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973|回复: 8

知青下乡抽毛烟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350

主题

107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235
发表于 2022-10-9 20: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青下乡抽毛烟的那些事
2022-10-07 02:22:34 来源: 凉茶资讯  北京  举报
0
分享至



抽毛烟的那些事
作者:孙利生( 高中六八届5班)

学会抽烟,是在一九六九年知青下乡的第一个年头,至今已快五十年了。我想,大多数抽烟的知青可能和我一样,都是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农村生活中学会抽烟的。

那时,我们十七个昆三中学生,被分配到了陇川县章凤区章凤乡晃相合作社(后改为生产队)插队。

刚到社上时,男生都被安排到合作社的菜园种菜。菜园占地约五亩,当时只有傣族社员银喊大哥和另一位正在哺乳期的妇女管理。菜种得怎样,合作社并不太重视,因为社员每家都有自己的园地。但银喊仍然兢兢业业,带着我们挖地、锄草、育苗、浇水、施肥,精心种植着各种蔬菜。社里规定,各种蔬菜不分品种,均按照五分钱一公斤的价格,采用先记帐、年终分红再扣除的方式供应社员。自然,我们知青户成了最大的买主。




劳动之余,银喊经常会从腰间荷包中掏出一个小铁盒,里面装着黄灿灿的烟丝。只见他用三根手指从盒里分理出一小撮烟丝,放在一张比火柴盒稍大的白纸中,扒拉整理一番后就捲成了一支长锥形的卷烟。汉语将此过程称为“裹烟”,抽这种烟叫“抽毛烟”。烟裹好后,将小头放入一边嘴角,再巧妙地用舌头和嘴唇一搓,搓到了另一边,同时用口水浸润纸头将其粘住,使卷成的烟卷不会散开,整套动作一气呵成。接着用火机点燃,深吸一口,二指从嘴唇中夹下烟卷。口微张,眼微眯,一缕青烟从口鼻之中徐徐流淌出来。或者借助肺力,使烟雾从嘴里喷涌而出。不时还会舌、唇配合,拨弄出一个个烟雾圆环,在空中漂移散开……那神情显得多么怡然自得,很有一股成年男子的风度。

银喊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已结婚,有一个两岁多的儿子。在他吞云吐雾的自我陶醉中,他常用不太流利的汉语教我们学说傣话、给我们介绍傣族的风俗,与我们谈天说地。我们也不时地接过他的烟盒,学着裹烟、抽烟。也许这就是我抽毛烟的“启蒙教育”吧。

那时边疆搞“政治边防”,学毛泽东思想,所以组织学习,宣讲上级文件的社员大会比较频繁。为不影响生产,基本都在晚饭后召开。开会的地点就在寨子门口公路边的晒场上。三、四个篮球场大的场地,全社男女老少席地而坐宽宽绰绰。这时凡抽烟者都会将自己的烟荷包或烟盒拿出来,相互交换着,你一支、我一支地裹烟、抽烟。我们几个男知青也不时地接受社员的邀请,学着裹上一支,跟着抽上几口感觉感觉。通常,会议都要拖到天黑后才开始。黑暗中,抽烟者口中的烟火星星点点,忽明忽暗,也成了会议中的一道风景。




来到寨子不久,我们知青就陷入了粮荒。一是因为,当时按中学生标准,每月供应知青的粮食定量,满足不了我们这些二十岁左右,从学生转为干农活的人的消耗。二是由于,我们十七人中有六人因户口迁移尚未办妥而得不到粮食供应。虽然我们尽量节约用餐,但实在维持不到下一个月。月末,当十七个人只剩下一小碗稀饭的那天,我们找到社长,要求借粮。社长说社上没有余粮,仓库里是不能动用的种子粮。

好在我们知道社上菜园种有山药,出工时就顺带将地里的山药挖些出来,经过银喊称重、记帐买回。煮山药成了我们的主食。可是,没几天山药就被挖完了,煮山药随之改为山药汤。虽然食不果腹,我们仍坚持出工干活,只希望能感动社长。

