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895|回复: 16

关于西湖边一个贵族庄园里最后一个主人的故事(ZT)

[复制链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发表于 2021-12-20 10: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我见过挺多名人之后的,有一段时间特别密集,跟家常便饭似的。时间长了就想不起来了。可是我却一直记得他。
       有一年制作一个纪录片,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他的母亲。他母亲是杭州最大的私人庄园中最后一位主人。那个庄园叫“刘庄”。现在改名了,叫“西湖国宾馆”。2002年还是零几年的我想不起来了,当时的市委书记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西湖还给老百姓。于是整个西湖都不收门票随便逛了——除了这个刘庄(还有另外一个,又是另一个故事了)。刘庄也不收门票,可是封闭着,不让进。除非定了餐、茶或者房。
       二十世纪50年代,刘庄最后的女主人把庄园上交国家,然后乘一只手摇船,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这座她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园。而早在三十年前,她却因循同样的路线,在仆人的陪伴下穿过西湖春晓的烟雨迷离,一路的桃红柳绿,去几公里外的湖滨路采购日用品和旗袍。
       这个女人是丫鬟出身,19岁那年成为刘庄庄主的八姨太。几年后庄主去世,留下年仅5岁的儿子。
       这一家人全部来自广东,去世的庄主当时人称“刘三国”,曰“文可华国,富可敌国,妾可倾国”,在清末博彩业大兴的广东,他很快发迹,成为公认的红顶赌王。
       孙中山建功业前夕,曾亲书一封信寄往刘三国处,意为“兄,而今我欲建制,是封总统亦或称帅为宜”。这封信刘三国没有收到,它被政敌劫了下来。而今,这信就静静地躺在孙文和刘三国的故梓广东中山的一个纪念馆里。孙中山心里永远感激一个人,正是慷慨以救国,资助国民革命的刘三国(杭州还有另外一个人,也同样资助了辛亥革命,是我一位友人的太公,可能又是一个故事了)。
       当时我要找的是刘三国最小的儿子,也是他十五个子女中唯一存世的一位。拍摄前,我所知道的资料也只有这么多。
       此前我见过这位刘老的照片,在2008年初的一次通信中,老人虽婉拒了采访拍摄的要求,但却迅速地寄来许多资料和照片,还有一封钢笔信,字迹遒劲疏朗,似黄山谷(即黄庭坚,北宋书法家、文学家。编者注),上面还盖了他自己刻的印章。看过照片的人都说,这老先生气质风度可真好。
       这时候刘老早已定居珠海,我去拜访前一天,忐忑地打了电话表明意图,我以为他会考虑一番再做答复,未曾想到,他爽快地说:采不采访先不提,欢迎来做客。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0 10: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2.jpg

       那天飞机降落珠海的时候,小城里都是雨水,气温开始低了,是珠海多日来首度降雨。我辗转着安顿下来,已经快晚上8点了,给老人打电话想约着次日见面。他听说了我的住处,突然焦虑起来,说那里是老城区,不安全。我表示没关系,次日一早我就会搬到老人住所附近。然后电话就挂了。
       三十分钟后,正当我坐在出租车上想着去哪里填饱肚子时,刘老的电话再次打来,他已帮我预定好一家干净安全的宾馆,正在我住处附近。而与此同时,受他委托的同事正驱车奔驰在接我的路上。
       同事吴女士和先生告诉我,刘老原本要打车来接我,又怕年老误事,才劳烦了吴氏夫妇。我为如此劳师动众而深感愧疚,吴女士却大手一挥:我们都习惯啦,刘老从来都是这样的性格。
       那天我到达拱北宾馆已近晚上十点,刘老帮我订好房间后,在那里等了将近一个小时。寒夜里,他穿一件短袖白T恤,牛仔裤,揣着一瓶体能饮料,先带吴女士检查了我房间门锁的牢靠,方才松了一口气,毫不见外地介绍了自己的情况。真的是一点都没把当外人。
