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大乌珠

丁聪漫画文化人肖像篇 (连载)

[复制链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22-9-20 09: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07.jpg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22-9-20 09: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立群
于立群(1916—1979),贺县(今贺州)桂岭人。她的祖父于式枚,是清朝同治年间的“榜眼”。于式枚榜眼及第以后,首任的官职是广东学台,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这位科举出身的学台,却大力主张废除科举、创办学校,是位洋务派。广东省立优等师范创办后,他就兼任学校的学监并亲自上台讲课。后来出任驻德大使、吏部侍郎等职。其后任李鸿章幕僚十余年。官至正二品,从一品,对两广的教育事业贡献较大。
于式枚是一个笃信佛教的人,没有结婚。他将胞弟于式棱的儿子于孝侯收为继子。这便是于立群的父亲。
于立群的母亲是西林县人,两广总督岑春煊之女。她一共生育了五女一男,最后一个才是男孩。立群排行第三,原名佩珊,“立群”是后改的。
民国后,于家逐渐衰落。于立群的母亲不得已带着最小的一男一女,住到上海外祖父岑春煊家。于立群父亲没有正当的职业,主要是靠遗产度日。所继承的房产和不少字画,都逐渐被变卖掉了,最后就连于立群四姐妹上学所需的经费也无法应付了。
于立群的长姐于佩琛写得一笔好字,为使姐妹不至失学,每到春节前一个星期,就在北平和平门外国立师范大学对面的厂甸处,摆桌代人书写春联。她的字好,对联也做得好,加之长得漂亮,人们都喜欢请她代写。每年写上几天,居然也可维持自己和三个妹妹求学费用。
1930年,他们的父亲在生活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把家搬到北平的平乐会馆居住,平乐会馆是平乐府所辖各县在北平的学生经常聚会的场所。大姐于佩琛考上了北平师范大学后,就搬进学生宿舍寄宿。于立群也到上海外祖父家,与母亲弟妹生活在一起
于立群健康貌美,少年时天真活泼。外祖父岑春煊对她格外宠爱。岑春煊和于式枚既是广西同乡,又是亲家,还是政坛上的密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京津地区。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出德胜门仓皇外逃。各省抚督都没来“勤王”,只有甘肃布政使岑春煊率马步兵2000余人从兰州日夜兼程北上“救驾”。慈禧表示:“若得复国,必无敢忘德也”,行至潼关,即授岑春煊陕西巡抚。后调山西巡抚,四川总督,日后一路青云,成为清末最显赫的重臣之一。据说,岑春煊“勤王”之举,是得时任吏部侍郎的于式枚授意后所为。
于立群到上海那年,才十四岁,便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剧社,后又进上海电影学校,演过话剧,也拍过电影,艺名黎明健,是上海有名的明星。
于立群的长姐于佩琛,也就是于立忱,在师范大学时是一个很活跃的青年,喜欢文学,善演话剧。著名话剧导演熊佛西所导演的法国名剧——《哑妻》,就是由她主演的。她还被选出席过太平洋学会。还在大学三年级时,她的共产党身份被国民党特务发现,被捕获释后为《大公报》社长张季鸾所聘在该报工作。
1934年,于立忱得了肺病,靠《大公报》的津贴,到日本治病并兼东京特派记者。她住在东京郊区,与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家相距不远,常去访问郭沫若。于立忱长得亭亭玉立,白白嫩嫩,两道柳眉、配着满口贝齿,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一见面就给人亲切可爱的印象,好一个标准的女记者。
一个是多情才子、浪漫诗人,一个是似花女郎,两人一见钟情,令郭沫若的日本夫人郭安娜深感不安。《大公报》社长张季鸾曾追求于立忱,但她却痴情于郭沫若。后来《大公报》表示不再承担她旅日的费用,她只好于1937年初返回上海。被疾病,忧郁苦缠,同年5月,于立忱竟自缢身亡。
1937年,郭沫若从日本回到上海后,立刻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之中。没多久,由诗人林林等介绍,他认识了于立群。那时候她经常参加抗日救亡文艺演出。
第一次见面,于立群给郭沫若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两条小辫子,一身蓝布衫,面孔被阳光晒得半黑,言谈举止稳重端庄,绝无一般女明星的轻浮与浅薄。郭沫若对于立群一见如故,还因为于立群是于立忱的胞妹,郭沫若从于立群的脸上仿佛又看到了于立忱的面影。
这次见面,于立群把大姐于立忱思念郭沫若的诗笺交给了他。郭沫若心情十分激动。他想自己对于立忱最好的纪念就是:“我有责任保护立群,但愿我能把爱她姐姐的心转移到她的身上!”
从此以后,郭沫若和于立群就经常见面了。郭沫若是功成名就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年长于立群24岁,又加之是胞姐的挚友,所以于立群对他是十分敬重与爱戴的。
抗战全面爆发后,于立群参加抗战演出二队,随着郭沫若经香港辗转到了桂林。郭沫若在上海和夏衍创办的《救亡日报》,迁到广州继转桂林复刊。在广州复刊后,于立群已经是地下共产党员,便到报社任编辑。不久,两人渐渐产生感情。后来郭沫若要去武汉任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厅长,而向往延安的于立群要去陕北。临别,于立群把行李搬到了郭沫若租住的新亚酒楼同居了。后来,于立群没去陕北,跟着郭沫若到了武汉。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逃到重庆。郭沫若也和于立群到了重庆。
1939年元月,周恩来在重庆亲自为郭沫若与于立群主持补行了婚礼。听说,当时周恩来就对郭沫若说:“希望这是你的最后一次婚礼了!
解放后,于立群的身体一度非常糟糕,还患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不得不暂时和郭沫若及子女们分开,住到外地的医院进行静养。无论是抗战时在重庆,还是建国后在北京,于立群的家都是一个“革命文人之家”。在这个家中,她热情地招待来自五湖四海的进步文化人士,给他们当联络员、交通员、炊事员,有时候还要当他们的警卫员。在精神和物质上都给了这些进步的文化人士无私的帮助。
“文革”一开始,郭沫若就受到猛烈的攻击,虽然毛泽东下令要对他加以保护,他和于立群的处境还是越来越糟。两个儿子的死令于立群悲痛欲绝,本来就患有神经衰弱症和心脏病的她,精神受到极度创伤。1974年,郭沫若被打击到一年连续住院7次,于立群也多次住院留医。1978年6月,郭沫若逝世后,于立群为了纪念他,特地编选了一本郭沫若在解放后所作的诗集——《东风第一枝》,还全身心地投入到《郭沫若文集》的出版工作中去。
1979年2月25日,和姐姐一样,受精神和病痛折磨的于立群缢死于北京故居,有《于立群遗墨》行世。她的事迹被列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中国古今女美术家传略》,都把她称为“长期研究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女书法家之一”。