社上的粮仓就在我们知青住处旁边,仓门紧锁,屋檐下墙边有几只装得鼓鼓囊囊的麻袋。在山药煮尽吃完后,我们打开了麻袋。袋内全是米糠,细细的米糠中还混有一些碎米粒。闻之,是一股诱人的稻香味,估计是社上的马饲料。我们将其浇上水,揉成团。生起灶火,用牛油炕成一个个糠粑粑。炕的时侯香味四溢,吃到嘴里却粗糙得难以下咽。饥不择食,大家还是用开水凑合着吃了一些,让腹中有食,不影响睡觉和第二天正常出工。




那天晚上,夜特别黑,风也特别大。屋外凤尾竹随风摇曳的沙沙声中,不时掺和着猫头鹰凄厉的鸣叫声。隔壁有女生断断续续地悲哭,身旁有男生半夜惊叫,我整夜无眠,思绪万千,第一次强烈地想抽支毛烟。

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发现一大袋白花花的大米摆放在了我们门口。有人为知青雪中送炭,出手相助了!是谁?我们不约而同地猜想一定是银喊。可到菜园出工时问他,他却一边闷头抽烟,一边摇头摆手。再问遍所有存在可能的社员,均无一例外地加以否认。大家反复寻思,只有银喊最清楚我们缺粮的事,送米之人必定是他。

当天,收工吃过晚饭后,我们来到了银喊家。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裹烟抽烟,烤火喝茶,吹牛聊天。在轻松随意的气氛中,渐入送米的话题。连续抽了几支毛烟后,银喊终于道出了出人意料的事由:在我们刚到社上参加的第一次社员大会上,一乡干部用傣话对社员宣讲,晃相寨的知青是城里坏人的子女,来这里是接受教育改造的,要社员提高警惕,有所戒备。

我们当时根本不懂傣话,对这种当面的恶意诽谤毫无察觉。银喊深吸了一口毛烟,在将烟雾缓缓吐出之后动情地说:和我们一起劳动相处了这段时间,他相信我们不是需要警惕和戒备的人,而是应该帮助的远离家乡和父母的弟弟、妹妹。他黑夜悄悄送米,是知道我们缺粮了,要真心实意地帮助我们。



93年与小银喊等傣族兄弟合影

那天在银喊家,我们坐到很晚,话谈得很多,流了不少感动的泪水,也抽了很多支毛烟。大家心里终于有了一丝快感,因为我们明白了社上不借粮的深层次原因,也知道明日我们应该做什么了。

第二天,我们晃相知青走进了章凤区人民政府......。

之后,社长对我们的态度转变了;社上主动給我们“开仓放粮”了;社员也更多地亲近于我们了;而善良、正直的银喊大哥,成了我们以后几十年的挚友,虽然他已辞世多年,但我梦中常和他一起在田野中劳作、在竹楼里谈笑、在火塘边裹烟、抽烟。

春末夏初,在菜园约两个多月后就进入了春耕栽秧的农忙季节。按社长安排,我们和银喊都投入到大田的春耕栽秧活计中。此时已是雨季,置身于雨雾笼罩的田野中,天苍苍,地茫茫。每天全社上百人和几十头套着犁、耙的水牛汇集在开阔的水田中,犁田、耙田、挑秧、插秧、修渠、理埂,紧张而欢快,忙碌而有序。空气中,男人驾牛的吆喝叫骂声,女人的谈笑哼唱声,社长指挥调度的呼叫声和社员的应答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个战天斗地的辉宏场景和亲身经历,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在这艰苦的劳作中,我们知青和社员力使在一处,汗流在一起,相互间交流增多且感情拉近了,一般常用傣话能听懂并会说了,而毛烟也基本会裹会抽了。在跟他们学习裹烟抽烟中我还留意并感受到了一些潜藏于傣族中的“抽烟俗文化”:抽毛烟在傣族成年男子中,较为普遍。




