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文澜》杂志是由时任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市政协常委)在浣纱路阶段创办的,当时可以想象不无艰难,最主要的是没有专职的编辑人员。我在完成市政协《杭州·历代名人》(二零零四年杭州出版社出版)的任务后,于二零零五年又应聘完成杭州市志办和杭州图书馆合编的、由地方志出版的《杭州历史大事记》,期间办公室均在杭图。褚馆长对我说,要办一份杂志,经费到位后请我参加。我暗自想,杂志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小单位、各行各业出版的不计其数,因而没有太在意。二零零六年,我坐班杭州市新闻出版局办公室发挥余热,对褚馆长办杂志一事未曾关注。 时过经年,欣得一册由杭图主办,华宝斋宣纸印刷的《文澜》创刊号,线装版古色古香,令我出乎意料,爱不释手,由此接受褚馆长约稿,在第二期由刘丽东老师为我打字编发文稿一篇:《借读<默然不说声如雷>——纪念马一浮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于是,我既是读者,也成了作者;自第三期我被忝列为编辑三人小组之一,并且就我一个退而不休者。 初期稿源不足,我就拄着拐杖跟老友之门相约……后《文澜》随馆搬迁,进入市民中心阶段。编辑出版勇于跟进,为使【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杭州图书馆传递文化薪火,世代播扬,编辑部尽了自己的力量。到赵力、陶琳老师接手,和吴主任形成了编辑团队。
深受中老年专家学者厚爱的《文澜》,总计已出版了30多期,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市委原分管文化的沈者寿副书记亲自为之撰稿;市政协原主席叶明专门召开部分作家座谈会,给予关怀、激励、令人鼓舞;原市政协副主席曾东元更以文澜杂志撰稿人不断发文。
文澜在全国杂志中的出类拔萃,早在【小荷才露尖尖角】时就有衢州作者「米草」以《湖上风云,笔底春秋》——读文澜一至三期》为题,进行评说:
【2008年10月赴杭,拿到3册古色古香、宣纸、彩色印刷的线装刊物,边翻边喜,我简直陶醉了。在杭州旅社我就浏览,回到衢州继续阅读,共花了十多个晚上的时间,断断续续将最近3册(创刊号至第三期),当今书刊中罕见的杂志通读了一遍。总的感觉:格调高雅、内容丰富、文风朴实、语言优美;地域性、学术性、史料性(他漏掉了,尤其还有可读性——笔者)都很强,且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好刊物。用两句话可以概括其特色——湖上风云看前朝,笔底春秋传后世。】(见2009年第一期,共总五期)《文澜》15年,出版总量大约10万余册,其中有我登门约请94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宝罗(1916-2017)写的【梦石长歌】发在2009年第四期,总第八期上。应他要求加印了50册。他说赠送国内外、文化界亲友,包括在香港、美国的两个女儿。 当我同杭图王恺华主任(市政协委员)将五十册文澜送到滨江彩虹城老人家中,他拿出五千元问:【够吧?不够再加!】王恺华一分未收,反而付他稿费若干元。
在杭州,这样的杂志,至今我没有见过当废报纸论斤卖掉的,倒是浙江图书馆假日书市每次看到有人花一、二百元买一册珍藏。《文澜》走着【文行千里,书(刊)传万世】的中国文化老路,请问,哪家出版社有这样的命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