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5-9 16: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司机上车
从 50 年代办场初期,场部汽车队一直叫机运组,直到 80 年代最后一辆轮式拖拉机被淘汰后才改称汽车队。
要到机运组去上班,首先要解决代步工具问题。鸽宝山距场部有3 公里路程,步行差不多要 40 分钟,骑自行车的话也要一刻钟,虽然有公路相联,但是要翻越一道大观山岭,上坡也不轻松;而且我家也没有自行车。
好在大舅哥家有,只好去借,而且是长借,这一借就是一年多。
那个年代工业品供应相当紧缺,光有钱还买不到,要凭票,再说当时钱也紧张,余耀荣的调转尚未办成,我的月基本工资只有 42.87元,要糊 3 张嘴。所以直到一年半后,才托早先在大兴安岭山沟沟里一起摸爬滚打的上海籍岭友冯柏强买到一辆上海产的永久牌加重自行车。
据他说,他也不是在上海买到的,而是托在浙江岱山县商业战线工作的朋友开后门在海岛上买到的,并且还需用轮船运回上海,我再利用送货到上海的便利拿回来。
8 月 1 日到机运组报到时,组里共有 5 辆汽车和 1 辆轮式拖拉机,其中 1 辆载重量 4 吨的解放牌和 1 辆载重量 2.5 吨的跃进牌,是办场初期的老旧车,近年新增加的是 1 辆载重量 5 吨的杭州产钱塘江牌、1辆宁波产的载重量 2 吨 130 轻型卡车,1 辆日本进口的二手车——载重量 4 吨的三菱牌。领导决定将那辆老解放交给我,这辆 CA-10 型已有二十多年车龄了,比我在黑龙江开的 CA-10B 型还要老。轮式拖拉机的型号记不得了,没过几年就被淘汰了。
最老资格的驾驶员是郑美华的父亲,刚退休几个月,郑美华就是顶替他回来的。这是一位解放战争时期的汽车兵,后来又参加志愿军上过朝鲜战场,建场时的第一辆车就是他开来的。
组长是 60 年代初本场最早学车的潘海如,是与我哥同一批进场的高中毕业生。他主驾那辆崭新的宁波 130。其他有 1964 年从萧山湘湖农场调过来的老司机吴汉民,主驾跃进车;60 年代后期学车的王茂忠主驾方向盘在右侧的三菱车,也是与我哥同一批进场的高中毕业生,郑师傅的徒弟兼二女婿;比我小 5 岁的封建华主驾新进不久的钱塘江,当年他曾想跟我们同去黑龙江,后又改了主意去参军,正巧当了汽车兵,不久前刚复员回来;1961 年初中毕业不让上高中的宋则人主驾轮式拖拉机,跟我情况相似,当年投奔姐姐来农场;郑美华的二弟郑胜利是他助手;还有一位二十多年驾龄的拖拉机驾驶员周亮,刚增考汽车驾驶还在实习期,尚未独立驾驶。
我哥的高中同学寿鹏泰和林光平是修理工;一位二十岁的小伙子章晓管内勤和统计;装卸工当中只有 5 名是职工,其他都是附近农村的农民工。
装卸工中有我舅嫂的哥哥杜永财。其实我 1961 年刚进场在东莲寺畜牧队时就与他在一个队,我做替班的其中一个岗位——放牧役用牛就是替他的班,还有他母亲养猪的班我也替过。
机运组体量不大,能量不小,直属场部,服务全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