许多傣家人烟叶自己种,烟丝自己切,甚至各家还有调制烟丝劲道、色泽、香味的秘技。因此各人抽的烟丝都是来路不同,做法各异,各有特色的无名牌烟丝。就连裹烟纸也不尽相同,有工厂专门生产的,有用普通信笺纸、薄白纸手工裁切的,还有从缅甸购买的染过香料或号称喷过鸦片水的。烟民凑在一起,也和汉族一样,表示友好互相传烟,只是谈烟更有话题,品烟更多滋味。还有,在紧张的劳作中,抽烟者借抽烟歇息一下,是个很自然巧妙又约定俗成的办法。如弯腰插秧到腰酸背痛难耐之时,只要抽烟就可以大大方方直起腰杆,擦干泥手,从腰间荷包拿出烟盒,理出烟丝……等将一支烟裹好、点燃时,就自然赢得了一小段休息的时间。又如,驾牛犁田、耙田,当牛疲人乏之时,想放松休息一会儿,只需靠边停牛驻犁,然后再慢条斯理地进行裹烟、抽烟的一系列动作,就不会遭受偷懒怠工的非议。否则,一个大男人自己都不好意思闲站着喘息。在每日十二、三小时的栽秧劳作中,我也经常接过傣族社员传来的烟荷包裹烟、抽烟。当然,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取得一个自然的小息时间,能在田间地头舒缓一下极度困倦的身軀。




夏末秋初是薅秧的季节,就是给渐渐长大的水稻秧除去杂草。那时是纯生态种植,不施化肥,更没有除草剂。除去杂草全靠人用手拔脚踩的方式进行。劳动强度虽不是很大,但困扰人的是气候湿热,稻田里蚊虫十分猖獗。有一种很小的蚊蝇,成群飞扬像阵阵气雾,最爱在人头附近打转折腾。不一会儿,脸面、脖颈就被它们成片叮咬,奇痒难耐。若用手拍打驱赶,效果不好也不划算。因为薅秧的手都粘满泥水,蚊蝇太小又前仆后继、成群来袭,要不停地驱赶或者消灭它们,只有不停地拍打脸面和脖颈。这等于是连续不断地扇自己泥耳光。好在傣族社员都有传统的办法,女人点燃一块干牛粪,男人叼上一支毛烟。异曲同工,都是在各人脑袋周围营造出一个烟雾缭绕的小环境,用烟雾熏赶这种小蚊蝇。

在热心社员的帮助下,我也制备了自己的烟荷包,装上烟丝、裹烟纸、打火机,成为正式烟民。薅秧时也裹一支毛烟叼在口中,只是在驱赶蚊虫的同时,也经常将自己的眼睛熏出阵阵泪水。

十月金秋,陇川广袤的田野一片金黄,大田中稻谷已经成熟,到了秋收的大忙季节。秋天昼短夜长,每日劳作时间比春耕时较短,但劳动强度却更胜一筹。割谷、挑谷、堆码……又是一场开足马力的艰辛鏖战。




割谷——众人排成一线,弯腰挥舞镰刀向前推进。原本还挺胸直立的稻谷,宛如金色波浪,一阵涌动翻滚后一排排倒下,同时被平铺于后面的谷茬上。

挑谷——割下的稻谷在谷茬上适度晾晒后,将其收拢整理,捆扎成担挑往在大田中分区域选定的场地集中堆码成垛。

堆码——挑送进场地的稻谷,按谷根朝外、谷穗朝内的规则,堆码成高约三米的卵圆柱实心堆,顶部搭盖成撑开的雨伞状,俗称为“垛”,远看有点像日本鬼子过于肥胖的大碉堡。因为谷穗深藏于垛中心,故堆成垛的稻谷不怕雨不怕晒,自身构成一个露天仓库,可从容等待以后脱粒归仓。




三道工序中,最具挑战性的当是挑谷了。捆扎成担的稻谷重量不轻,挑上肩就不能中途放下,因为谷穗朝下,一放一起谷粒会纷纷脱落掉下。这收获中的稻谷“粒粒皆辛苦”,即使别人不说,自己也会感到心疼可惜。所以挑着担子左右换肩,赤脚在田埂上快步疾走是必须的。此时,尽管腰杆上吊着烟荷包,想抽烟也腾不出手来了。不过说来也怪,一旦稻谷上肩,不论路程多长都不会想到抽烟,想的只是走好路、换好肩、调整好呼吸、加快点脚步、尽快到达场地。

