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烈士墓原来比较简易,碑都是木制的。后来都改成石碑,水泥坟茔。 马上五十年了,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当年义无反顾冲向火场的凛然?还有多少人会去那荒草丛生的坟茔地,去向这些为信仰献出生命的人默哀?前几年知青专列到虎林时,一位遇难知青的母亲,坐着轮椅来到了孩子的墓前。我没有见过这位老人,也没有采访过她,但我能想像出她心中的痛苦和释然。已经步入暮年的老人,来到心中刻骨铭心惦念孩子长眠的地方,她的心里即有生死两界再不能相见的痛苦,也有终于能在有生之年来到孩子身边心结解开的轻松,更有压抑了几十年的痛苦终于得到渲泻的释然。 当媒体影视剧都在宣传知青岁月“青春无悔”时,死去的青春早早结束,这种没有价值的死,虽是时代悲剧,但从个人角度看,有悔还是无悔,各人自有各人的说辞。而幸存者,一辈子的伤残,永远失去的美貌和健康,至今仍艰难地生活,还有内心挥之不去的无尽伤痛,能用一句青春无悔就说得过去吗?特别是在现在道德崩溃信仰缺失的潮流下,她们巨大的付出,在此时显得微不足道,她们应得到的尊重和尊严,在不崇尚英雄的年代里,已经淡化的不见影踪。 这场火灾,可以说是天灾,也可以说是人祸。三十五团当时的领导,遇到突发事件只知蛮干无视客观规律,甚至不顾青年人的生命,用文革中极“左”的思想和方式盲目指挥,以政治替代科学,指挥员不能依据环境、气象条件等科学统揽全局指挥进退,听任知青轻易赴死,造成了这场本可避免的人祸。虽然最后这场火灾定性为重大事故,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这些知青在火灾面前的英勇无畏,他们的这种精神,永远令我们敬畏。知青的青春虽就此终止于烈火之中,但他们面对艰险时的大无畏精神,已在烈火中获得了永生! 此文从凤凰卫视电视片及薛克平弟弟薛克建、烧伤知青王玉彩、王晓勤同学北大教授张中秋等人的回忆文章中有所摘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