郭沫若于立群生有四男二女
郭汉英(1939、4、6-2010、6、5)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物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博导。
次子郭世英(1942-1968)肄业北大哲学系,1968年被北京农业大学的红卫兵抓去刑讯逼供,不久从四楼坠下而死,自杀他杀至今成谜。
三子郭民英(1943、11-1967、4、12)肄业中央音乐学院,196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无预兆突然自杀,成谜。
长女郭庶英(1940-)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任北京中沛经济发展中心总经理。
次女郭平英(1946、8-)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兼郭沫若纪念馆馆长。
四子郭建英(1953-)毕业于清华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硕士,在美国电脑公司任职。著名指挥、音乐翻译评论和音乐活动家。现居美国。注:无照片留存。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22-9-20 09: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08.jpg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22-9-20 09: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郭沫若与徐亦定
梅花呀,我谢你幽情,
  你带回了我的青春。
  我久已干涸了的心泉,
  又从我化石的胸中飞迸。
  我这个小小的瓶中,
  每日有清泉灌注,
  梅花哟,我深深祝你长存,
  永远的春风和煦。
  这段诗节选自郭沫若1925年3月9日写的《献诗》(组诗《瓶》的外一首),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用优美的诗句,向“梅花”献上了自己的满腔爱意,并隐约诉说了一段恋爱故事。诗中的“梅花”到底是谁?诗人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写成组诗《瓶》和同题散文《孤山的梅花》的呢?这一直是中国诗坛乃至整个文坛关注的一个悬案,各种说法莫衷一是。
  为了破解此一悬案,据查证,诗人蒲风1936年4月在日本拜访郭沫若时,特意问他:“《瓶》的组诗是如何创作出来的?”郭沫若回答说:“全是写实,并无多少想象成分。”笔者认为这是事实。另外,上海文史馆沈飞德先生曾采访过郁达夫先生夫人王映霞,王女士向他介绍说,郭沫若诗中的“梅花”就是与笔者同乡同宗的徐亦定。笔者因而对此悬案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采访了杭州市和江山市的多位相关的文化艺术界人士,对此悬案作了一番新的探究,终于查清了来龙去脉。
宝石山上的邂逅
1924年冬天,32岁的郭沫若带着日本妻子安娜(佐藤富子)和3个子女从东京回国,住在上海环龙路44号一间不大的房子里。1925年2月6日(农历正月十四),郭沫若收到一封杭州友人寄来的信,邀请他到杭州西湖赏月观梅。
      到达杭州后,郭沫若先在旅馆住了一夜。2月15日上午,郭沫若在徐葆炎等友人的陪同下来到西湖之滨北山路边,开始攀登宝石山。为了增加旅游的欢乐气氛,徐葆炎还把在杭州浙江省立女子中学校读书的堂妹徐亦定一起叫去陪郭沫若等人游西湖。
      徐亦定原名徐逸庭,1907年出生。至于她的家址,上世纪90年代初骆寒超教授曾委托时任江山市政协副主席何蔚萍去查过,是在江山市城关镇市心街经堂右巷2号一个书香之家。另据江山史书记载:徐亦定的祖上曾出过一位叫徐霈的大人物。徐霈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期曾拜著名理学家王阳明为师,为王阳明之得意门生,深得“致良知”哲学之要旨。
      徐亦定少女时期就读于江山县西河女校,因成绩优秀,毕业后,就被保送到浙江省立女子中学校念书。浙江省立女子中学校就是现杭州第十四中学的前身,地址在杭州凤起路最西端,与西湖邻近。时年18岁的徐亦定长得清纯靓丽,她陪郭沫若一行去爬宝石山,自然得到大家的喜欢。虽然宝石山不高,但山路陡峭,徐亦定爬到半山腰就一时气喘吁吁,停住了脚步。而站在山顶欣赏风光的郭沫若发现山腰间掉队的徐亦定后,就主动跑下来拉她上山。
      到山顶后,郭沫若又拉着徐亦定绕着保俶塔走了数圈,并问她学校和学习情况等问题。徐亦定也用知识女性的话语作了回答,更让郭沫若感到很有好感,觉得颇有共同语言。徐亦定曾读过郭沫若的《女神》诗集等文学作品,所以最初她对身边这个大诗人是有仰慕甚至有紧张的感觉。后来她看到郭沫若主动下来拉她上山,还亲切与她交谈,感到他既有学识又平易近人,心情也就显得轻松多了。
      游了宝石山,郭沫若在徐亦定、徐葆炎等友人陪同下,又往前去灵峰、孤山一带观梅……
      游玩还没有结束,郭沫若、徐亦定等从孤山出来后,便在平湖秋月上船,游了西湖阮公墩、湖心亭、三潭印月等风景区。已近黄昏时分,郭沫若特意和徐亦定等在汪庄(今西子国宾馆)附近的湖边下船,上岸后就走进了白云庵。郭沫若与徐亦定等进入白云庵后,在月下老人像前求了签。
      郭沫若一行从白云庵出来后,就在西湖边的一个饭店里用了晚餐。因这天是星期天,徐亦定是浙江省立女子中学的住宿生,按规定一定要在晚自修以前回到学校。所以吃完晚饭后,她就告别大家回学校去了,郭沫若坚持把她送了一段路,最后目送着她远去了的背影还久久未能回过头来。
《瓶》的横空出世      再说郭沫若回到上海后,心中情感的波澜久久难以平静,夜不能寐,诗兴大发,便于2月18日早晨写出了组诗《瓶》的第一首诗:
      静静地,静静地,闭上我的眼睛,
把她的模样儿慢慢地,慢慢地记省
她的发辫上有一个琥珀的别针,
几颗璀璨的钻珠儿在那针上反映。
她的额沿上蓄着有刘海几分,
总爱俯视的眼睛不肯十分看人。
她的脸色呀,是的,是白皙而丰润,
可她那模样儿呀,我总记不分明。
我们同立过放鹤亭畔的梅荫,
我们又同饮过抱朴庐内的芳茗。
宝石山上的崖石过于嶙峋,
我还牵持过她那凝脂的手颈。
她披的是深蓝色的绒线披巾,
有好几次被牵挂着不易进行,
我还幻想过,是那些痴情的荒荆,
扭着她,想和她常常亲近。