到达场地还不能随便卸下担子,必须一口气送入堆码的谷堆中。随着稻谷的不断挑入和堆码,谷堆逐渐增高,高到挑着担子难于踏上去时,负责堆码的人就会放上一个竹梯,竹梯一头落地,一头搭在谷堆上沿,形成一个斜坡,斜度随着谷堆増高而增大。挑谷人须一步步踩着竹梯横杆走到谷堆上面。考验人的是挑着沉重的担子在上竹梯时,手够不到竹梯立柱,没有任何可以抓扶的地方,而随着向前攀登的脚步,竹梯还会忽闪忽闪破坏你的平衡、干扰你的步态。此时,尽管口中默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仍然心中打鼓、双腿颤抖。害怕脚下一滑,跌骑在竹梯横杆上,搞得不好就摔成“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一踏上竹梯就必须咬紧牙、沉住气、掌握好重心、一步一步、小心翼翼。

只有走完梯子将担子送上谷堆,才能解脱重负,从谷堆上下来。此时除擦汗、饮水外,抽烟者都迫不及待地裹上一支毛烟猛抽,好像一路的疲倦劳累可用烟雾来稀释一样。挑谷没有坐下休息的规矩,边抽烟边走向下一趟挑谷的稻田,就是抽烟人最好的休息了。

谷子割完并堆码成垛后,就转入较为松闲的脱粒归仓的活计了。那时社上没有电,仍然采用传统的“牛踩脱粒法”:将稻谷从垛上拆下后散堆在地上,驱赶几头水牛进去往返行走,通过牛蹄踩踏使谷粒脱落。

几天后水牛四条腿甚至肚皮就被稻谷摩擦得仿佛薄了一层,隐透出血红色。水牛不会说话,不知它们疼不疼。但透过它们迷茫而又有点混沌的眼神,我似乎看到几丝被驱赶、受劳役的痛苦和无可奈何的忧伤。

牛在谷堆中劳累时,人基本就无事可做了。此时,我爱点支毛烟闲坐一旁独享清静。在吞云吐雾中,经常情不自禁地或进入回忆、或产生遐想、或陷入沉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0

主题

107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23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9 20: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望远方 蕉林遐想

那时对抽烟有害健康,污染环境等坏处没有什么认识,从学会抽烟自然而然就发展到喜好抽烟。劳作中消乏解困要抽,休息时体验轻松逍遥要抽,和别人在一起,互相传烟要抽,单人独处思乡感怀也要抽。裹烟抽烟逐渐成为我插队生活中的一种精神慰藉和心理需求。当然在农村抽的基本都是自产的烟丝,社上年终分红的烟丝足够我们随意乱抽。并且从集市上买烟丝也很便宜,不像正规香烟,一盒烟价可抵一日甚至几日的工分价值。

1970年末,陇川县要举行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和先进集体交流表彰会。县知青办公室推举出了七个寨子的知青集体户作为先进集体,并从各寨抽了八名知青到县政府撰写他们学习毛著先进事迹的交流材料,即大会上发言的文章。我和另外四男三女八个知青“写手”来到县政府,被集中安排住到县招待所。经过对筹办会议的相关精神和写作要求的学习后,各人便进入撰写角色。由于会期已定,而且对会议交流文章的写作要求较高,每个“写手”都不敢懈怠,终日伏案苦战于稿纸上。

但写文章不像做农活,一锄挖下去必有一坑,这动脑筋的活,有时冥思苦想一天,也写不出几行字。几个男知青和我一样,已经是随身带着烟荷包的烟民了。一旦脑筋运转迟滞、犯困、“卡壳”之时,点上一支毛烟,情况往往就会大有改善。大家互相切磋、讨论时更离不了传烟、裹烟、抽烟,似乎在烟雾缭绕中才能集中思维,才易打开思路。




在一个挑灯夜战的晚上,各人荷包里的烟丝均已消耗殆尽。那时的边疆,商业并不繁荣,就是在县城也没有几家商店,而且太阳落山就关门,想去买已经晚了。

虽然无烟可抽,但加班加点熬夜赶稿还得继续下去,因为按时交出合格的会议文章,是我们光荣而又必须完成的任务。

夜渐深、人渐困之时,是多么想裹支烟抽啊!可能这就是烟瘾的表现。此时白天抽烟丢掉的烟头,终于被发现可重复利用。大家将一些大的即残余烟丝较多的烟头收集起来,五、六个烟头的烟丝合并在一张裹烟纸上,就又重新裹出一支可抽的毛烟。烟雾中的思考与写作又得以顺利继续下去。

