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五:毛主席对上山下乡做出重大的战略调整 《始末》一书第115页:1964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指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内,有必要组织动员大批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并在农村落脚生根。” 《始末》一书第115-116页: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后,从理论政策到实际做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乡的目地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就是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经从过去从属就业范畴,变为从属于教育范畴,并无扎根农村之意。” 1973年4月毛主席出人意料的给一封激烈批评上山下乡的老师李庆霖复信。《始末》第101页:“毛泽东当时对李庆霖敢于坦诚直言的胸怀是很赞赏的,同时也可看出毛泽东对统筹解决知识青年问题的高度关注”。 《始末》107页:8月4日,经毛泽东审阅,中共中央转发了国务院《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中发【1973】30号)文件。该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按照国家计划在下乡知识青年中招工、招出、征兵、提干的问题。 《始末》第96页:“1969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1970年,国家拟定第四个五年计划,开始招收新职工。”《始末》第263页公布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调离农村的年份和人数:其中1974年以前调离农村人数高达401万人,1975年60万人,1976年139万人,1977年135万人,1978年358万人,1979年395万人。 评:很显然,从1971年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知青返城除1975年人数少一些,每年知青返城都是在100万人以上的规模,其中1978、1979年达到了300多万。知青返城渠道和人数的增多,这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方针政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毛泽东设计的知青接受“再教育”后又有计划地返城的上山下乡方案,比单纯为了解决就业的上山下乡,更有前赡性和可行性,也顺应了民心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事实证明,毛主席站得高、看得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