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二十年前美国记者柯达德对我的采访 通桥老乡 看标题,也许有人会以为我是一个有来头或是有背景的人物。其实这仅仅是一次西方记者与一个普通中国公民——一个下乡十年,又做工十年的中国知青的交流。 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时间倒流到1984年,一天上班时间,县办主任和我厂的厂长把我找去,通知我三天后将有美国广播公司[ABC News]北京记者处首席记者柯达德(Todd Carrel)要对我采访。初听这个消息,我觉得非常惊讶,但少顷,我就镇定了,我向县办主任提出三点想法,即本次采访非我主动寻上对方,记者主要采访内容要事前告知我,我不接受别人为我制定回答采访的方式、方法和内容。这三条立刻得到县办主任的同意。 随后三天,很平静。外人并不知道将有美国记者采访我的事,其间,有关领导建议将我家的14吋彩电换成18吋的,被我谢绝了,我只是同意将我的住房内部重新粉刷了一次。 三天后的下午,我家楼下开来两辆小车。轿车下来的是银川市外办干部陪同的柯达德和他的两个助手(摄像和录音,一对比利时夫妇),北京吉普下来的是县委书记、县长和县办主任。(这是我事先未曾想到的)我迎出去将这浩浩荡荡的一行人引进家里,顿觉寒舍蓬荜生辉。我这套不算太大的单元房从未聚集过这么多人,因此略显拥挤。大家简单寒暄了几句。 接下来的一幕是我绝对没有料到的。美国人很礼貌的向县委书记为首的一行人做了一个手势,就把他们请进了我的一间六七平方米的小屋,并关上了门。转身,他用纯熟的汉语对我说:“我们开始吧。”当时我唯一的感觉是我们县的两位领导暂时被“软禁”在我家的小屋中了。 我的客间里剩下三个外国人和我们夫妇共五个人,柯达德单刀直入向我阐明了本次采访的两个主题。一,中国的户口制度。二,在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中国有千百万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从南方,从城里迁移到北方边远地区上山下乡,时间已过去十几、二十年。现今,世界各国有许多人对他们的过去、现状、将来很关心。为此他从东北黑龙江省出发沿我国北部省份一直到西北的新疆,用几个月的时间对亲历者进行采访。 对这次采访所涵盖的两个主题,我们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在1984年绝对是非常敏感的,没有系统的调查研究、分析是难以说清道明的。 柯达德是个貌似相声演员大山的年轻人,他自我介绍在北京大学进修过汉语。听他说中国话,与北京人无异,普通话水准绝对在我之上,简单的开场白后,我们谈话就切入正题。 柯达德首先要求我取出户口本,他将每一页都摄了像,仔细地看了户口本上的各项栏目,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我现在能回忆起来的问答大致是这样的: 问:户口是怎么一回事? 答:是一项制度,是国家管理人口的工具和方法。 问:户籍和户籍管理是怎么一回事? 答:户籍就是人口档案,户籍管理就是档案管理,也就是人口管理.有专门的管理条例。 问:户口本是干什么用的? 答:是记载户籍资料的,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记录了家庭成员的最基本情况,它的内容和国家公安部门留存的档案是一致的。 问:户口有什么用? 答:表明户口持有人的真实身份,有些场合可作为证件使用。 问:知道身份证吗? 答:知道,我们国家目前没有身份证制度,听说不久的将来会实行。 问:户口和身份证相同吗? 答:有相同点,更多的是不同点。 问:怎么不同? 答:身份证是随人流动,户口基本上是固定的,人随户口。 问:户口不能流动? 答:也不全是,但得符合一些特定条件,比如,上学,招工,参军,工作调动,上山下乡等等,总之先动户口后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