最终烟头也利用完了,真正到了想抽烟再无烟可抽的尴尬境地。记不清是谁率先用茶叶替代烟丝裹了一支“茶叶烟”抽了起来,看到茶叶也能点燃并可吸出阵阵烟雾,大家立即效仿。开始还不觉得有何异常,但一支还未抽完就感到头晕眼花,像喝醉酒一样,人显得极度困倦,写作的思维没有被激发增强,反而被彻底阻断。如此,就只好熄灯就寝了。躺在床上,昏沉迷糊之中却也悟出一个道理:事物都有自己的特质和秉性,例如烟丝是点燃吸的,茶叶是泡水喝的,不能相混,混用了就出问题了……。

好在作为知青,已经磨练得韧性十足。第二天大家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撰写工作中了。

1971年九月,下乡插队第三个年头,我应招进了昆明电机厂。进厂没几天,招进厂的知青就被厂里派往黑荞姆农村支援秋收秋种,大家收拾行李、打起背包,乘坐厂车来到了这个位于昆明西郊的农村。生产队长给我们的任务是收割田里成熟的稻谷,包括镰刀割、捆成把、支放好,队长都给做了示范。这些在揷队时候就干过的活计,知青已经驾轻就熟。大家挽起裤脚,拿起镰刀,奋战一周超额完成了任务。并且从速度到质量都得到当地贫下中农的高度赞扬。队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不止一次地率众高呼:“向工人阶级学习!向工人阶级致敬!”

在“收兵回城”双方惜别之时,我认真地裹了一支毛烟敬给队长,他瞪大眼惊讶地看着我说:“怎么你们工人老大哥抽的是这种烟?”我告诉他,我们都是才招进厂的知青,在边疆农村抽的就是这种毛烟。队长点燃烟深吸了一口说:“噢,我明白了,难怪你们干田里的活计那么利索。”

我也十分感慨,不久前还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进了工厂,立马就成了贫下中农学习和致敬的对象。这个“脱胎换骨”的转变也来得太快了呀!

从陇川带回来的毛烟抽完后,我没有用香烟取而代之,而是戒烟了。其原因不是对抽烟有什么新的认识,而是看到买包普通香烟的钱,几乎够在工厂食堂吃两顿正餐。那时被招工进厂我已二十二岁,正如当时昆明供电局一招工干部所说:招知青招的是“二十老几的老学工”。每月十五元的学工工资,只够我上下班往返乘坐公交车的费用。吃饭钱尚需向父母伸手,还有何理由抽烟烧钱?



1993年与小银喊合影

烟虽然不抽了,但抽毛烟那段时间,许多如烟燃烧的青春往事和经历,令人难忘,值得回忆。
(写于 2018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发表于 2022-10-9 20: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呢

点评

不会发照片啊,请谅  发表于 2022-10-10 19: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0

主题

107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23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0 19: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那时雪 于 2022-10-10 20:07 编辑

在中缅边境云南少数民族寨子插队知青,好苦啊........幸运的是顶多3年,选调回昆明工厂了.........读着文章,感受到作者与少数民族乡亲在劳苦农作里从陌生,误解,猜忌进而了解,信任,互相帮助,爱护的深深的挥之不去,毕生难忘之深情!50多年,即使是老农逝去,依然常常相逢梦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11 09: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乡的第一天,就是抽烟的开始日。在火车上就有时尚学生来分烟。到连队更是人人在抽烟。不抽烟的男生寥寥无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发表于 2022-10-11 09: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兄,现在上网你用的是什么浏览器,从QQ上告诉我(或者从QQ上告诉我你的微信电话),我可指导你怎样在论坛上传图片的。

点评

百度浏览器  发表于 2022-10-11 13:29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0

主题

107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23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1 13: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嘉友(加友) 发表于 2022-10-11 09:16
下乡的第一天,就是抽烟的开始日。在火车上就有时尚学生来分烟。到连队更是人人在抽烟。不抽烟的男生寥寥无 ...

你的话引起我回想,我下乡第一天知青列车里,有极少数男知青吸烟而且是躲在车厢的结合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