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430|回复: 5

当年到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把青春留在了延安,今天怎么样了?

[复制链接]

350

主题

107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235
发表于 2022-1-26 20: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当年到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把青春留在了延安,今天怎么样了?
2020-11-14 07:34:43 来源: 好评如潮  举报
0
分享至
1969年2月,28,000多名16岁到20岁之间的北京知青,怀着满腔热血,坐上“知青专列”, 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自己生活的北京, 浩浩荡荡,奔赴陕北延安,成了一名延安知青。



这些知青,要到艰苦的农村,在广阔的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学着做各种农活,强健身心,当时这些北京知青来自北京239所中学,到延安的12个县、126个公社、1284个生产大队和2667个生产队插队落户。

忆往昔峥嵘岁月

北京知青的到来,给当地农村立刻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景象,北京知青有文化的样子,谈问题能言善辩,不凡的谈吐,多才多艺的修养,喜欢唱歌,更重要的是不少的知青喜欢喜欢读书看书,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当地的农民,也让农民感受到了城市文化对农村固有的落后习惯的冲击。

当然,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队,最重要的是给延安当地的农民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思想和经济意识。延安比西安更能接受北京知青,以及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和文化的新鲜感。有关部门组织召开过北京知青座谈会之后,专门指示北京市给延安当地对口支援,送去了建设物资,极大地改善了延安整个地区的经济条件和生产条件。后来,北京市每年给延安一定的建设资金,并送来了拖拉机等农业机械三千余台件。解放牌汽车等车辆二十余部。



当然,从一名大城市的娃,来到偏僻荒凉的陕北农村,生活上和心理上的不适应是显然存在的,很多北京的知识青年在家的时候都是娇生惯养,从来不做饭,不洗衣服,而到了陕北之后,要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很不适应。

当然更难以适应的是延安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当时北京知青住的是陕北的窑洞,吃的是粗茶淡饭,首先要过“五关”包括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

第一关就是“跳蚤关”, 窑洞里的土炕落马的尘土,被褥长时间不洗,炕上就会生虱子和跳蚤,一些知青晚上睡觉的时候,就会遭受到跳蚤和虱子的“袭击”, 特别的痒,感觉很难受,为此有好多知青晚上睡不着觉。



但是很多北京的知青来到陕北插队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慢慢的也就树立了这样的意识:艰苦的环境,不可口的饭菜,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锻炼,要为人上人,吃得苦中苦。既来之,则安之,要善于挖掘和学习老乡身上的淳朴的品格,和厚道的为人处事方式,以及他们面对艰苦环境的坦然。

在知青岁月里,也出现了数位“知青网红”,孙立哲当时就是最著名的北京知青,当时他已经是著名的赤脚医生,在农村一边行医,一边自学,掌握了四门外语,他用针灸治好了老乡的病,成了当地的“神医”。他还掏钱买药给老乡治病,有求必应。



面对北京知青在延安的劳动热情,紧紧团结广大贫下中农,表现出的吃苦耐劳精神,音乐工作者也被感动了,专门创作出了当时很流行的歌曲:《从北京到延安》。歌词是这样的:

路途多遥远
告别了亲人、离别了爹娘
我就来到这延安
望山,高入云
望水向东流
一条曲折羊肠小路
单单就奔上了山
昨夜里,我梦见——
妈妈在召唤
轻轻地抚摸着孩儿的小脸
泪水就流成了行……
留在延安的北京知青

