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重阳节刚过,你是否发现,记忆里那些重要的人,已经不知不觉老了? 这是70后作家李凤群的真切感受。 另一个问题是,很多人还得面对乡村,自己曾经生活过的那个故土。那个乡村如今怎么样了? 出生在安徽无为的李凤群,在之前的小说《大江》《颤抖》和《良霞》里,对家乡那个鸭蛋大的小岛有过数次描写,她在那里生活了18年。 在她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大望》里,讲述了一个有关老人和乡村的荒诞故事—— 四位老人,姓赵钱孙李。他们在一个几乎无人的荒岛,也就是他们的故乡“大望洲”生活,某一天,他们忽然被儿女遗忘,回不到原来的生活秩序中去了。他们将如何安置自己? “老人困境”并不是李凤群创作时最初的关注点,小说出炉后,似乎人们更关注的还是书中讲述的老龄困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为了人人。这,也不仅仅应该是每年重阳节前后才讨论的话题。 本报记者和李凤群就新书的创作聊了一聊。 荒弃的乡村与老年江湖 钱江晚报:你是何时开始关注老人问题的? 李凤群:坦白说,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专门创作老人话题,与其说我关注老年人,不如说我的记忆里那些重要的人已经不知不觉老了。 钱江晚报:小说中的“大望”是个荒弃的乡村,您将它的处境推向了一个荒诞的极致,是一个怎样的文学化表达? 李凤群:我生长在一个小岛上,现在,这个岛上没有六十岁以下的人了,七八十岁左右的老人统领了这块地盘。他们形成了一个老年江湖,我偶尔会听到他们的故事,他们让我生出了忧患,也使我隐隐看到了某种未来。 钱江晚报:小说里对四位老人的境遇,用了一种魔幻手法的叙事,将他们抛到那般兵荒马乱的境地。但客观上看,都是当下老人群体中相对弱势的一些人。他们的生命似乎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更多是要看儿女们的良心? 李凤群:你问的,正是我要想呈现出来的,我的父母就是没有退休金的,在城市读者看来,这可能是一个过去或者传说。凭良心说,我不认为是我把他们抛到那般狼狈的处境。 钱江晚报:小说中,四位老人的儿女都是有着各种缺点的普通人,还是从前“养儿防老”的模式,你怎么看待这种模式中的两代人关系? 李凤群:我现在生活的城市,我认识的许多朋友,都没有这样的困扰,在他们刚刚结婚的时候,父母给他们买房,生下孩子之后,父母帮他们照管,并且父母给他们留下了可观的房产,即使在父母最后的岁月,需要腾出一些时间和精力来照顾,但这个过程基本上是能够接受的。 但是,《大望》中几位子女都是对赡养老人有着“大望洲式”的高度自觉,那就是,不管有没有继承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不管自己的生活多么不堪,即使在执行过程中时有怨怼,甚至不敬,但也不会对“赡养老人”这件事本身有任何抱怨。 这像是一种命定,不是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