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前,老百姓在国内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首选火车,因此铁路部门在春节前后,返乡流,探亲流,学生放假流高度汇集的时候,必然要全力以赴搞好春运。在当时设施比较落后,线路比较短缺,速度比较缓慢,运力比较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加开多趟临时客车来应对局面。“临客”以7字头编号,在正规客车车厢特别紧缺时,不得不用“棚车”(闷罐子货车)来代替。现在的年轻人恐怕连听都没有听到过,我们这把年纪的老人应该会有深刻的印象。大棚车里,铺上一溜脏兮兮的草垫子,旅客们席地而坐,肩碰肩,背靠背,人挤人,角落里放一只尿桶,挂一块若有若无的布帘。到站了,列车员把木梯子架好,旅客踩着木档上下。开车了,抽上木梯,拉上铁门,用根粗铁丝缠上。车厢内寒风刺骨,颠簸不堪,臭气熏天。但棚车车票便宜,买不到正班车票的,想省几个铜板的,急着回家的,都无可奈何地乘上棚车。 铁路部门增开“临客”,就要在社会上招募“临时列车员”,碰到临时列车员十分紧缺的时候,就会动员机关人员和其他非运输部门的人员参加“春运”。当时我在杭州铁路分局管内的一所学校工作,刚好放寒假,学校接到分局的文件,要求挑选年纪轻,身体好,负责任的老师充任临时列车员,我被选上了。一九七五年给我安排的是杭州到金华的棚车,前一天到列车段参加简短的培训,无非就是记各个车站的名字,规范操作程序,第二天就上岗了。跑了几趟,真叫又饥又累,要一站又一站地报站名,一遍又一遍地拉铁门,一次又一次地放木梯,看到老人小孩还要扶一把。碰到雨雪天气更是麻烦不断,车厢内地上的草垫子又脏又湿,冷风刺骨。“大棚车”逢站必停,待遇特别低下,会让时,要给快车,正班车让道,所以晚点是家常便饭,滞留更是司空见惯。最夸张的一次金华到杭州(173公里)竟然跑了九个小时。放到现在真是无法想象。 跑春运的苦和累,只有亲力亲为才有体会,可喜的是这一切都成为历史。在中国步入高铁时代的今天,我们不能忘了当年的“大棚车”。 朋友,您当年乘过“棚车”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