       19岁那会儿,离开杭州投奔革命。那一年正读高三,在著名的蕙兰中学,也就是今天的杭州第二高级中学。那一年他和《家》里面的二儿子一样,决定和“封建家族”一刀两断。1956年,他主动要求从部队到青海柴达木挖石油。那会儿反右还没开始,从部队转业本来可以回杭州任一个闲职,可那时候,杭州已不是他的家了。三年前,他母亲八姨太就把占地数万倾的刘庄捐献给国家,连同其中价值连城的古董字画。八姨太一点东西也没给自己留下,未几饥寒交迫、贫穷终老。而刘老一别生母六十载,虽因为立场原因,他们的人生再无交集。很多年以后再说起这事儿,他还是对母亲这一义举表示莫大的支持。
       在青海,刘老自称只是一个普通的“石油工人”。而我直到后来听旁人介绍,才知道他一直在柴达木盆地担任高层管理者,五十年代,月薪已高达300元人民币。
       在西部生活了六七年后,他自愿下放农场。那时,海南还不是一个独立省份,南粤最艰苦的农场就在这个天涯海角,又广袤又凄凉,什么都没有。根本没有歌里唱的椰果大又甜,也没有菠萝甘如蜜。他和老伴面对这片什么都没有的红土生活了二十年,很高兴自己能做一名农场工人。又是到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的职称是高级农技师。可能是那二十年里亲眼见证了当地农民的苦,也就特别能理解现在的农民工有多不容易。
       关于他辉煌人生,关于他带领团队打出的中国第一桶石油,关于广东农场后来的发达他只字未提。我问他六七十年代遭了多少磨难,他笑了笑。过去了,就当做从没发生过。刘老至今还笃信共产主义,却因出身问题,一辈子遗憾没能成为党的一员。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0 10: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3.jpg

       我从杭州王星记扇厂带了几把扇子,其中一把是女式的。那把扇子的颜色很好,粉蓝翠绿的,像是西湖上的碧波。当时我想的是,如果刘老夫人已经不在了,至少还有个把孙女,也可一赠。
       于是我就问他,子女多不?
       他一愣,缓缓道:我没有子女。
       他父亲有十五个子女,他爷爷子女更是多达三十个。他们是广东的望族、杭州的贵族,可是他自己无儿无女。
       我傻了,不知道说什么好。从没想过这样的情景。
       刘老倒是很释然。年轻时总担心自己的出身将会给子女带来恶劣影响。后来的担心则是养子女就要操心一辈子,要担心他上不上得了大学,找不找得到工作,娶不娶得上媳妇,也很累。而正好刘老的老伴是个孤儿,也没有太多家庭观念。那就不要吧。
       老伴姓国,于是我知道她是在孤儿院里长大的。
       刘老的夫人国姨戴一副红色的大墨镜站在马路边等我,头发很短,特别酷。
       这天他们要请我喝早茶。上车后,国姨没有跟我做任何寒暄,第一句话就是:你说你怎么住到那边去了,让我们担心了一晚上!你来之前为啥不打电话呢,我们直接就去接你啊!
       干脆直爽,跟刘老如出一辙。
       茶餐厅的一幕非常触目惊心。为了“招待”我一个人,刘老喊来他此前的一众同事,凑了一个大包厢的满满一桌。介绍的时候他很得意:从前是同事,现在都是朋友啦!
       刘老退休二十年,这些同事们从小姑娘小伙子一直成长为中流砥柱,仍跟刘老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事们跟我说:刘老以前是我们的领导,我们全部是他招进来的,现在发展得都很好。
       刘老从农场调回城里,先做了十年中学语文历史老师,又调到珠海开发区当主任,大抵总恢复了些刘氏家威吧,我想。
去刘老家拜访的路上我琢磨着,以刘老的声威,虽无子女,生活总该还不错。转眼到了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区,我以为这就到了,刚要下车,刘老说,哎这不是我家啦,我家哪有这么豪华。
       这是刘老同事的家。刘老说,一会儿我们会去一个贫民窟,那才是我家。
       刘老的家就在我所住宾馆的对面,被遮盖在一座巨型高楼下。那是一栋建于八十年代的房子,外表已看不出有多少年了。刘老的家在七层。刘老和国姨一步一步慢慢地向上挪。
       我问为啥不换个电梯房,国姨说电梯房啊,很贵的。
       刘老家只有六七十平方,是当年开发区福利分配的,自打住进去就再也没有挪换过。中式书房里摆满了书,挂满了字画,书太多,反正到处都是。刘老挺得意地说:怎么样,这是我自己设计的!
