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3-15 01: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徽州药材世家 溧阳“王回春堂”
1947 年农历 6 月 21 日,我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县西门码头街上一家店号为王回春堂的中药铺里。1950 年初春我们全家迁居杭州时我才两岁半,对故乡一点印象也没有,只能引用我哥哥王松均所著《和妈妈在一起的日子》里的相关内容。
溧阳是公元前 221 年秦朝时第一批建制县,有 2200 多年历史。其后虽稍有变动,但自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 620 年)复置溧阳县以来,溧阳作为行政区域名连续延用至今也有 1200 年(现为隶属于常州市的县级市)。
溧阳地处江南太湖流域,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道路通达、河网交错、商贸发达,吴越古风,源远流长。唐代后叶溧阳的古城从旧县迁徙至现今之老城区。古城不足一平方公里,但四周设有石砌城墙(日军入侵时被毁),并有深深的护城河环绕。护城河东接溧宜河,直通太湖;西连南河、竹箦河、丹金溧漕河的三水汇一处,码头街就坐落在护城河西接口至三河汇集之处的双桥南岸,长不足 500 米。
码头街前端是进护城河的洪桥,桥下就是水关。船上的货物要进城受阻于水关,就转运到岸上,再进入老城。久而久之,这里渐渐有了码头、有了商铺、有了街市,成为有千年历史的码头街。码头街因之与溧阳城共兴旺。
老码头街虽然不长也不宽,但街道两旁商铺密集,米行、京货店、钱庄、当铺、炒货店、南北杂货店、药店、木材店、茶馆、饭店菜馆、糕团店、油坊应有尽有,剃头挑子、馄饨担、黄壳烧饼炉沿街摆着叫卖。即使入夜,在仅有几盏昏黄的路灯下,仍然热闹非凡。沿河停泊了各式船只,忙着上下货物,间或有轮船嘟嘟开过,掀起的浪使得这些船直摇晃。爷爷和三爷爷共有的“王回春堂”药店就开设在码头街靠西端的地方。
药店门脸朝北偏东,排门店面,上方悬挂“王回春堂”匾额。店堂东侧是三尺高的“L”形柜台,靠东墙是一排布满小抽屉的药柜,抽屉上贴着各种药名。店堂楼上的东侧是两位堂叔和其他店员们的卧室,西半部则堆放各种药材。
出店堂后门是一个不小的院子,院子东侧披屋是厨房,西侧前部是个小厅,后部存放些杂物。厨房门口的一条块石路连接店堂和后院房舍。后院的房子也分成两部分,东屋间隔成四小间,东侧的前屋是我母亲的卧室,后屋是三奶奶和爱珍姑姑的卧室;西屋前部是大舅的门诊室,后部分别是奶奶和爱璋姑姑的卧室。
我爷爷祖居婺源(古属徽州),祖上行医并经营中药材,初在杨巷镇(现归属江苏省宜兴市)设店,后到溧阳城设分号,时间可能是抗战爆发前夕。
据查,民国时期仅码头街上的药店就先后有过黄义兴、王回春、濑江春、同德堂、万春堂、太和堂、大德堂等七家,可见当时商业氛围之浓厚、中药业之发达,使溧阳成为苏南乃至苏浙皖边界的小药都。
在溧阳经商的很多是徽州人。古徽州府辖歙县、祁门、休宁、婺源、黟县、绩溪等一府六邑。新安六邑旅溧同乡会,又称新安会馆或徽州会馆,是由明清至民国时期寓居在溧阳经商的新安江流域徽州籍商人自发组成的,码头街碑林巷新安别墅设有办事处。民国 34 年,码头街新安会馆部分馆舍改建为期成小学。以此缘由,祖父那辈先杨巷后溧阳设药店就顺理成章了。
据堂房盛年叔叔(三爷爷的幼子)回忆,他父亲(三爷爷)的爷爷从婺源迁来溧阳,先在杨巷开设“王回春堂药店”。到父亲这一辈又在码头街置分号。爷爷和奶奶会讲纯正的徽州话,又能讲流畅的溧阳话(带杨巷口音),应该是从小就过来了,或者就在杨巷出生,完全印证了盛年叔叔的叙述。
祖父和三爷爷其实并不管药店具体事务,据说是二爷爷先打好了基础,然后交给盛武叔叔(三爷爷的长子)管理。祖父在外面还有其他行当,回家的时间不多;三爷爷人在青岛,更是极少回家。店里的事都是盛武叔叔带着店员们操劳,有时还要外出采购药材,非常辛苦。
我家祖上虽算不上官宦富户大财主,但也可称得起书香门第的殷实商户。我祖父是个很聪慧勤奋的人,从小接受的是十年寒窗式的私塾教育,却没有走求功名的道路,在经营着祖上传下的中药生意的同时还学成了中医,这个行当是必须有相当的文化学识积累才能胜任的;他也曾创办过诸如蚕种场、蔬菜试验场之类规模不很大的实业,据说还在溧阳县城担任过商会会长一类的职务(这恐怕就是后来被划为历史反革命而遣送下乡的主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