      郭沫若将诗写好后,又写了一封附信,在信的开头他亲切地称徐亦定为“妹妹”。因为他要说的话都在诗中说了,所以信并不长,除了问候还简单写了那天游湖的事,信末的落款用了“沫若”两字,然后于当天从上海寄出。在总也等不到徐亦定复信的情况下,诗人在接下来的几天内,连续写了8首诗,其中甚至对徐亦定的没有回信,设想出4方面的原因:
你是生了病吗?
你那丰满的柔荑
怎么会病到了不能写字?
你是功课忙吗?
只消你写出一行两行,
也花不上一二分的辰光。
你是害着羞吗?
你若肯写个信筒,
我也要当着圣经般供奉。
你是鄙夷我吗?
嗳,我果是受你轻鄙,
望你回个信来骂我瘟厮!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22-9-20 09: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09.jpg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22-9-20 09: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这一番的强烈进攻,在收到郭沫若的第十首诗及相关信件后,徐亦定终于给他写了封回信,表示问候和感谢,并告诉他因校中功课忙,要到星期天才有空余时间,请先生原谅。平时常读先生文章,先生学问很好,请以后常常赐教,并欢迎先生有机会再到杭州长住。郭沫若兴奋之际,从2月27日到3月2日,又接连写了3首诗。
我看她的来信呀,
有一个天大的转徙:
前回是声声“先生”,
这回是声声“你”
啊,“你”!啊,“你”!啊,“你”!
这其中含蓄着多么的亲意!
只这点已经让人心疼,
更何况还赠了梅花一枝!
他只是她哥哥