       而刘老家的书房,就是客厅。桌上的书拥挤得甚至再容不下一台电脑。
       没有一件贵重家电,没有一点看着贵一点的装饰,屋子里的陈设朴素得就像这对忘了时间的老夫妻。甚至让人觉得除了书房,其它的地方都有些简陋。我坐在那儿,心里翻江倒海,这和我设想的刘老的家一点也不一样。和我熟悉的杭州刘庄,一点也不一样。
       作为刘三国惟一在世的儿子,刘老的生活低调得像傍晚的西湖。
       相册里,他是个忧郁的青年,更是一个时尚的年轻人。他踢足球,练健美,至今还在研习府内派太极。家里有很多太极拳比赛的奖状,70岁开始拜师学艺,71岁就荣获国际太极拳比赛亚军。此后数年年年参赛,包揽了各项赛事的所有亚军。
       我问他怎么没得过冠军,他说他这么大岁数,得亚军那是人家照顾呢,哪能得冠军!
       一张相片上,刘老头戴圣诞帽,正在布置圣诞树。眉飞色舞地说,这是我学英语的时候和同学过的第一个圣诞节。我们唱了一百多首圣诞歌呢,玩得可高兴啦!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0 10: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4.jpg

       两千年以后,赶着全民学外语的热潮,刘老报名参加了一个成人外语班,同学平均年龄二十岁。
       一个大本子记录了学习成果。上面满是中英文笔记,还有各种英文剪报、英文歌谱和图片,是刘老用课余时间一点点粘贴整理出来的。
       后来我在网上搜索刘老的资料,赫然发现,他在学英语的第二年,曾被评为该校优秀学员。因为从不迟到早退,每次都先来把黑板擦了,地板擦了,桌子摆好了,才跟着小孩们一起上课。放学后,他把黑板擦干净,把垃圾倒了,然后一个人,慢慢踱回家。
刘老家里有一个大沙袋,这是他的“老朋友”,他总是那样,一边说一边比划动作,嘴里配合得也好,嘿嘿嘿!
       刘老说,我从小就喜欢BOXING(拳击)。那时候“他”还在呢。“他”是张小泉的儿子,刘老的同班同学。当年亲如兄弟,而今只剩刘老一个了。
       因为习过中医,一眼就看出我健康情况欠佳,当即给我推荐了一套畅销书《求医不如求己》。又得知我常年习惯喝咖啡,即要求国姨将朋友赠送的意大利咖啡转赠于我。
       后来那天我捧着两大包咖啡在阴天的珠海大街上走神,想起两个老人的家,心里唰的一下,特别难受。就想起刘老一直背着的一只澳门买来的棕色双肩皮书包,六七年了,直到里里外外都磨毛了,皮掉了好多块。平常的日子里,七十多的国姨一个人蹲在地上擦地板。窗外是狂风大作或艳阳高照都与这对老人无关。
       傍晚再约刘老吃饭。却见他把一套拳头厚的书塞给我说,看书就要看全。那是一套全新的《求医不如求己》。他特意买来送我的。说是“希望你们年轻人注意身体”。同时塞给我的,还有一包太古砂糖。说,送礼就要送全。
       那次采访没拍成,于我而言是一项挺大的工作事故。我却挺感谢这样一次意外的事故,突然就将一对老人活生生地送到了我的面前。
       2007年,刘老和国姨终于有机会到杭州看一看了。这一年,他们悄悄来杭州,住在柳莺宾馆,对面那远远的就是刘庄了。回广东前,刘老央求曾撰写过相关书籍的一位作家带他们进刘庄参观。激动时,刘老很想在刘庄水竹居拍照留念,而彼时正有一位中央领导在驻,此处禁止拍照。刘老央求作家,能不能跟他们说说,就说有个广东老头儿马上就要走了,就拍一张照片。
       我问他为什么不说出自己的身份,您可是这里的主人啊!
       刘老说:咦~那不行。不能给刘庄的人添麻烦啊!我不想让人家以为姓刘的突然出现了,是来争抢什么的。
后来,刘老终于拍成了照片,就是他曾寄给我的那张。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0 10: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5.jpg

       我无法再勉强这样一位老人接受强硬的镜头入侵。而刘老一直为不能让我达成心愿而深感自责。
       在珠海的几天之内,餐餐都由刘老招待。我知道他退休工资其实并不高。可买单时,他们俩每看到我掏出钱包,气得眼睛都快鼓出来了。他们就是那样,从不让客人破费。
       一天晚上我们去吃宵夜,坐在他对面我拼命塞下了一份巨大的干炒牛河,吃得快要噎着了。他问我为什么不剩下,我说我知道粮食金贵。刘老长舒一口气,他跟服务员要了个小盒子,把饭店赠送的一碟花生装了进去,说,这个给你带回去,明天早上饿了可以先吃一点。
       又一回他和国姨非要带我吃西餐,我们先是步行了很久,又搭乘公交车一路辗转,终于来到一间法式乡村鸡餐厅。两位老人的出行工具通常是公交车,刘老以前爱骑自行车,现在他骑不动了。
       不吃肉也不堪忍受嘈杂的国姨一直陪着我,在人来人往的餐厅,看着我吃下了整整一只鸡才心满意足。
       刘老吃饭异常仔细,边边角角都要照顾到,一餐饭吃得就很慢。我不知道他小时候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大概家里也养了好多厨师,会烧广东菜、杭帮菜,也会做西餐。
       他们把我当成自己的小孩儿,那些天,替我常备着苏打饼干、饮料和御寒的棉衣。
       他们有个义女,很忙,也不常来看望。但是这天刘老很高兴,义女即将出国,决定把一台旧电脑送给刘老使用。
       刘老应邀给网站做撰稿人,可是他却不会用电脑,也不会上网。他说:等夏天女儿送我电脑,我就能学上网了。
       刘老对网上的事儿知道的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少。他知道梨花诗,也知道陈冠希。看着电视的时候,他会突然用广东话说,张柏芝又出来啦!
