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月雅湖 于 2021-6-21 08:55 编辑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曾在处理某些事情时谈到过文化人要把自己的知识与劳动者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不然不能把事情办好。但他们是把接近劳动大众当作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是转变立场,从劳动大众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因此他们不能获得事业的彻底成功。唯有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是完全彻底、善始善终地与劳动大众真诚的结合,才获得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举世公认的成功,并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继续前进的方向,为后人打下牢固基础。 实践证明,不论是主动和被动下乡的知识青年,也不论是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若能真正在实际生活中与劳动大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就能和工人农民实现优势互补、获得双赢。对广大的农村来说,城镇知识青年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比较知书识礼;二是有一定的科学知识,能把城镇比较文明的生活习惯和比较先进的文化信息带给农村。知识青年富有热情,但是缺少实践经验,而农村的乡亲父老有勤劳俭朴的优秀品德,但因缺少文化,交通闭塞,接触不到先进的科学知识,因此往往看不到自身的力量,甚至有几千年形成的听天由命的天命观等等。所以知识青年与广大农民群众思想感情融合起来,在实际行动中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注意充分发挥知识青年科技知识的积极作用,而不是单纯地把他们当作被动地接受再教育的对象,这样就可以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成就一番事业。 我在农村锻炼工作了几十年,我所体会到的知青精神主要是:对事业忠诚的爱国精神,乐于奉献的拼搏精神,顾全大局、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虚心好学的求知上进精神。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现在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全国城镇下乡的知青人数是1700多万人,如果再加上回乡知青就更多了。上山下乡政策延续时间之长,涉及人数之多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此事涉及至少三代人,一是知青的父母,二是知青本身,三是知青的后代,如果考虑到知青的再后代、后后代,那影响就更深远了。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满怀青春热血,到贫穷的农村去,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他们中有为了保护集体财产而牺牲的金训华烈士,有为了救农民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大学生张华,有为了扑灭草原大火而牺牲的知青兄妹……,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他们用青春热血书写了有字和无字之书,谱写了无数正气之歌。知青是理想主义的献身者和开拓者,他们和战争年代冒着枪林弹雨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浴血奋战的先辈们一样,在艰苦的年代为国家日后的繁荣富强作了铺路石,成为共和国大厦的奠基石。这是对祖国和 人民的付出,他们不仅无怨无悔,而且无比自豪,因此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共和国历史的承认与肯定。 纵观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从上层到基层处处都有从一介知识青年逐渐成长为各级、各项事业顶梁柱的人才。正因知识青年经历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行拂乱其所为的艰苦锻炼,才有敢担重任、敢于负责的气质和品德。所有这一切都是接地气,集天、地、人三者正能量的必然结果,这是青年人成长的一条必由之路。反之,一切干坏事的腐败分子都是从好逸恶劳、脱离劳动、脱离群众开始,本来不是山中狼,只因变质更猖狂,终于走到人民的对立面。归根结底,一切腐败分子都是因背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遭到严惩,被人民所唾弃,成为反面教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