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303|回复: 4

知青一代的集体气质(四)

[复制链接]

141

主题

553

帖子

20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0240
发表于 2019-1-17 11: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青一代的集体气质(四)

原创: 徐峻  

微信图片_20190117112808.jpg

当年最年轻的一位农民毛诗茶(记工分者)在他家里高兴的向知青介绍情况

最不该忘却的他们
一个寻找那段生活的知青群体

- A -

40余年后的一天,当年还未成年的一个男孩子也进入退休行列。静下来的这个群体,想起当年的青葱岁月,发起一个寻找知青当年居住旧址活动。因为当年知青农场和住房随着那段历史的结束也早就不复存在。

当年曾与51个知青一起劳动生活的,前后有二十几位从二三个村抽调来的农民,其中毛家村的农民占大多数。寻找旧址当然把寻找当年曾在一起朝夕相伴的农民放在首要位置。

微信图片_20190117112816.jpg

分开40余年的当年农场知青与农民互留微信

因为知青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后来都离开淳安在外地工作生活,尽管在漫长岁月中与这些农民也有一些联系和来往,但基本上是断断续续和零零星星的。在经过事先的询问联系,得知证实了一个不幸的事实,当年手把手教我们干农活的十几个老农民全已故逝走了。岁月无情,唏嘘不已。

寻找旧址活动首站进入毛家村,与当年年龄相仿的6个农民相聚会合,在二位记得当时是最年轻的农民后结成夫妻的毛诗茶、鲍建娣夫妇家中,举行了一场简朴的回忆聚谈茶会。
40余年分手后再未相见,当年熟悉的脸容只能依稀分辨。话题绕不过去的当然是那段逝去的艰辛岁月,再就是那些一个个显得格外清晰鲜明的老农。一种怅然落寂的复杂情感从心头涌起。

- B -

按照伟人当年的指引,知青到农村去是接受再教育的。在人生起步的第一阶段,在价值观注入第一个烙印时,遇上了那段艰辛岁月,遇见了这些勤劳宽厚的农民。磨难的生活教育了我们,善良的老农更是用身体力行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他们一代当年也有一个好听的称呼,贫下中农。普通的工人和农民,或许是几千年历史里最为身份尊重的一段年月。尽管生活仍为最为清贫的一个阶层,但领袖把教育知识青年的重任交给他们,一种光荣和责任还是让他们在努力扮演自己的角色。

微信图片_20190117112826.jpg

在寻找旧址活动聚会中又一位男知青孫月根拿着写好的稿子回忆当年知青们相互帮忙的感人故事

二十多年的集体主义经济的存在养成,并没有改变土里刨食的他们对土地依赖关系。当一下子从城里来了这么多的年轻人,显然让原先人多地少的关系更趋紧张。知青去农村,似有跟农民争地抢食吃的利益矛盾,一些地方也出现两者冲突的事例。

我们是公社农场,土地都是水库水位下降时退出来的,再是从荒山上开耕出来的,农民也是从村里挑来的能干的人和精英们。他们是真诚的欢迎并接纳我们的。但在同一块地里刨食吃嗑嗑碰碰也是难免的。

在知青心中作为教育者的农民,当时是个复杂的多元的印象符号。在初期我们还没有学会插秧,农民们就釆用插一分田秧记三分工承包的办法。结果开始几天,农民们一天最高20个工分也能拿,而知青们少的一天只能记二三个工分。不懂事的我们,埋怨农民们不教我们,只知道自己抢工分,是农民自私的一面。到我们后来成家有孩子时想起这一幕,什么也释然了。一个农民背后是一个家庭,五六张嘴甚至更多的要靠他们挣工分来喂食的。我们知青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并还可回家“啃”父母的。两者怎么可比呢?

微信图片_20190117112834.jpg

知青与当年公社团领导一起寻找旧址

当然这事并未结束。有革命思想的知青竟然找到承包赚工分是违背集体主义原则的依据,逼得带队农民领导只能在“双抢”时偶尔用之。到我们知青学会农活连插秧的速度也不比农民慢时,我们反过来又要求用承包的方式干农活。因为这样效率高,干完活可以早点收工。浅层面的革命意识,还是让位于现实利益的。这当然是后话了。

- C -
后来随着阅历丰富起来,才明白农民们对知青教育更多的并不是言语上进行的,而是他们烙印在劳动和生活中的品行。

不善言辞的农民,他们并没有在语言教育上留给我们多少。仅记得的他们当年的忆旧社会的苦,时而会举出60年代那三年所谓的困难时期的苦,让那时革命激情洋溢的我们瞠目结舌,惊异非常。

微信图片_20190117112842.jpg

下乡45周年纪念日在杭部分知青聚会合照

这并不重要。农民们对艰辛生活表现出来的坚韧性格的坚持,成为了知青们这几十年对共和国建设的担当,成为最勤奋最坚忍的一代人。农民们对清贫生活秉承的坦然心态的接受,更是让知青一代在坚守清贫中创造出中国全面小康社会中的自己贡献,成为有恬静淡然气质的一代人。艰辛磨难生活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与我们在一起的农民们更是一群优秀的老师。他们度过了一生的清贫生活,却出色的完成了伟人交给他们教育一代人的重托。每每想起,我们有愧疚之感,我们也有释怀之想。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干出什么大事,但都努力了,尽力了。

微信图片_20190117112848.jpg

下乡45周年纪念日三位当年团干部聚会合照

笔者是当年这个知青群体的头,更是这一群体中的一个幸运者。在毛家村团聚的那一刻,在那天下午找到的知青居房旧址上,整个大脑思维和回忆神经全部聚集在再也见不到的这十几个农民当年的点点滴滴。他们当年教育的印记,贯穿于我的一生,影响了我的人生,决定了我的情感和价值走向。这种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作用,在笔者回味自已几十年工作经历之时,这一脉络是如此的清晰和深刻。正确的、错误的,成功的、失败的,得意的、失意的,坚守的、懊悔的,一切都可在当年经历的教育中找到源头的印记。生活酿成的酒,甜的苦的都得自己喝下去。

微信图片_20190117112853.jpg

当年三位帅小伙英气勃发不减当年

40余年过去,人生主要的一页已经合上。身边这个群体在外闯荡几十年,如今站在曾生活过的旧址上。尽管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时间最长的也不到一千个日子,但骨子里都会透出一些乡土味,有泥土的气息,有农民的格感。集体气质,蕴含着共性的气质,都有着农民坚韧执着、淡然心宁的印记。这或许就是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撒下的无数汗水所收获的回报吧。

原先玩玩的随手小文,既然写成了系列文字,那就把这个最不该忘却的农民群体好好的记述一下。他们是那么的清贫,是那么的普通,他们的品行却教育了一个知青群体,影响了知青群体的几十年,并流淌在这个群体甚至更多人的做人行事的“三观”之中。

微信图片_20190117112858.jpg

部分知青结伴去东极岛旅游合影

挥手告别6位当年同伴的农民,得知他们多数也已经居住到在县城的子女家中,并了解到那十几位故逝老农的后代大都也离开农村居住在城里,稍许有些心安和欣慰。一个清贫的农民群体走了,一个清贫生活的时代也结束了。一个群体的新生活已经开始,一个新时代已经开启。历史总是这样有合有启,社会更是一直往前走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发表于 2019-1-29 08: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同根生.gif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27 19: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代知青,一代农民,大手又一次紧紧的握在一起。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 收起 理由
大乌珠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