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桥货场 ,一块“铁路改制试验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国企改制处在风口浪尖上,尤其是拿惯“铁饭碗”的铁路局,首当其冲,上级决定在康桥创立一块“铁路改制试验田”。 我作为总经理办公室管理员,有幸经历并耳闻目睹了初创时的全过程。每当想起当年的情景,让我热血沸腾,感慨不已,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 八十年代前,康桥只是杭州郊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改革开放后,家家户户养鸡,有了“杭州鸡窝”之称,原属半山区。一九九零年,半山区与拱墅区合并,新拱墅区设立康桥镇。 在分局经营公司主导下,铁路与康桥村委会合作,从火车北站货场辟出一条支线到康桥村,再在村里分出三条支线组成康桥货场,成为杭州北站的二线货场。 计划经济年代,半山是杭州主要工业基地,企业就近在康桥货场收售、装运货物,货场旁边就是杭州钢铁厂,存放着大量的铝锭、钢丝卷,一卷就有三十吨。由此,货场有大量装卸任务 ,还有许多司索工,也就是龙门吊司机以及辅助人员。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八日,“浙江康桥运贸实业有限公司暨康桥货场”(下称“货场”)开业,隶属于铁路局多种经营公司,调车、编组、发送车辆,这些事务则由北站管理,也就是接受上述二者的双重领导。我作为货场管理人员,被调到康桥。 初到时,这里仍是一片农田,或者说,一块“白地”,派出人员与康桥村委会合作,开拓货场,招募村民入场工作,从事托运与仓储业务。几年下来,货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运输、贸易、仓储、联营、出租、外包等为一体的综合实体。
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改革开放后周边地区商贸企业的突飞猛进,不少转运公司(物流企业)应运而生,也带动了周边的住宿、餐饮与零售业,加上货场运输便利,服务周全,业务量不断增大、客户不断增多,贸易火了,货场经济效益逐年攀升。 一个不大的货场与乡村联营,不仅为铁路增加了效益,也带动了乡村租房业、服务业,改善了乡村剩余劳力出路,成为九十年代“铁老大”改革中的一面旗帜。 铁路各分局闻讯,纷纷过来参观取经、观摩效仿,乃至上海铁路局也派人过来考察。由于媒体的宣介,也惊动了铁道部,成为全国铁路改制的第一块试验田。 康桥货场改革成功,不仅在杭州分局全面开花,其它单位也仿照康桥货场经验,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开展多种经营,不吃大锅饭。 当时的口号是“一票到底”,也就是说,放下“铁老大”架子,只要客户上门,不管分管什么,都必须应客户要求,解答或带导他们到相应部门与人员那里,不能让客户跑冤枉路,这就是所说的“一票解决问题”。 此举赢得客户信任,聚集客源,带动了康桥货场的运输量与人流,经济效益不断攀升!货场行动方针是:“份内份外积极做”,管理人员到现场督导装卸,与现场职工相互交流;领导到各部门巡视,协调站场间的业务;管理人员在现场指挥与操作,与员工打成一片,外人几乎分不清那个是管理人员,那位是现场操作工。 我是总经理办公室管理员,也一人顶多项工作,会务、纪要,基建(包括工程纪要,验收,档案,监理,施工),食堂、锅炉、绿化、保安、消防、压力容器,地衡,劳保……,忙得不可开交。记得有一年,我与俞建两个人,赶送一批货到哈尔滨,顶着零下十二度的严寒,就在蓬车里打地铺过夜,千里送货,再苦也不觉得累。 对这些事,大家毫无怨言,一切为铁路的效益出力,也对得起自己当时的收益。 在铁路线上,我们率先将职工薪酬和奖金剥离主业,消除“吃大锅饭”弊病,自负盈亏,实践下来,公、私都做到了“双赢双利”,上缴给国家利税逐年增加,员工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报酬。为铁路,也为国企改制,创建了一个全新模式。当然,康桥货场改制成功,与铁路局各兄弟站段的支持分不开,也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努力,并得上级关怀,省市领导同志亲临货场视察鼓励。可以说,改革开放造就了康桥货场,为改革创造了新体制、提供了新思路,当然,每位员工也得了实在的收益,成为铁路改制的模范生,也成为地方改革生力军。
( 吕自训口述、龚玉和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