       我返回杭州后,连续几年的中秋,刘老都会寄来一盒广式月饼,有时候是一些保健茶,还有一次,我更收到了两张广东话的老唱片。刘老写信道:要想学好广东话,就得先听广东歌。
       其实我会说一些广东话,只不过因为还年轻,对广东老歌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于是唱片就一直被我放在车里,想着那天没准就去听一听,但一直一直也没听。
       2010年秋天,我再次见到刘老和国姨。这一次,他们终于住进了刘庄。1953年以后,刘庄正式更名为“杭州西湖国宾馆”。
水竹居前有一个巨大的牌坊。那牌坊处是刘庄的泊船码头,正对着雷峰塔。当年刘老的母亲就是从这个码头出发,永远地离开了刘庄。而夕光下的雷峰塔只是一个红彤彤的小斑点,没有任何气势和美感,更无法感受白娘子如何在下面肝肠寸断。
       刘庄曾收留过南海学士康有为,也成为毛泽东逗留杭州的必居之地。毛在这儿确定了《五四宪法》。这里也成了尼克松的杭州客居地。一百多年的风雨里,它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十数次重大历史变革。
       而当年刘庄的少主人,曾经的望湖楼上客,如今就站在这片永恒的家山里,眺望着一个时代的逝去。我却不知道,他们将何日更重游。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0 10: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6.jpg
       再见到又是很久以后了,大概是2012年或者13年。那时候我正慢慢变成一个中年人,非常疲惫。他们要留我在刘庄吃饭。我是个挺穷的人,平时也不会来这儿吃。于是吃得非常生猛,可能吃了七八盘刺身。他们吃得很少,慢条斯理。让我慢点吃,有得是。我看到他们身体硬朗得很,说话中气十足,就开心得不行,那时候我总结出一个道理:因为别人而开心,那才是真高兴。
       再后来有朋友临时出差去珠海,临行前夜我打电话,请他务必去看看这二老,给带点礼物。朋友发了愁,带点啥呢?想来想去,给带了一个大相册。他们喜欢拍照片,喜欢回忆过去的时间,那就希望他们把相册填满吧。
       后来我的生活多有变故,狼突豕奔的,一下子就疏于联络,总感觉活得很泄气,不好意思跟刘老他们交代。心里只盼着他们好,却也变成了一个畏首畏尾的中年人。没想到的是2016年初的那个冬天,他们又来了杭州,还住刘庄。这一回我拉上了朋友,美术学院的崔老师,想要一起带老人吃点好吃的东西,也总不能老是在刘庄吃饭,现在的刘庄,并不是杭州的味道了。
       崔老师是老杭州,说那还是去德明饭店吧,八卦田风景也好。那天阳光出奇地好,我们就去了德明。吃上笋的瞬间,刘老脸上的那个表情,我至今都很难忘。广东没有笋。“这就是小时候的杭州的味道啊”。那天他把棉衣一拖,里面只有一件牛仔短T恤,他给我们凹了个造型,一块肌肉就凸起来了。这可真好啊我想着,一定要一直一直这么健壮得像个少年。
       2018年1月2日,杭州开始变天了,阳光也没了。刚从外地赶回来的我下了班直奔刘庄。此前不久我刚接到了一个消息。刘老患了胃癌。2017年3月起,他开始无法进食,甚至不能喝水。后来做了手术,几乎切掉了整个胃。现在什么也不能吃了。下半年,国姨的胃里也长了肿瘤,在刘老刚出院回家时,自己去做了手术。
       原来那个老房子是彻底不能住了,上不了楼。他们有一个同事的女儿,有个闲置的电梯房。一定要让老人去住。刘老要给人家钱,人家死活不要。刘老就着急了,不要去住。推来推去的,国姨看不下去了。后来找了个中间人,以一个比较低的价格租给刘老,才勉强同意。
       刘老说:过两年,我就给她涨钱。再过再涨。我说嗯嗯,应该的。一整晚,他都没怎么说话,说不了话了。穿着一身红色的中式服装,非要站起来给我倒茶。水壶也抓不住,抖了一下,还是放下了。
       打开桌上的四个小青瓷罐,“你吃水果,吃水果”。
       大概瘦了二十来斤。
       今天白天突然下起了雨,我又去了刘庄。今天他们要回广东,回去他就要去医院复查。地上堆着一个又一个小行李小纸盒箱。没有大箱子。拎不动。包也都是自己打的。
       突然想起昨夜的闲聊里,国姨说起,现在珠海可好了,港珠澳大桥通车了。有机会应该去走一下,很多年没去澳门了。以前刘老身体好,经常坐船去澳门给国姨买衣服。十块钱的衣服,比大陆便宜得很。我说那开车多快啊,开车去一次吧。国姨说,那好贵的,过一次桥要一百多块呢。
