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共享农庄怎么做?看这里就知道了(来自品略
三世缠绵
收藏赞分享
相较于传统乡村旅游的“走马观花”,“共享农庄”下的休闲旅游更强调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性和参与性,游客可以参与农业生产、农事体验,甚至可以在村中租住一段时间,深度体验农家生活。
海南岛人少地多,乡村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公共空间类型,具有“半游客半村民”的性质。村民们对于公共空间具有更强的依赖性和归属感,而旅游者则具有更强的支配性。村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主要是以其原生使用功能为主,注重实用性。旅游者除功能性外,也很注重空间的景观性、文化性。比如对于村民,祠堂只是作为宗族集会、聚众议事的场所,而对于旅游者,祠堂却是其感受乡土风情的文化场所,是一个村庄民俗文化风情的载体。由此可以推论,“共享农庄”下对公共空间的新要求:1)公共空间要坚持 “以人为本”,满足多种人群使用需求;2)公共空间要更加突出乡村特色。
1.满足多种需求,完善和提升公共空间基础设施
休闲旅游型“共享农庄”开展的采摘、康养、休闲新业态,将带来客群结构中儿童、老人的比例增加。在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中,也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将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使用需求纳入考虑。
1)重视安全性考虑。增设无障碍通道、轮椅 / 儿童扶手、尺度适宜的座椅等公共设施。公共道路的防滑设计、设施装置的安全圆角设计等,对于水塘池边的安全防护和安全设施的考量等,都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提升。
2)加入使用特殊性考量。切实做到“共享农庄”的“共”性,尊重多种人群的使用需求,为所有游客群体提供一个多样、舒适、便捷的空间环境。如在居住区增设少儿乐园、老年人健身院和书画社、青年人的俱乐部等;对于主推亲子游项目的乡村,可加设母婴卫生间、母婴休息室等。
2. 利用特色景观元素,突出公共空间主题特色
乡村景观是乡村风土人情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说人们的乡村直接感知来源于乡村景观,尤其是公共空间景观。挖掘与乡村风貌和“共享农庄”主题切合的特色景观元素,并发扬和运用其质朴天然的乡土特色于公共空间景观营造。如海南琼北火山口地区,可用火山石做铺装和景观小品,突出地域特色;如儋州蛾蔓盐丁村,千年盐田保存完好,制盐工艺和制盐文化源远流长,可提取盐文化作为要素贯穿整个乡村景观等。
对于“共享农庄”主题也可在公共空间景观元素上进行呼应。例如以康养农庄为主题的村庄,在公共空间植物配置上可以加入芳香疗养型植物,如含笑、白兰、忍冬等,营造养生养心的景观环境。又如以亲子游乐、采摘为主题的农庄,在乡村公共空间的的植物配置上,避免种植有毒有刺的植物,如海杧果、夹竹桃等;可以选择色彩鲜艳或开花结果的植物,如菠萝蜜、荔枝树、黄皮等营造出四季常绿、花果飘香的乡村景观,呼应乡村主题。
3.营造层次丰富的公共交往空间
旅游人群的加入,为乡村本来相对简单的公共交往增添了新的可能,公共交往的融洽与否,对旅游者来说,与旅游活动体验感的好坏直接相关;对村民来说,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舒适度。所以公共空间的形态要满足多种交往需求,可以根据中心型公共空间—组团级公共空间—宅间公共空间来划分,通过营造灵活多变的空间形态,激发公共空间活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公共交往。
1)对于中心型公共空间,是村中典型的开敞空间,人们公共交往需求比较强烈,可以通过村中广场的树荫下设置纳凉桌椅、商铺旁设置棋牌桌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而这些活动本身也会吸引人们进行围观,无形中就扩大了公共交往的发生,促进村民与游客的公共交往。
2)对于组团级公共空间,可以看做半私密半开敞性质的公共空间,散落在村庄中,水池塘边的垂钓空间和浣洗空间、树下纳凉空间等,通过植物的围合或椅凳的摆放,形成一个个的小组团,成为适宜三五人一起闲话家常、休闲劳作的公共空间。
3)对于宅间公共空间,分布广、易到达、使用频率高,但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对于其中归属不明、被占用的公共空间应先进行梳理,保证道路的畅通、归属权的明晰,避免租赁后的纠纷。对于部分宅间空间可以开辟出来形成小组团空间,形成“邻里中心”— 为附近邻里提供公共交往场所;也可遵循原有性质,形成几家共有的私密性较强的空间,满足多种使用需求。
4.尊重原有乡村格局和文脉延续
乡村公共空间是当地文化认同的主要场所,地方文化的最有力表现。传统乡村社会孕育出的许多公共空间如祠堂、庙宇、学校 、戏台等,不仅仅是村民的活动场所,更是乡村文化的物质表现和外在载体,因此在“共享农庄”建设中,应注意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挖掘,改造或新建时遵循乡村聚落肌理,对古建、古街进行保护修复,并在对公共空间物质形态保留的同时,提升村民对乡村精神的文化认同,保有乡村的异质性,让乡村公共空间具有真正的活力,才能使“共享农庄”具有可持续的吸引力。
5.规划适度超前,建设张弛有度
海南旅游业呈现出很强的季候性,旅游人群的周期性进入,旅游淡旺季人流差别大。因此公共空间建设应着重考虑功能复合型和使用多元化,让原本只有单一功能的空间在不同时段、不同环境下被不同人群使用,提高空间使用率和激发活力。也为旅游发展和社会发展预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如后续车行道规划、旅游配套设施等),避免无序发展、野蛮生长。
“共享农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积极而慎重地引入开发建设,应事先做好乡村保护和发展规划,避免无序建设和破坏开发。乡村建设往往投入有限,可以采取“小规模、渐进式”的建设策略,对村内的现有空间环境进行逐步的整治和更新。
上诚灵芝共享农庄
上诚灵芝共享农庄位于素有“东方夏威夷”美誉的世界度假胜地——三亚亚龙湾。“农庄”一期规划面积约为1800亩,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占据了南北交通要道及城市的黄金走廊。在上诚灵芝共享农庄可尊享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星级服务。
“农庄”采用一轴、两环、七区的规划结构。以综合服务区为主轴线,带动上下新村经济发展,通过两环的交通实现共享模式。在七区中,以灵芝种植、活体灵芝科普观赏为主,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生,研究南药、灵芝、农作物等衍生产品,并将灵芝博物馆、灵鹿大剧院、创意集市、中医药养生馆等项目有机融合。
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中勇当先锋做好表率,发挥标杆示范作用,彰显三亚决心和力量。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