      郭沫若作为创造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又是著名的浪漫诗人,这些坦率表白心中爱慕的诗和信,不能不让年轻美貌的徐亦定有点动心。 但她也了解到:郭沫若四川乐山家中已有父母作主的原配妻子张琼华,只是1912年他在婚礼上看到张琼华的“三寸金莲”与“猩猩鼻”后,加上她还会抽水烟的原因,便放弃了这场婚姻。1914年,郭沫若随兄赴日留学。1916年8月,在日本东京圣路加病院,郭沫若认识了年仅22岁的日本姑娘佐藤富子。佐藤富子被才华横溢的郭沫若写的爱情诗所陶醉,不久,便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辞去圣路加医院的工作,随郭沫若到冈山同居,郭沫若还为她取了中国名字“郭安娜”。如果说张琼华是父母之命难违,而安娜是他俩自由恋爱后结婚的,并已生下了3个子女。
      显然徐亦定面对的是一道当时无法逾越的鸿沟和巨大的社会压力。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徐亦定觉得如继续发展下去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她只能激流勇退,便挥笔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
3月24日,估计是郭沫若收到了徐亦定的信后,也在一天里写了4首诗,在诗中他还引用了徐亦定信中的内容。如在第三十五首诗中引用了徐亦定的两段原话,表明她只愿做他的妹妹,而不是妻子:
“哥哥哟,我写信时,
便这样叫你,
以后见你面时,
也要这样叫你,
你说好不好呢?”
……
“我很欢喜,
真的做了你的妹妹,
我也希望你
永远地
       把我看作妹妹。” 