       他们现在还是没有保姆和司机,出一次门要自己乘公交车。国姨说,还是有车好啊,方便多了。
       在我不得不离开刘庄的时候,两位女士和一位男士突然开门进来,她们是来送行的。称两位老人“九叔九婶”。这是刘老的二十七叔的孙女们和女婿。刘老的父亲有30个兄弟姐妹,如今能够联系上的就只有二十七叔家的这一支。
       三个人穿得非常朴素,讲话有杭州口音,轻轻的,很安静。甚至不太像杭州人。侄女婿说,只要再等一天啊,你窗前的这株腊梅就开花了。但你看不到了。腊梅开花可香了。刘老问,那我能不能带一支回广东?侄女婿说,那回去也就开不了啦,这花只能在冷处开。刘老说,那怎么办,广东没有腊梅啊。
       大家都劝刘老国姨下次不要冬天来了,穿得多,行李又重。刘老不言语,国姨叹气。没办法刘老非要冬天来,别的季节就是不来。我问为什么啊,冬天杭州又不美。刘老说,安静啊。
       其实他是怕旺季来了占用刘庄的房间,给人家添麻烦。我非常知道。
       国姨就很苦,从来没有见过开花的杭州。侄孙女们说,别管他,太固执了。你下次就自己买个票,想什么季节来就什么季节来。国姨说:那可不行。我嫁给他了。他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我不放心。
       ——在新年的第三天,我听到了这样一句话。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0 10: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从去年夏天开始,不知怎么的,突然想起了车里尘封多年的两套广东老专辑。就是刘老当年寄给我的。那段时间非常想要听一听,于是找出来,发现一套是黄沾(香港男词曲家、作家、主持人、演员)的终身精选回顾集,一套是徐小凤(香港女歌手、演员)。我反复听反复听。听过七八个来回后,已经完全能够辨认出歌里唱的内容了。我可是一直听到这个冬天啊。居然忘了跟他们说。



                                              原创 花拾叁 乡村名媛俱乐部


8._副本.jpg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0 10: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7.jpg

       1898年,43岁的刘学询以每亩200银元的高价(数倍于市价)购置了丁家山南麓紧傍西湖的大片土地,历时8年、耗资十余万银两,终于在1905年底完成了这一浩繁的工程,取名“水竹居”,也就是后来的“刘庄”。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0 12: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100q0k000000ca6md6375_R_1024_10000_Q90.jpg
刘庄,这座西湖第一名园里的陈年往事      
       “水竹居”竣工后,刘学询旋将广州刘园中的名贵花木、篆隶文字悉数运抵杭州,又搜罗岭南各色精致家具无数,分置于内。因此,“水竹居”的亭园、房舍乃至当时的起居、饮食,颇带岭南风情。
       经他的筹划,水竹居中的每一间房屋,都各有不同的形态和特色。一个个的盆景里栽着一株株式样奇古的小树,婀娜多姿,既艺术又美观。湖畔楼房里的一间大厅,更是叫人称绝。厅内的器具全是花梨木、紫檀木的,有的嵌以乳白色的雪母石,有的用贝壳做成山水飞禽。大厅正中挂着一幅倪元璐画的的松,左右有文徵明、唐寅、祝枝山、王石谷的山水画。
       水竹居里不但建筑物气派,里面的陈设以及古董都极为珍贵。水竹居背山濒水,环境幽静,建筑豪华,陈设古朴典雅。内有迎宾馆、梦香阁、望山楼、湖山春晓等楼台水谢,曲桥、亭廊、山水互为因借,布置得体,独具东方园林特色,览西湖之美,又最得天趣。
       刘学询在“水竹居”建有“刘氏家祠”,祠后有墓地10穴,各呈扇形。墓地居中,有两座高约2米的墓,一实一空,实者为其妻马氏墓室,空者为刘学询的空穴。墓前有一月牙形池塘——月华池,池前为祭坛,设石桌供祭。刘有八个姨太太,所以左右各有四个空穴,均为白条石筑成。
