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茫茫草原祭英灵——2016年为已故兵团战友迁坟建墓纪实
热点解说娱乐
2018-10-13 19:25
项目经理,娱乐领域爱好者
关注
茫茫草原祭英灵
——2016年为已故兵团战友迁坟建墓纪实
八月的乌拉盖草原婀娜多姿、色彩斑斓。碧绿色的原野上披上了星星点点的金色外衣;成群的牛羊觅食在乌拉盖河畔;草丛中的各色花蕾虽然多半已凋零,但仍然散发着沁人肺腑的清香;湛蓝的天空中不时地掠过几只雄鹰,在朵朵白云中穿来穿去……秋天那迷人的景致,把天边草原装点的分外妖娆。
2016年8月末,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五十三团五连的二十多位兵团战友从北京、天津、保定、唐山和呼和浩特等地齐聚乌拉盖,为四十多年前牺牲在这里的王静、顾建荣、宋跃新三位战友移坟建墓,重祭英灵。安葬仪式确定于八月二十四日在乌拉盖公墓举行。
这次活动是在八连战友为张世常等战友移坟之后的又一次义举。北京战友李印宝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他得知八连战友移坟建墓活动的消息后,立即与王长生等人商定:要为五连王静等已故战友移坟建墓。这个提议在微信群公布后,引起战友们的强烈反响,纷纷表示愿意出钱出力,把重新安葬已故战友这件事情办成办好。为了协调各地战友统一行动,组成了移坟建墓筹备工作小组,并很快展开了前期准备工作。
移坟建墓这件事听起来简单,可操作起来并非一帆风顺。有以下几项工作是办好这件事的先决条件,也是该项活动成功实施的关键。
一是墓地申请征用,好在几年前乌拉盖管理区在巴彦户稍镇东北五公里的山坡上建起了公墓,公墓东南角专门划出了一块知青墓地。当地民政部门规定:对当年兵团战友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可以在公墓免费安葬。因而,这件事就很容易地解决了。
二是经费筹集。为三位战友移坟建墓活动在微信群上发出了募捐倡议。不到一个星期,五连战友就有一百多人募捐现金四万多元。原连队指导员柴玉彬及梁淑媛、魏宽国、杨晓媛四位战友,带头捐款千元,为大家开了好头;天津战友身患重病,家境十分困难,但她不顾众人劝阻,参加了捐款,不少外连队战友听到消息后,也踊跃集资捐款。一场自发的募捐活动演义成了心牵故土、情系兵团、缅怀战友、不忘初心的感情画卷。
三是对三位战友墓地的寻找和遗骸辨认。限于当时的条件,兵团战友去世后,都在驻地附近就地掩埋。兵团解散后,墓地风吹雨淋、鼠盗沙埋,有的还几经迁移,下落不明。为了寻找和确认三位战友墓地,八月中旬,李印宝、王长生两位战友从北京驱车千里来到乌拉盖,他俩调查了当年知青墓地的变迁情况,走访了留守原场的多名老战友后,听说六连职工吴木匠当年掩埋过世知青,但吴木匠已过世多年。在红专战友的带领下,他们找到了吴木匠的儿子包特木勒。包特木勒五十出头,为人很热情,他介绍说八十年代初,他在贺斯格乌拉(当年53团团部)上小学,清明节老师曾带他们去张世常烈士墓地祭奠过,老师还给他们讲了张世常烈士的英勇事迹。那里有七、八座坟墓,位于牧场东北方向三公里左右的小山坡上。听父亲说,墓主人都是当年的兵团知青,从东到西是按去世时间年份排列的。在包特木勒的带领下,墓地很快就找到了。
由于墓地多年无人填土上坟,有的已夷为平地,有的只能看到几块砖头。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几个牧场小学生放学回家,在墓地附件发现了一个头骨,学生们不只是何物,竟然把它当足球踢来踢去玩。后来启坟收拾骨骸时,发现顾建荣的遗骸的确缺少头骨。因张世常烈士等三人遗骸已于前些日子迁走,所以按掩埋时间推算,顾建荣、宋跃新两位战友的墓穴位置基本可以确定。而王静因牺牲比较早,不在此处安葬,有人知道是在连队西南方向一公里处下的葬。