      接着在第三十六首诗中,诗人又反映了另一个徐亦定婉拒这段爱情的细节:
我请求她的照片,
她不肯应我的请求,
她教我等到将来,
她说她现在没有。

       一般在谈恋爱时,女方如不愿提供照片,说明时机尚不成熟,甚至就是不同意继续谈下去了。在第三十七封信中,诗人又披露了一个更重要的内容,就是徐亦定已把郭沫若写给她的信件,转示她堂哥徐葆炎还给郭沫若了:
她把我写给她的信件,
转示了她的哥哥。
可笑的她的哥哥,
却反转说我幸福。
……
啊,你真是好个哥哥,
但怎奈她不爱我?

      郭沫若在收到徐亦定这封委婉的“绝交信”后,尽管感到非常苦闷,但最初并没有放弃,而是于3月24日晚又写了第三十八首诗,向徐亦定继续求爱:
啊,姑娘哟,我是爱你,
比爱我肉身的妹妹还要强烈,
你想来是早已知道,
你不会是不知道的。 

       徐亦定虽然也是个追求妇女解放的现代女性,但传统的观念和道德伦理,还是让她没有像当今有些年轻女性那样会有勇气去接受这份爱,所以她最终没有给郭沫若复信。经过了多天的反思,郭沫若终于从一种爱情的梦幻中走出来。他于3月30日早晨在失望中写了第四十二首,也是《瓶》的最后一首诗:
昨夜里临到了黎明时分,
我看见她最后的一封信来。
那信里夹着许多的空行,
我读后感觉着异常惊怪。
她说道:“哥哥哟,你在……
啊,其实呀,我也是在……
我所以总不肯说出口来,
是因为我深怕使你悲哀。
到如今你既是那么烦恼,
哥哥哟,我不妨直率地对你相告:
今后是已经矢志独身,
这是我对你的唯一的酬报”
……
啊,可惜我还不曾把信看完,
意外的欢娱惊启了我的梦眼:
我醒来向我的四周看时,
一个破了的花瓶倒在墓前。

      这首诗也就像这段感情的一种“回光返照”现象,其实就像诗人写的结尾两句诗一样,当他清醒过来向周围观看时,那插在瓶中的梅花早已枯黄,恋爱已经破灭,只有一个破了的花瓶倒在墓前。这只花瓶也许是这段短暂恋爱的一个不牢固的外壳,也许是诗人因此破碎了的内心。

