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9-13 09:38 编辑
光绪十六年(1890),是清德宗载湉亲政的第二年。这一年的旧历十一月十五日,慈溪县金川乡官桥村(今属余姚)一户家道殷实的人家出生了一个男孩,属虎。户主陈依仁时年25岁,之前他已有两个女儿,此时喜得贵子,陈氏阖家欢腾,依宗谱排行,起名训恩。此人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陈布雷。 一、家族背景 官桥村位于鸡鸣山西麓、官桥浦西岸,村以桥名。明朝末年,始迁祖陈仁一从奉化迁到此地,经过300余年的繁衍生息,当时已成溪上望族。官桥浦源自北山金溪,到官桥村的东南角忽然向西拐弯,到良七房南门后再折向南,弯头处河面开阔,门口正好对着河埠头和官桥东堍的一棵古樟。良七房是官桥陈氏家族中比较富裕的一支。陈布雷就出生在一座带有堂前的四合院中。 陈氏耕读传家。陈布雷的高祖陈元滋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乡绅,早在18世纪初,他就在村中兴办了义塾,供族中子弟读书。据光绪《慈谿县志》记载,“嘉庆间,里人陈元滋等捐资三千贯,建义塾并置田六十余亩。”从陈布雷的曾祖陈占武开始,除了务农,还在江西、浙江两地贩运茶叶、药材,到了他祖父陈克介,除了茶叶生意,还与人合办了钱庄、典当,因此资财渐丰。发家后的陈克介,不忘祖父元滋先生的初心,将义塾发扬光大。《慈谿县志》说,“光绪八年(1882),邑人陈士芳(克介)捐置田百亩,后其子儒珍(依宝)、振家(依贵)、鸿逵(依仁)复续增田八十六亩。”县志还引用了清人杨鲁曾的撰文:“陈君士芳,营贾于外,节啬自立。缗符穀册,视昔有加。慨然捐百亩为义田,以赡族之贫而无告者。虽施薄而规隘,不足与古人抗埒,而出于中人之家,尤难能而可贵。为善无大小,亦量吾之所能为而已。而君且曰,‘吾何能为善,皆吾祖父志也。’盖此一举也,而仁与孝兼之矣。” 义塾传至第四代即陈布雷的父亲陈依仁,为了庆贺其侄、时年32岁的陈训正(字屺怀)中浙江乡试,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义塾的基础上创建了“鸡山初等小学堂”。这是慈溪县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 陈克介有三个儿子、八个孙子。大房依宝有子训正(字屺怀);二房依贵无嗣,以三房的长子为嗣;三房依仁的前后两任夫人育有七个儿子。长子训恩(即布雷,过继给依贵)、次子勉甫(慈溪县中学堂毕业,因病早逝,年仅16岁)、三子训慈(字叔谅)、四子训恕(字行叔)、五子训悆(字叔兑)、六子训惠(字叔时)、七子训愿(字叔同)。陈克介的孙辈排序,堂兄妹都排在一起,所以陈家有八兄弟,除勉甫早逝外,四弟叔谅及以下的五兄弟,在大哥屺怀、二哥布雷的帮助下,全部完成了高等教育学业,其中陈布雷的三位同父异母的弟弟叔兑、叔时、叔同还留学日本,兄弟八人都有建树,在中国的近代史上,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二、求学经历 陈屺怀是末代举人,如果不废除科举,其进士功名也是没有疑义的。陈布雷也一样,他14岁就中秀才,论他的才学,只要肯参加科考,秋闱乃至春闱也一定成功。所以,陈布雷从小被父母寄予厚望。他5岁时,受教于父,每日能识字30个。6岁时,跟大哥读书,大哥对他关怀备至,未曾有过责备批评。10岁时,陈布雷写《七绝·苦雨》:“游子浮云梦不成,挑灯独坐夜凄清,明朝欲问横塘路,大雨潇潇久未晴。”深得大哥赞许。14岁,陈布雷已经接受新思想,他违心随父亲去县城应付考试,竟考末名。其父训斥:“让你读书,你却考全县第末,太给我陈家丢脸了。”陈布雷是孝子,见父母伤心,后悔莫及。时宁波府试考期已近,其父本不准陈布雷再考,唯恐再出丑,后陈布雷央求其二姐和母亲再三向父亲要求,才勉强获许,乘船赶往宁波参加考试。发榜时,陈布雷名列第一。 1904年秋,陈布雷和小他二岁的勉甫一同入慈溪县中学堂读书,除正课外,还随国文教师冯君木学作文。使陈布雷大受教益。1907年,17岁的陈布雷转入宁波府中学堂,后又得浙江高等学堂教务长王伟人帮忙,转入浙江高等学堂读书(浙大前身)。1909年9月,陈布雷回老家结婚,回学校时到大哥陈屺怀与洪允祥、胡飘瓦主办的《天铎报》馆小住,因此结识了慈溪洪魏人洪允祥,次年为铁路问题写了《致杨度》一稿,经洪允祥校改后载在《天铎报》上,从此更加喜欢新闻事业。1911年春,陈布雷开学前又住《天铎报》馆,逢戴季陶结婚请假,让陈布雷代理其职务,每天撰写短评两则,间或代撰论说。1911年夏,陈布雷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他1896年在自家创办的义塾读书,到1911年毕业,前后16年,其基础之扎实,文笔之流畅,为日后的生涯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