来自北京的知青,在陕北延安,有的人呆了一年半载,有的人呆了一两年,更有一些北京的知青现在还留在延安,大概有近300人。

依夫,男,北京市人,1976年高中毕业后到陕西省吴起县插队。后任县法院司法警察、县公安局副局长、延安市政府某局副局长等职,三级警监……

留在陕北的北京知青,陈汉池,今年69岁,十六岁时来到延安插队,从此再也没有离开,成为一位地地道道的延安退休工人。

倪道中,今年70岁,1969年从北京来到延安,当上了一名普通的知青,如今是当地的一名退休工人。

1968年12月,家住宣武区17岁的倪道中在街道注销了自己的北京户口,拿到了他的新身份——下乡知青。1969 年随着上山下乡的大潮来到延安。

……



留在延安的北京知青,绝大部分是因为感情,因为婚姻。当时延安就流行这样一段顺口溜:香烟好不好大前门,媳妇好不好北京人。当然也有不少的男知青娶了当地的姑娘做媳妇,后来他们也把别样的知青故事留在了延安。

身为北京知青,老周留在了延安,他与其他留在延安的知青通过政府帮助支持,无偿使用281亩山地营造知青纪念林, 如今,老周和知青林在延安已小有名气,老周尽一切力量帮助留在延安的贫困知青解决困难。

还有一位北京的知青,在延安待了20多年,后来被招工回到了北京,但是当他回到北京之后发现,他早已经不是北京人了,因为他很不适应北京的生活,无奈之下他又返回延安,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北京。



当然,也有近70多名北京知青因为种种原因,牺牲在了延安,这其中,在劳动中牺牲32人,非正常死亡和因病等死亡40余人,延安县13名,安塞县5名,宜川县11名,延长县4名,洛川县1名,甘泉县2名,富县3名,黄陵县3名……

在延安北郊,有一座名为松鹤园的墓园,这里。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集中安葬下乡知青的墓地。

在延安插队的生产和生活,给每位北京知青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美好记忆,有一位北京知青,为此专门编辑了《北京知青在延安名录》,因为书中的每个名字都承载着他们曾经的青春,他们曾经的劳动和他们曾经经受过的锤炼。

2004年7月4日,在北京市举办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大学里的校长、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局长、国家发改委的处长、居委会的主任……这些35年前曾经在延安插队的知青村长、记分员、小学老师都来了……,有一位知青说,这些年,我们回延安有七八次之多,每一次回延安都有很大变化。但是,无论隔了多少年回去,延安老乡家墙上的镜框里,永远插着北京知青的照片,让我们怎么能不为之感动和留恋。



2019年1月19日,由北京延安知青联谊会主办的《纪念北京知青赴延安插队五十周年座谈会》在京隆重举行。很多知青再一次相聚,畅谈知青岁月,展望美好未来。

这些年来,曾经在延安插过队的知青,纷纷利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延安的关怀,已经在延安建起了数座希望小学,曾在梁家河插队的北京知青王燕生,退休后在延川创建了四苹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曾在延安县甘谷驿公社插队的北京知青刘英群,退休后回到延安,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甘谷驿红薯在全国创立了品牌。



小结:

知青生活也许有些苦涩,但是短短的知青生活却给了这些知青不一样的生活经历和历练,这些知青生活的历练,也成为他们后来在工作和学习当中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当中有很多知青后来功成名就,在各自的事业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自己有过这么一段知青生活分不开。

劳动的人是最美的,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珍惜粮食和身边人,进而拥有很高的情商,有一句话叫做无论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来时的路,这些当年的知青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的知青岁月,在自己的未来人生道路中,且行且珍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发表于 2022-1-27 09: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maxthon_pic.jpg

maxthon_pic2.jpg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0

主题

107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235
 楼主| 发表于 2022-1-27 11: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延安北郊,有一座名为松鹤园的墓园,这里。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集中安葬下乡知青的墓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7 16: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当年的“战地新歌”中,有一首歌《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确实,很浪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0

主题

107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235
 楼主| 发表于 2022-1-27 20: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嘉友(加友) 发表于 2022-1-27 16:14
在当年的“战地新歌”中,有一首歌《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确实,很浪漫。

感谢诸位乡友关注,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发表于 2022-2-9 11: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这样说,凡是的知青下乡的地方,肯定至今都有留守的知青(包括那些长眠在那里的)!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