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因为参与做艾炙的场所在那一带,所以,我几乎天天要走咏归路。这条咏归路以前很少走,现在一下子这么密集地走在那里,就对它深入探究起来。
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北起中山西路,南至常青路。它的东面同向的是长春路、马园路,西面是苍松路。虽说自己是老宁波人,但宁波的许多道路却是陌生的,这许多年宁波发展的速度很快、变化很大,去年就说过《老宁波不识五块巷》。而这一带,过去对我们来说是“西门外”了,似乎是很偏远的地方。
如今经常走在这条路上,稍加留意,发现了郎官社区,里面那个学校很可能就是以前的郎官巷小学了。记得当年墙门内的老邻居容隆哥,文革前他从效实中学高中毕业,分配在郎官巷小学做老师。还记得他当年说过这么一句话:“成分欠好吔!”言下之意本该考大学的。也许幸亏没去考大学(或许考了没录取),不然的话也成了文革红卫兵,说不定人生的道路会曲折得多、艰难得多呢。
所以说,这郎官巷小学是早知其名,事隔50多年我才走近它。这几天走在这条路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儿几乎可以称作菜场路,因为沿途两边卖菜的店铺非常多,前天特意数了一下,路的西边一路数过去竟有33家,卖蔬菜的、卖肉卖水产的,一家紧挨一家,要不是苗圃路以南在造房子,这一路过去肯定还要多。
这条路走到底还真有一个咏归路菜场,我在想,老百姓还没有走到菜场菜已经买足了,菜场内那些经营户还有生意吗?
咏归路的东边店铺卖菜的少一些,十几家,不过这一边点心店、水果店,还有烧鹅店、烤鸭店之类多一些。这儿的店铺有叫小黄蔬菜店的、有叫小李水产店的,感觉很亲近,很自然,家长里短,贴近生活。另一个给我的感觉是:这儿有不少店铺是“四明山土猪肉”、“宁海土特产店”、“奉化传统糕点”、“象山港海鲜”、“奉化时令水果”,都是宁波周边的一些县市,俨然是宁波市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天天走在这样的一条路上,常常忍不住买这买那,这条路上我的“投放”已经不少了,因为我们夫妻都喜欢吃杨梅,我们夫妻又是余姚人,所以,余姚、慈溪的杨梅几乎天天买。看到一家手工包的“袁记”水饺店,我喜欢面食,就买了一次吃吃,感到味道很好,于是又买过几次,还注册了会员,又吃完了,还想去买。
因为艾炙还要做不少日子,所以这条咏归路我还会走很多次,还会在这条菜场路上继续“投放”,买一些自已喜欢的东西。随着在宁波的日子越来越多,不知自己还会在这个自以为熟悉的城市发现什么、探究什么,我的人生,也就这般一点一点的消耗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