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知青下乡对城乡联系的积极影响 1.物质产品上互相流转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统购统销,使得资源无法微观有效分配,直接导致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一些地方供大于求,而又有许多地方供应不能满足需要。例如,在农村,受购买力和实用主义的影响,许多商品摆在供销社里无人问津,造成商品的积压浪费。相反,在人口集中的城市,需要凭票限量供应,无法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 知青下乡无形地开辟了一条城乡物品流转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乡二元经济的隔离情况。知青在来往城乡之间过程中,总会把城市有而在农村难得一见的东西带到农村去,也会把在城市只能凭票购买的一些商品,或是农村的土特产品带回城市里面去。例如,回城探亲时,都会带一些蘑菇、木耳、黄花菜、核桃、豆子、粮食、豆油、松子、葵花籽、锻树蜜、鱼干等农副产品回城;还有的知青因家庭需要还会买一些鹿茸、黄茂、五味子、麝香、牛黄等中草药。而知青返回农村时,通常会帮村民捎带一些生活用品,像香烟、糖果、雪花膏、牙膏、副食品、手摇鼓风机、手表、口琴、电炉子、半导体收音机等。这些初步满足了部分城乡居民的日常需要,同时,拓宽了农副产品的流通。 总之,知青所做的城乡物质产品交流功不可没。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下乡的北京知青潘朗说:“由于东北当时粮食相对比较充裕,所以知青回家都少不了要带些粮食,这对于粮食定量的城市居民和子女较多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好的东西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的关系。 2.技术、物资上的大力支援 重工业本身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工业化进程不仅无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产业转移,还直接导致城市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为缓和城市就业问题,有些农村顶着巨大压力,在本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对下乡知青进行妥善安置。在10年时间里共接收了1700多万的下乡知青,有力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而在城乡联系中,知青群体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不仅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了解,还使城市对农村现状的了解加强,更为城市支援农业发展开了先河。正是有了城市的大力支援,才使农村开始了机械化生产;而农村的机械化生产又极大地辅助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在城乡工农业相互借力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实现了困难时期的平稳过渡。 仅以北京和上海两个大城市在1974年支援黑龙江省农村为例:1974年3月2日,黑龙江省委知青办向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地区知青办下发了《关于分配北京市支援我省京吉普“212型”汽车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北京市支援黑龙江省京吉普“212型”汽车两台。经研究分配给北京插队青年较集中的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各一台。7月10日,黑龙江省委知青办向嫩江、大兴安岭、呼伦贝尔盟知青办下发了《关于分配北京市支援物资的通知》。决定将北京市无偿支援黑龙江省130型汽车1台,货运三轮摩托车5台分配给北京插队青年点。8月31日,黑龙江省知青办向呼伦贝尔盟知青办下发关于调整分配北京市无偿支援阿荣旗北京下乡知青物资的通知。9月26日,黑龙江省委知青办向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地区知青办、黑龙江省农场局下发《关于分配北京市支援我省130型汽车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将4台汽车分配给呼伦贝尔盟知青点2台,大兴安岭地区知青点1台,黑龙江省农场局的山河农场知青点1台。10月14日,黑龙江省委知青办向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地区知青办下发《关于分配北京市无偿援助我省台钻的通知》。通知中将5台台钻分配给莫旗知青点3台、阿荣旗知青点2台。11月15日,黑龙江省委知青办下发了《关于分配北京市支援我省物资的通知》。为鼓励知识青年坚持农村,发展生产,北京市决定无偿支援黑龙江省一批物资。这批物资将拨给北京知识青年先进点和北京青年较集中、生活条件比较困难的生产队或农场的连队。 1974年6月3日,黑龙江省委知青办接收上海市革委会知青办的函件。函件中计划在当年再向黑龙江省提供拖拉机30台。7月9日,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局、黑龙江省委知青办联合向黑河、嫩江、伊春、大兴安岭、呼伦贝尔盟知青办、农业局下发了《关于上海市支援我省丰收35型拖拉机分配的通知》。通知中,确定支援黑龙江省丰收35型拖拉机30台,研究决定给上海青年较多、生产难度较大、过去没分配过拖拉机的生产队。11月28日,黑龙江省委知青办、省农业机械局下达《关于分配上海市支援我省拖拉机的通知》。上海市支援黑龙江省拖拉机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中发(1973)21号、30号文件精神,鼓励上海市下乡知识青年扎根农村,更好地发展生产的一项举措。上海市支援黑龙江省丰收35型拖拉机共计3台,手扶拖拉机共计18台。通知决定拨给黑河、嫩江、伊春、大兴安岭地区。 城市对农村除了在生产工具上支援外,在医疗上也给子很大帮助。上海就曾多次派出医疗队来支援边疆地区。知青们也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从开始的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由老乡手把手教授传统的农业种植,到后来大搞科学实验田,主动自觉学习制作菌肥的经验,还通过改良农具、创新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来促进生产。有的知青还利用回城探亲的机会,从城里买来农业方面的书籍。这些促进了城乡在技术上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