       在潋滟水光、绿云红花掩映下的古园中,亭台楼阁、小桥水榭、曲廊修竹、古树奇石,犹如仙境。
刘学询的子女中,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英年早逝,刘学询的八姨太范媛英为他的小儿子叫刘启言。
       1935年,刘学询去世。当时范媛英28岁,儿子启言只有5岁。因范媛英善解人意,为人不颐指气使,颇得众家人拥戴。所以,范媛英成为言之有信、度日有节的当家姨太太。
       1949年,范媛英虽已经42岁,却依然风姿绰约,雍容华贵。据见过她的人言,范“皮肤白皙,身材苗条,讲一口广东话,为人热情,乐善好施。每烧一点广东风味的小菜,都要分与邻居品尝。解放初期,人们还常看到这位刘庄八姨太乘一叶小舟从杨公堤上岸,进城购买日用品,见熟人很是客气。”
       杭州解放后,范媛英变卖所有金银珠宝,缴纳刘庄的税款,入不敷出。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0 12: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1953年,范媛英将刘庄上交国家。
       刘庄附近的丁家山,是南高峰的支脉,酉接大麦岭,三面临湖,与白堤上的孤山隔湖遥遥相对,故又称“小孤山”。
       现在山上还建有一亭子,供人远眺湖景。亭子右侧有一座舫室,轩槛临空,从低处向上望,宛若行驶在绿波之上。舱室前面,状如芭蕉的石块林立,下有一天然小池。半山腰处,有一座围廊寺阁,绿色琉璃瓦屋面,是毛泽东起草我国第一部宪法的地方。
       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率领胡乔木、田家英等抵达杭州,第一次住进刘庄1号楼。毛泽东在此期间,召集了国内多名专家,在刘庄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3月14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的初稿在这里诞生。
       1954年后,刘庄经著名园林设计师戴念慈重新设计,进行了大规模重建。当时,重建被冠以神秘的“5901”代号,工程从1958年开始,一直延续到60年代中期。完工后,“水竹居”、“康庄”、“蕉石鸣琴”和丁家山,一并揽于刘庄范围内,面积达36万平方米。
       毛泽东每到刘庄,卧室即安排在刘学询的书房。据当时刘庄工作人员介绍,毛泽东曾邀请国学大师章士钊至刘庄叙旧,当时,章士钊陪毛泽东上丁家山后说:“是处风景极佳,宜于商议社稷大事。”
       1972年2月26日,由周恩来总理和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携尼克松总统、国务卿基辛格一行,在刘庄就《中美联合公报》的文本作最后商定。
       刘庄,能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中美联合公报》的文本商定发生联系,这是它的故主刘学询永远也不会想到的。
       最后,再说说范媛英母子。
       范媛英将刘庄上交国家后,自己迁至南山路广福里1号,靠佣工为生,月入仅16元。1956年,范媛英再度搬家至直骨牌弄24号的大慈庵,这里原是刘家的家庙,盛时有尼姑十余人,均来自广东。
       范媛英的儿子刘启言长大以后,一心一意想成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作为志愿军参加了抗美援朝。回国后,他相中的妻子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名叫国英。1957年,刘启言被打成右派,回到广东中山县老家。《羊城晚报》曾经采访过他,称,“刘启言‘硬颈’一生,或颇似其父”。
       刘启言有首诗,名为《水竹居之望山楼旧居》。“忆昔居止望山楼,少年白马衣轻裘。秋山一抹如淡黛,春堤十里足俊眸。傍湖时感波影动,凭轩坐爱月色幽。最记一湖烟雨暝,倜傥王孙也解愁。”

100w0k000000ceupu2FEA_R_1024_10000_Q90.jpg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