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3-1-31 10:18 编辑
新童谣指的是春节前采风后今天发表的《勿有歌》。旧童谣指的是原发的《勿有歌》,(2019年11月22日在《19楼。嘉兴》讲空头板块发表),更早以前在浙江知青网发表,(现在该网站已经关停)2021年9月18日在紫清论坛发表,题目是《跟妈妈学唱民谣》。 我十四岁、十五岁时期,北塘阿炳家有几位老中医坐堂,其中有大兴安岭知青成志成的父亲成金荣中医生。另外一位绰号叫小笼包子的中医生。小笼包子常常和我在楚河汉界两边对弈象棋,当然我是输多赢少。他又常常跟我谈起一些王店的方言。问我“弗有”二字会写吗?我经过思考后写出“勿有”二字,(当时以为“勿有”的“勿”字应该读“忽然”的“忽”,生字不识识半边,这是当年常犯的读错字的毛病)他评价说能够写出这二字已经不错了。当年,以为“勿有”二字只是王店小镇上的地方方言而已。今经查询,“勿有”一词读音为“wù yǒu”,其基本解释为“没有”,最早出于《墨子·兼爱下》:“古者 文 武 为政均分,贵贤罚暴,勿有亲戚兄弟之所阿。” 下面进入正文。 新《勿有歌》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只钉,叮铃当啷挂油瓶。 油瓶挂的高,换把刀; 刀勿有柄,换挂秤; 秤勿有砣,换面锣; 锣勿有旗,(锣锤、锣槌,吴越方言叫“旗”,敲锣用的撞头和杆。)换条被;(吴越方言中,“被”读bi。) 被勿有角,换只八仙桌;(吴越方言中,角不读jue,而读入声go,桌不读zhuo,而读入声zu.) 八仙桌勿有脚,(吴越方言中,“脚”读jia.)换只鸭; 鸭勿有头,换只牛; 牛勿有奶奶,(奶水的意思)换个爸爸; 爸爸勿有儿子,换粒螺蛳; 螺蛳勿有叶钿,(叶钿——鱼鳞的意思)换根眼线;(眼线——缝衣针的意思) 眼线勿有屁眼,(屁股——针眼的意思)换只环篮; 环篮勿有环,叫你娘子去讨饭。 旧《勿有歌》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只钉,叮铃当啷挂油瓶。 油瓶挂的高,换把刀; 刀勿有柄,换挂秤; 秤勿有砣,换张八仙桌; 八仙桌勿有脚,换根眼线;(眼线——绣花针的意思) 眼线勿有屁股;(屁股——针眼的意思)换粒螺蛳, 螺蛳勿有叶钿;(叶钿——鱼鳞的意思)换只老猫, 老猫勿有妈妈;(妈妈——奶水的意思)换个亲妈,(亲妈——祖母的意思) 亲妈勿有什么?记不清了。 从童谣长短来看,新童谣有九个“勿有”词汇,比旧童谣多出两个“勿有”词汇。 从押韵来看,新童谣押韵比较顺溜,显现出老百姓喜闻乐见民谣特色。旧童谣有三处没有押韵。三处没有押韵的原因,应该是我的记忆出现遗漏而造成的。究竟是七岁以前无意识之间听到妈妈吟唱时记忆下来的。 旧童谣还没有有结尾的形式,新童谣最后一个“勿有”后,不再有“换”什么,而是用调侃语言“叫你娘子去讨饭”来结尾,“换”和“饭”同样押韵。内容有头有尾,比较完整。当然如果读者或有心者不想到此结束,那么还可以增加新内容继续“勿有”和“换”下去。 《勿有歌》是以“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只钉,叮铃当啷挂油瓶。”一首小诗开头。首句、顺句是五言句,第三句是七言句。三句,句句押韵,“星、钉、瓶”同属平水韵下平声“九青”部,符合近代格律诗的用韵规则;从句子长短来看,五言、七言杂陈;从平仄格律来看,平仄不拘,是打油诗和民谣(民歌)的体式。 从开头小诗的内容来看,吟唱这首童谣最适合的时间是星星月亮挂在天空的夜晚。院子中,一群儿童围着一位坐着的老人。这老人是老翁,也可能是老媪。老人伸出食指指着夜空,又指着地上,摇头晃脑的吟唱着。 开头小诗的第一句为什么是“天上一颗星”,而不是千颗星,万颗星呢?问到这个问题时,想起儿童时代的一则谜语。“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钉银钉;银钉多,数不清,一颗一颗亮晶晶。”