第四件事最难办。迁坟移墓重新安葬需要征得死者家属亲人的认同和协助。顾建荣是独生子,父母双亲在八十年代先后去世,家中再无亲人,只能由战友们自作主张了。王静亲属寻找很费周折,他的父母也早年过世,家中还有一个弟弟。但原住址拆迁后,居住地几经变更,谁也不知道他弟弟如今沦落何处。北京战友于德龙几经周折,终于在北京崇文区知青档案馆里,从尘封已久的知青档案中,找到了王静弟弟王孝,上班单位是清河毛纺厂,并且登记的住址是清河毛纺厂职工宿舍。
清河毛纺厂离北京市区较远。得知消息后,李印宝、王长生喜出望外,立即冒雨驾车来到清河。毛纺厂早已停产解散,他俩在工厂宿舍四处询问,结果查无此人。是宿舍太多相互不认识,还是信息有误,原本他就不在这里。正当他俩要放弃寻找时,迎面遇到一位六十开外的同龄人,老人听说是找过去厂里的职工,热情地告诉他们去前面的棋牌室打听一下,因为那里多半都是毛纺厂的退休老职工。按着老人家的指点,他们走进棋牌室一打听,果然有人认识王孝。众里寻他千百度,得来全不费功夫。照新地址寻找,很快就见到了王孝。
王孝听说兵团战友要为哥哥移坟建墓,激动地一把抓住了王长生的手,没说几句话,王孝便泪如泉涌,泣不成声。这是他几十年来第一次见到“亲人”,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和不堪回首的往事涌上心头:
原来,1971年王静牺牲后,爹妈极度悲伤,不久他的妈妈病倒,卧床不起;老爸原本患有心脏病,加之失子之痛,几年后悲催而故。从此,家中陷入了困境,没有工作的姐姐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不情愿地选择早婚出嫁。就在要新婚出嫁的前几天,心神不定的姐姐出了车祸,不幸身亡。两年后,妈妈也离开了人世,王孝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身心憔悴的他独自挣扎在人生的单轨道上。四十多年过去了,听到战友要为哥哥移坟迁墓,他激动地连话都说不出来,只能用辛酸的眼泪感谢战友们的深情厚意。
宋跃新是保定知音,她父亲是省农业公司的领导干部(准厅级),母亲是早年知识分子,在市造纸厂工作。八十年代末期,父亲退休后,举家迁回原籍浙江省金华市。如今父母过世多年,家中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他俩如今是否还在金华市无人知晓。多亏保定战友金振林通过同厂的工友,几经周折打听到了宋跃新的弟弟李池在浙江金华市的一家公司工作(这位工友的弟弟与李池是同学)。几天后,金振林与远在金华的姐弟俩取得了联系。1974年宋跃新去世时,李池、李宏姐弟俩还是个刚上小学的孩子,他们只记得有一年姐姐宋跃新回保定探亲,因身体有病,在家中多住了十几天。就在姐姐探亲回家之际,父亲为他办理了病退回城的手续。但姐姐哭闹着坚决不从,甚至以绝食抗拒。她说离不开兵团,离不开兵团那片土地,更离不开那里的战友。无奈之下,她父母只好打了退堂鼓。宋跃新拖着带病的身子,心中装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一辈子”的信念,又重返了兵团。
宋跃新是个要强的姑娘,回到连队后,连领导为了照顾她的身体,把她调到了炊事班工作。在炊事班,她脏活儿累活儿争着干,强忍病痛不吭声。1974年春天,宋跃新病情加重,住进了师部医院。严重的贫血导致她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医生确诊她为白血病,医治无望。连队派了毕桂芬等两名女战士在医院护理。为了延长她的生命,等到她父母来兵团能见到女儿,两个月中连队有五十多名战士为宋跃新献了血。六月中旬,她的病情恶化,不幸病故于师部医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