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群】 于立群(1916—1979),贺县(今贺州)桂岭人。她的祖父于式枚,是清朝同治年间的“榜眼”。于式枚榜眼及第以后,首任的官职是广东学台,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这位科举出身的学台,却大力主张废除科举、创办学校,是位洋务派。广东省立优等师范创办后,他就兼任学校的学监并亲自上台讲课。后来出任驻德大使、吏部侍郎等职。其后任李鸿章幕僚十余年。官至正二品,从一品,对两广的教育事业贡献较大。 于式枚是一个笃信佛教的人,没有结婚。他将胞弟于式棱的儿子于孝侯收为继子。这便是于立群的父亲。 于立群的母亲是西林县人,两广总督岑春煊之女。她一共生育了五女一男,最后一个才是男孩。立群排行第三,原名佩珊,“立群”是后改的。 民国后,于家逐渐衰落。于立群的母亲不得已带着最小的一男一女,住到上海外祖父岑春煊家。于立群父亲没有正当的职业,主要是靠遗产度日。所继承的房产和不少字画,都逐渐被变卖掉了,最后就连于立群四姐妹上学所需的经费也无法应付了。 于立群的长姐于佩琛写得一笔好字,为使姐妹不至失学,每到春节前一个星期,就在北平和平门外国立师范大学对面的厂甸处,摆桌代人书写春联。她的字好,对联也做得好,加之长得漂亮,人们都喜欢请她代写。每年写上几天,居然也可维持自己和三个妹妹求学费用。 1930年,他们的父亲在生活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把家搬到北平的平乐会馆居住,平乐会馆是平乐府所辖各县在北平的学生经常聚会的场所。大姐于佩琛考上了北平师范大学后,就搬进学生宿舍寄宿。于立群也到上海外祖父家,与母亲弟妹生活在一起。 于立群健康貌美,少年时天真活泼。外祖父岑春煊对她格外宠爱。岑春煊和于式枚既是广西同乡,又是亲家,还是政坛上的密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京津地区。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出德胜门仓皇外逃。各省抚督都没来“勤王”,只有甘肃布政使岑春煊率马步兵2000余人从兰州日夜兼程北上“救驾”。慈禧表示:“若得复国,必无敢忘德也”,行至潼关,即授岑春煊陕西巡抚。后调山西巡抚,四川总督,日后一路青云,成为清末最显赫的重臣之一。据说,岑春煊“勤王”之举,是得时任吏部侍郎的于式枚授意后所为。 于立群到上海那年,才十四岁,便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剧社,后又进上海电影学校,演过话剧,也拍过电影,艺名黎明健,是上海有名的明星。 于立群的长姐于佩琛,也就是于立忱,在师范大学时是一个很活跃的青年,喜欢文学,善演话剧。著名话剧导演熊佛西所导演的法国名剧——《哑妻》,就是由她主演的。她还被选出席过太平洋学会。还在大学三年级时,她的共产党身份被国民党特务发现,被捕获释后为《大公报》社长张季鸾所聘在该报工作。 1934年,于立忱得了肺病,靠《大公报》的津贴,到日本治病并兼东京特派记者。她住在东京郊区,与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家相距不远,常去访问郭沫若。于立忱长得亭亭玉立,白白嫩嫩,两道柳眉、配着满口贝齿,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一见面就给人亲切可爱的印象,好一个标准的女记者。 一个是多情才子、浪漫诗人,一个是似花女郎,两人一见钟情,令郭沫若的日本夫人郭安娜深感不安。《大公报》社长张季鸾曾追求于立忱,但她却痴情于郭沫若。后来《大公报》表示不再承担她旅日的费用,她只好于1937年初返回上海。被疾病,忧郁苦缠,同年5月,于立忱竟自缢身亡。 1937年,郭沫若从日本回到上海后,立刻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之中。没多久,由诗人林林等介绍,他认识了于立群。那时候她经常参加抗日救亡文艺演出。 第一次见面,于立群给郭沫若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两条小辫子,一身蓝布衫,面孔被阳光晒得半黑,言谈举止稳重端庄,绝无一般女明星的轻浮与浅薄。郭沫若对于立群一见如故,还因为于立群是于立忱的胞妹,郭沫若从于立群的脸上仿佛又看到了于立忱的面影。 这次见面,于立群把大姐于立忱思念郭沫若的诗笺交给了他。郭沫若心情十分激动。他想自己对于立忱最好的纪念就是:“我有责任保护立群,但愿我能把爱她姐姐的心转移到她的身上!” 从此以后,郭沫若和于立群就经常见面了。郭沫若是功成名就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年长于立群24岁,又加之是胞姐的挚友,所以于立群对他是十分敬重与爱戴的。 抗战全面爆发后,于立群参加抗战演出二队,随着郭沫若经香港辗转到了桂林。郭沫若在上海和夏衍创办的《救亡日报》,迁到广州继转桂林复刊。在广州复刊后,于立群已经是地下共产党员,便到报社任编辑。不久,两人渐渐产生感情。后来郭沫若要去武汉任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厅长,而向往延安的于立群要去陕北。临别,于立群把行李搬到了郭沫若租住的新亚酒楼同居了。后来,于立群没去陕北,跟着郭沫若到了武汉。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逃到重庆。郭沫若也和于立群到了重庆。 1939年元月,周恩来在重庆亲自为郭沫若与于立群主持补行了婚礼。听说,当时周恩来就对郭沫若说:“希望这是你的最后一次婚礼了! 解放后,于立群的身体一度非常糟糕,还患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不得不暂时和郭沫若及子女们分开,住到外地的医院进行静养。无论是抗战时在重庆,还是建国后在北京,于立群的家都是一个“革命文人之家”。在这个家中,她热情地招待来自五湖四海的进步文化人士,给他们当联络员、交通员、炊事员,有时候还要当他们的警卫员。在精神和物质上都给了这些进步的文化人士无私的帮助。 “文革”一开始,郭沫若就受到猛烈的攻击,虽然毛泽东下令要对他加以保护,他和于立群的处境还是越来越糟。两个儿子的死令于立群悲痛欲绝,本来就患有神经衰弱症和心脏病的她,精神受到极度创伤。1974年,郭沫若被打击到一年连续住院7次,于立群也多次住院留医。1978年6月,郭沫若逝世后,于立群为了纪念他,特地编选了一本郭沫若在解放后所作的诗集——《东风第一枝》,还全身心地投入到《郭沫若文集》的出版工作中去。 1979年2月25日,和姐姐一样,受精神和病痛折磨的于立群缢死于北京故居,有《于立群遗墨》行世。她的事迹被列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中国古今女美术家传略》,都把她称为“长期研究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女书法家之一”。
【郭沫若与于立群生有四男二女】 长子:郭汉英(1939、4、6-2010、6、5)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物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博导。 次子:郭世英(1942-1968)肄业北大哲学系,1968年被北京农业大学的红卫兵抓去刑讯逼供,不久从四楼坠下而死,自杀他杀至今成谜。 三子:郭民英(1943、11-1967、4、12)肄业中央音乐学院,196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无预兆突然自杀,成谜。 长女:郭庶英(1940-)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任北京中沛经济发展中心总经理。 次女:郭平英(1946、8-)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兼郭沫若纪念馆馆长。 四子:郭建英(1953-)毕业于清华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硕士,在美国电脑公司任职。著名指挥、音乐翻译评论和音乐活动家。现居美国。注:无照片留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