星星太多,多到数不清的话,与这首民谣的本意内容相去甚远。以这则谜语的内容入诗,让我编写开头小诗的话,可能只会写成“天上一颗星,地上青石板上钉银钉”,再写第三句觉得不顺畅。 第二句“地上一只钉”是照应,也是铺垫。作为铺垫,开头两句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第三句“叮铃当啷挂油瓶”。 对了,在2019年前,在网上寻找有我妈妈教过我的童谣的踪迹,找到一条腾讯视频。题目是《耳熟能详的湖州童谣》。其中有《天上一盏灯》的民谣。其内容为“天上有盏灯,地上有个钉,叮叮当当灌油瓶”三句。阅读听唱后只是觉得“灯”字用的不够贴切,只有“星”的形象才能与“钉”的形象有共同的相似点。至于“叮铃当啷挂油瓶”句,与“叮叮当当灌油瓶”句相比,何者更优。我觉得前面四字象声词优劣应该差不多。而“挂”和“灌”还是前者为优。灌入油的油瓶发出的声音肯定没有空油瓶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 这首童谣,如果没有开头小诗,直接进入主体部分,会显得突兀且少韵味。 有了开头小诗就好像歌剧开头有了序曲,长篇小说开头有了引子,具有更大的艺术感染力。歌剧如果没有序曲,仍然不失为歌剧,长篇小说没有引子,还是小说。这首童谣如果没有开头小诗,将不像民谣,其艺术感染力也会降低许多。 开头小诗后面是《勿有歌》的主体部分,即是《勿有歌》的特有体式。前半句中用“勿有”一词,后半句中用“换”一词。“勿有”和“换”重复使用,可以无穷无尽。或者说直到吟唱者词穷。主体部分第一句中没有用到“勿有”一词,所以就用开头小诗结尾“油瓶”一词组成“油瓶挂得高”来过渡。如果第一句就用到“勿有”一词,油瓶勿有什么呢?如果油瓶勿有油,换什么呢?如果油瓶勿有底,寻找底字押韵的名词,也难。如果说油瓶勿有盖,“换”把伞,倒是可以。伞勿有顶或柄也可以继续。如果是“伞勿有顶”换一样寻常老百姓经常看见或使用的物件,还是比较难。所以,只有用“伞勿有柄”比较恰当。结果“伞勿有柄”与后面的“刀勿有柄”重合。再仔细吟唱和推敲,如果主体部分第一句直接用到“勿有”一词还是有突兀的感觉。用“油瓶挂的高”来过渡,才使人觉得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主体部分的第一句“油瓶挂的高,换把刀;”中开头“油瓶”两字是前句最后的名词,而第二句“刀勿有柄,换挂秤;”开头“刀”一词,正是前一句最后一词。这种形式在修饰学中叫做“顶真格”。所谓“顶真格”,就是以上句的尾词做下句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读来抑扬顿挫,缠绵不绝。这首童谣因为顶真格的运用,艺术魅力更加吸引人。 《勿有歌》正体部分,基本上是一个“勿有”一换韵。每一句由前半句名词加副词“勿有”再加名词组成。后半句由动词“换”加量词名词组成。字数七到十字,长短不一。简短明白,易记易背。 《勿有歌》产生的年代最早应该在南宋以后,因为开头小诗正好符合平水韵的韵部。应该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文人或半文人所吟唱出来的。 开头小诗“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只钉”两句诗意浓郁,与张打油的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与李白的“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一样浑然天成。俚语俗语入诗如此浑然天成,并且能够在吴头越尾的湖州和嘉兴地区的民间长期流传,不失为童谣中的瑰宝。 开头小诗与《勿有歌》主体部分特有句式的有机结合,才有了朗朗上口的童谣《勿有歌》。 ( 我这首童谣曾被一位网名叫涯史的人在2017年收集,没有标明出处,是不是有抄袭之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