最终的归宿      
       1926年4月16日,也就是在这段45天加43首诗的特殊恋爱结束一年后,在好朋友郁达夫先生的说服下,郭沫若终于将组诗《瓶》拿出来,首先在《创造月刊》第1卷第2期公开发表。
      后来,经徐葆炎介绍,徐亦定认识了在创造社出版部工作的成仿吾侄子成绍宗,并于1928年在上海结婚。抗日战争爆发后,徐亦定和成绍宗离开上海,到江西上饶师范教书。
      徐亦定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退休,她没有生育过子女,便回江山老家照顾年迈的老母。她在1996年前后去世,也是90岁左右的长寿老人。她居住的徐家老宅已在1998年江山修建鹿溪中路时,被征用拆掉了。原《衢州市志》和《江山市志》副主编毛东武老先生此前还从她家中买到几本民国版本的旧书,后来徐家老宅拆迁时,老毛还特意去捡了一块花砖作纪念。
      徐亦定人生的最后归宿,也正如她自己在1992年1月31日回复老同学王映霞信中所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像这样微不足道的事情,恐怕比恒河沙数还要多得多……”可见她的心胸还是很豁达的,精神上不仅有着梅花般的高洁,同时也融合了江山人朴实的风格。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22-9-20 09: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22-9-20 09: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安琳
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的郭沫若投笔从戎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在朱德家写下《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在南昌起义途中,郭沫若又有了一个红颜知己,名叫安琳。
安琳本名彭漪兰,安徽芜湖人,曾就读于广州中山大学,北伐期间在武汉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工作,任妇女股干事,大革命后跟随郭沫若参加了南昌起义,同胡兰畦、谢冰莹、赵一曼、张瑞华一样,安琳也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开出来的一朵铿锵玫瑰。
南昌起义失败后,部队从南昌撤往广州途中,郭沫若患上痢疾,得到安琳的悉心照料,郭沫若在遇袭与部队失散后,又是安琳不顾危险只身寻找,两人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在汕头附近一个叫盐酸寮的乡镇上共同生活了10余天,后同船到香港。
1927年11月上旬,郭沫若带着安琳回到上海,一同住在内山书店楼上,当时安娜带着孩子住在内山书店附近。
据内山书店主人内山完造在《花甲录》中记载:郭沫若是由“一个穿着军装的可爱的姑娘陪同来的,在我家里住了十几天。这个姑娘生在安徽,据说年迈的父母亲是日本留学生,因而她会讲日语。那时候,郭夫人(安娜)从广州先一步归沪,赁居在我家附近的一所小房子里,她与这位姑娘之间有些争执”。
还有一种传说是:安琳到上海后曾去过郭家并住在那里,并且告诉安娜郭沫若与她的感情,安娜听了后只是淡淡地说:“男人嘛,都是这样,你别介意。”
1928年2月,郭沫若受到蒋介石通缉,不得已举家离开上海,当时践行的人中就有安琳,在安娜面前,郭沫若与安琳席间异常尴尬。
据郭沫若自己写的文章回忆,安娜当时对郭沫若与安琳之间的“革命伴侣”关系了如指掌。安娜平静地问起此事,郭沫若坦率承认爱安琳。并说:“惟其爱才不结婚。”安娜望着熟睡的孩子说:“是我阻挡了你们,如果没有这几个孩子,我会成全你们的。”
这次夫妻分别乘船回到日本后,郭沫若与安娜共同度过了较为安定的10年生活。 这10年,郭沫若在日本宪警监视下潜心研究甲骨文和中国古代史,先后出版了《十批判》、《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著作,取得了震惊中外的辉煌成就,一时名声大震,日本重臣西园寺公望慕名专门请他到自己别墅做客。
郭沫若先生是20世纪初中国历史学界最严谨,最出成果的历史学家,没有他在日本的苦心研究,中国历史的许多证据恐怕早就灰飞烟灭了,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断代分期都是郭沫若首次界定;现在全世界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学者,没有一个不是从了解郭沫若开始的,可以说郭沫若是中国史学的集大成者。
安琳在郭沫若去日本后几个月,在上海与曾任黄埔军校政治科大队长的胡公冕结婚。1949年后一直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1982年离休。
这段无疾而终的感情经历郭沫若难以忘怀,他曾经打算据此写七篇连续性的小说,题目分别是《酒家女》、《党红会》、《三月初二》、《未完成的恋爱》、《新的五月歌》、《安琳》、《病了的百合花》。其中一篇直接以安琳为题,足见情深意重。
郭沫若在当时的日记中写下:“盐酸寮山中的生活是绝好的剧景,安琳哟,我是永远不能忘记你的!”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22-9-20 0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12.jpg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发表于 2022-10-27 18: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傲游截图20221027175843.png

据我所知,王映霞去世后葬于杭州的南山公墓。

点评

是的,我曾经去找过!  发表于 2023-1-10 09: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