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因浙江省举办第一届公众口述历史征文大赛,我有十四年的支农史,写过散文集《草根琐语》,得到电视台和电台的数次采访,故有兴趣有基础参加这一活动。但以前写的文字有的遗失了,有的内容有重复。稍作整理,重新命题,终于成篇。包括附后的余姚电视台采访《黄承漳:退而不休 书写"金色″夕阳》、余姚电台录音《小康路上谈巨变》和余姚日报的报道《黄承漳:笔耕不辍 书写金色夕阳》,一共六大块内容,有三万字左右。前有《我的十四年知青生活》分上、中、下三大篇,分别含6篇文章。为协调统一,题目一律为四字句。本文开头第一篇是简介家史,表现奉公守法创业的乡绅大户在革命历史中的沉浮。以后是我个人支农历程。这是我人生经受超乎常人风雨考验的十四年、是自力更生同命运抗争的十四年、是经受政治歧视、生活磨难的十四年。因本人文学水平有限,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多请诸位行家指点,多提宝贵改进意见。 余姚姚江文化研究会黄承漳敬启,2021年春节 本人住余姚富巷南四小区209幢301室。 (15355847089) 一,家史简介 本人姓黄,生于1945年1月。黄氏为全国排第七名的大姓,在余姚有四大支,分别是姚江南岸黄氏、四明黄氏、竹山桥黄氏和姚江黄氏。 我家的姚江黄氏,迁姚始祖黄时俊,行万廿三,北宋熙宁年间自江夏迁居余姚县冶山乡石堰场(今属慈溪市横河镇)。子孙散居县城,明史专家黄云眉即出此族。总祠永思堂建北城莫弄,南城保庆王庙东侧“载懋堂”为其分祠。今存民国九年(1920)四修本《姚江黄氏宗谱》全六册,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等有收藏。 第十世慎斋公经营药材,远客川广发家,后会同儿迁三公一起兴建了载懋堂。传至十三世古岩公,又选址学弄孔庙东兴建了五上五下的黄家擂鼓墙门。我家的房屋在黄家擂鼓墙门东首,是我祖父十六世黄宗汶解放前兴建的。祖父育三子三女,我作为第十八世“承”字辈的长子长孙,生在上海,从二岁多就回姚随过份节俭的祖父母生活。他俩评为"地主″,政治和经济上度日如年,家中除过年外,整年不买小菜,连酱油也很少进门。客人来了,才能用一个鸡蛋打两碗蛋汤待客。五口之家,一整年才用一斤火油照明。半年不知肉味,蔬菜靠屋后菜园子自给自足。全仗解放前就在我家帮工的终生未嫁的胡家大妈耕作,也是我种地的"老师″。直到我支农前才被李家塔村的侄子接走,此时她已年届古稀。为此我发表过怀念她的文章。 我从小学会种地,初中毕业失学三年又在居委食堂蔬菜组打过工,加上高中时校承包田和上山下乡农忙的劳动,肩能挑、菜能种、秧会插,掌握一定的农业知识,为支农打好了扎实基础。 我父母长住上海,是解放前的知识份子,生育四男一女,长期有病。后又戴上"反革命″帽子,经济困难,把一弟一妹早早送到余姚寄奶。我少年时就接受苦难生活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