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275|回复: 3

“下沙”是如何得名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22 18: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嘉友(加友) 于 2021-5-22 18:03 编辑

[转帖]

我是60后,第二代“沙民”。我的父亲母亲属于第一代“沙民”。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下沙,到处都是滩涂,没有住的地方,割了岸边的茅草一搭就是家。没有吃的东西,就在沙地里种植庄稼。

钱塘江围垦,堪称世界奇迹。联合国粮农组织说:“这是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这一方滩涂,让几代人为之骄傲;它孕育出了围垦精神;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围垦是一部史书,记录了围垦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

何为围垦呢?当时,钱塘江经常坍江,潮水一来,江水就会淹没农田,冲毁房屋。人们为了生存,就开始拿着铲子、簸箕等简易农具,开始围垦,希望筑起牢固的堤坝阻挡潮水的肆虐。

最早的围垦是从1966年开始的,最多的时候超过八万人参加到这个工程中。下沙围垦曾经历“五坍十三围”的艰难历程,前后历时十年,投放劳动力870余万工,筑堤64.13公里,完成土方2100余万方,石方72余万方,围得土地46933亩。

我的父母,就是这些围垦大军中的一员。我还记得小时候跟着哥哥去送饭的情景。

在围垦筑堤和围垦工程建设中,先后有52位同志,为围垦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么辛苦地干活,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如何呢?

如今我们周围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可是当时,因为这里的地属于沙土,不够肥沃。所以沙地人民只能靠抢潮头鱼讨生活。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阿毛公公》,写的就是抢潮头鱼的故事。那一年,很多人到江边抢潮头鱼,那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你得跑得过潮水才行。尽管那时候我还小,可是我印象很深刻。那一天,一阵怪潮,卷走了很多人。大部分人至今都没找到尸骨。阿毛公公当时也被卷走了。大家都以为他死了,可是三天后,对岸的萧山人,把他送回来了。原来他命大,趴在一块浮木板上,从江北岸的下沙一直氽过了钱塘江,到了江南岸的萧山,居然还得救了。

然而,更多被卷走的人,却没那么好命。

那些年,因为抢潮头鱼,因为抓鳗苗,不知死了多少老百姓。沙地的百姓,很坚强,再苦再累,为了生存,为了下一代,他们什么都做……

同学们,这里是临江兵团知青文化园。这个地方,是为了纪念70年代从杭州、宁波、嘉兴等地的7000多名刚走出校园的学生。他们来到下沙,既是这块土地的围垦者,又是拓荒者。当时我们称呼他们为“知青”,是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下沙的。说是青年,其实也就比我们六年级孩子大了两三岁而已。他们远离父母,因为没有住的地方,被分配到各家各户。我姨妈家就住了一位女知青。这些知青,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跟当地老百姓一起围垦,一起吃苦,为我们这片土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今天,当我们站在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上,我们不能忘记先辈,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唯有更加努力,让脚下的这片土地变得更美丽,更富饶,才不辜负他们曾经的耕耘……


  来源:每日商报 杭州教育导刊   讲述:金茶娟  记者:夏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发表于 2021-5-22 20: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3616_副本_副本.jpg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发表于 2021-5-22 21: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妈妈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7 18: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家长不老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