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面临紧张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一劳二白的基本国情,党和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这既是加强农业基础、屯垦戍边的就业转移,也是非常时期特殊的国防战略。1968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出青年学生到农村广阁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百万城镇知青毅然开赴农村和边疆,上山下乡的历史洪流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奔涌而出。 这期间,浙江省杭州、宁波,黑龙江省鹤岗、宝清等地万余名知识青年,带着西子湖畔的记忆和甬江的吴越文明,带着能源之都的清金文化和锅盔山的故事,毅然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迎着珍宝岛的隆隆炮声,来到完达山脚下的边陲虎林,从此将自己的命运同这片黑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垦荒岁月里,风华正茂的知青们同勤劳智慧的虎林人民一道栉风沐雨、战天斗地,血泪铸犁,汗水浇筑,用青春和热血唤醒了这块亘古荒原的沉梦,用锲而不舍的执着和坚守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奋进史诗,在茫茫沼泽上建起了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将昔日蔓榛林莽的“北大荒”逐步变成了文明富庶的“北大仓”。 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知青既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更是这段历史的创造者,经历了和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历程。这是中华民族经济起飞的阶段,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变迁。在北大荒的十年磨砺,使他们成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建设者,在接受教育与锻炼中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北大荒的十年积淀,使他们体格成长,思想升华,得以终身受用。他们当中,有的在紧张的劳作之余努力学习深造,定向更高平台;有的刻苦钻研技能,回城后成为行业骨干;有的选择留守虎林, 直到今天还在为这片神奇的黑土地默默奉献、辛勤耕耘;还有的英年早逝,把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黑土地。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他们始终践行“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执着进取的时代精神”,无私耕耘,绽放芳华,默默为国家发展建设贡献着知青力量。在此期间形成的知青精神,是北大荒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谱系,成为穿越时空、催人奋进的独特经典旋律,世代传承,历久弥新。 知青上山下乡由当时的历史原因作用而起,又在某个历史节点戛然消退。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人生经历。十年的朝夕相伴,知青们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汗水浸润的黑土地,成为知青们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他们在火热的劳动生活、当地老乡的善待和包容中凝结而成的深厚情谊,也架起了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历经半个 世纪的风雨洗礼,初心未改,亲情难忘。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开发建设者的无私无畏、无怨无悔、辛勤耕耘,才有了今天虎林的百业俱兴、欣欣向荣、富裕和谐。当年人迹罕至的边陲虎林,已经变成了闻名遐迩的AAAAA级景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市。奔流不息的乌苏里江不会忘记知青们洒下的汗水,镌刻历史的珍宝岛不会忘记知青们回报家乡的点滴功绩,家乡的父老乡亲更会永远铭记他们的知青亲人,开放的虎林是知青永远的故乡!知青不老,乡愁永存! 为铭记这段历史,纪念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虎林市政协组织相关单位,发动知青联络人和代表,通过深入走访座谈、通讯联络等多种方式,搜集史料、资料和素材,编撰虎林知青专辑,弘扬知青精神,彰显知青情怀,以亲历者的视角和笔触记录历史,以飨后人。 编辑过程中,在尊重作者原创内容的基础上,个别章节结构、内容、语气做了微小删改,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