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前,收到了《文澜》2022最后一期,其中有一篇是知青写的,现转录如下——
杭州的荷花 · 曾东元 杭州的四季鲜花盛开,春有桃花,夏有荷花,秋有桂花,冬有梅花。在这些花中桃花最艳,桂花最香,梅花最傲,而最美的却是荷花。荷花是莲花种群的一族,也可称之为莲花,因其美,又生长于浅水中,故被称为出水芙蓉。 每逢旧历六月盛夏,杭州西湖景区,断桥边、西冷桥下、北山路靠里西湖的一侧、曲院风荷与湖水相连的内外水塘中,大片大片的荷叶相拥着,延展到远方。绿色根茎撑起的荷叶,像张开的大伞,像女孩的裙摆,随风摇曳,荷叶上晶莹剔透的水珠,随着荷叶的轻轻摇动而翻滚;荷叶丛中的荷花竞相开放,有白荷、红荷、白里透红的粉荷,还有重台莲、并蒂莲、千瓣莲、佛座莲等,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花朵盛开,有的花瓣散落,有的花蕊间已有嫩黄色的小莲蓬。不知是荷叶的清香,还是荷花的芬芳,引来蝴蝶飞舞,蜻蜓嬉戏。 荷花扎根在水底淤泥中,清明前后,园艺工人清理湖底后,把种藕一段一段地斜插下栽。天气渐渐热了,从种藕中长出的根茎托着叶芽离开淤泥,叶芽萌发,不停地向上伸展,终于以芽尖的形状露出水面。芽尖慢慢地张开,成为小小的荷叶卷,当叶茎积蓄了一定的能量,就会把逐渐长大的荷叶卷尽量地往高处拱,直直地把荷叶撑出水面五、六十公分甚至一米之高,似乎要让她们离太阳更近一些,吸收的能量更多些。间或也有小小、尖尖的翠绿花苞,被茎杆推着往上拱,在太阳的照耀下,逐渐变成粉粉、红红的寿桃型花苞,夹杂在荷叶间,甚至高过众多的荷叶,最终开花而成为万绿丛中点点红。然而令人称奇的是,荷花面临杭州夏季常有的暴雨和台风,却从未倒伏或夭折,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个性。 即使到了深秋,寒风刮来,荷花已渐渐凋谢,残存的枝杆簇拥着渐渐萎缩的黄褐色的荷叶,顽强地站立在荷塘里。那些常围着荷花拍摄的摄影家,仍然手捧状如长枪短炮的照相设备,要把荷叶与寒冷抗争的形象表现到极致。 杭州有一位被人们称为『荷痴」的荷花种植专家李志炎,是杭州植物园退休园艺师。退休后,他在西湖区双浦镇租下三十五亩农地,并把这一片荒僻的稻田和鱼塘,改造成荷花种植基地。他引进、培育荷花新品种,没有收入,只有付出;没有休息,只有爱好。十年间,他风里来雨里去,经常在水里泡七、八个小时,培育出两百多个荷花新品种,建成全省最大的荷花种子资源基地。每年全市在著名景点曲院风荷和郭庄举办荷花展览,多数的展品都由他提供。人们问他为什么这么辛苦,他说:『我要培育出更多的荷花品种让人观赏,睡莲有蓝色的品种,但荷花没有,我要培育出蓝色品种的荷花。』 杭州人栽种荷花,史有记载:唐长庆三年(八二三),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写诗记录杭州栽种荷花的范围。诗云:『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当时,城内的私家花园、公众场所,均有栽种着荷花的荷塘或荷花缸,足见唐朝时期,杭州已出现栽种荷花的盛况。南宋时,杭州成了京城,虽然偏安一隅,但仍处于太平盛世,沿西湖边皆栽种粉荷,香飘十里;涌金门外有几十亩的玉莲池,多栽种白荷。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就是从那时开始,成为千余年来杭州人在夏季观赏荷花的名胜。曲院风荷所在地原是南宋时的一处酿酒坊,一直以来,坊内与金沙港相通的水域栽种荷花,每逢夏季,湖水碧波荡漾,酒糟入水肥田,荷花长得十分茂盛,风吹荷叶摇曳,日照花红叶绿,清香浓郁,随风飘逸。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到了明清以至民国,杭州的荷花种得更多。净慈寺西十亩荷塘、三潭印月内外、岳庙前湖、孤山后湖、苏堤北端、涌金门埠头以及城北的白荡海等处皆成杭州市民的赏荷胜地。著名画家张大千特别喜爱荷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多次到杭州西湖观赏荷花,还应邀人住好友黄元秀涌金门外的别墅放庐,一住数月,每天去西湖边写生,大量画稿中,不少是荷花的素描。一九四九年,张大千委托何香凝赠送毛泽东的国画,就是一幅荷花图。 杭州城里人对荷花的钟爱,也影响到了郊县乡镇。夏日六月,如果有机会到桐庐县环溪村、建德市里叶村一带游览,你会发现那儿有成片的荷塘,铺天盖地的荷花莲叶。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第十四代后裔就居住在桐庐县环溪村。周敦颐爱荷,著有散文《爱莲说》,他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的「爱莲说」对他的后代影响深远,桐庐环溪村有周敦颐后裔建的宗祠,称之为『爱莲堂』,里面有周敦颐的石雕像和《爱莲说》碑刻。村民以种植荷莲形成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赏荷、采莲、掘藕及相应的产品加工,成为环溪村发展农业观光产业的主题。村落环境优美,文明洁净,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旅游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精品村,夏秋之际,旅游参观者络绎不绝。 千百年来,荷花为杭州增添了夏日的风采,她的美丽灵动,提升了西湖名胜的品味;她的清纯高洁,感染了杭城的社会风尚,我为杭州的荷花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