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强调,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宝贵经验,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这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深改委会议上,的确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近一个月来,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提出,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强调,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习近平指出,要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香港、澳门在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中的定位。
……
“新时代改革开放”如何理解?在最新一期人民论坛杂志中,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一级教授张占斌为大家划了重点。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经过开创、拓展、完善、巩固等阶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改革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十个维度:
1、改革主题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改革方位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也步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
3、改革目标论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改革功能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5、改革动力论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6、改革方向论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7、改革主体论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8、改革保障论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9、改革空间论 :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10、改革方法论 :坚持唯物辩证法,综合运用系统辩证的思维
当前,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体系的十个维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内容,请看解读:
张占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体系的十个维度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改革开放经过开创、拓展、完善、巩固等阶段,在 40 年的一以贯之与丰富发展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改革理论体系。这对于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提升当代改革的境界,走出改革攻坚的新路,迎接改革的风险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改革主题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7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7·26”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一重要论述表明,主题是灵魂,是方向,是旗帜,主题集中体现了我们全部工作的中心内容和核心要求。
从理论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话语”的逻辑主题,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它们一脉相承的理论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来展开。从实践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创了堪称中国实践的最强音。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全正确的。
2、改革方位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也步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
改革开放 40 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新时代的改革开放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有新机遇也有新挑战。一方面,新时代改革开放立足于 40 年的坚实基础,是面向全世界的高水平互济共赢之举 ;另一方面,新时代改革开放处于改革攻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表明,中国改革已经从浅滩阶段迈进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
在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经济秩序经历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刻,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要正确认识到思想观念的束缚、利益固化的藩篱、体制机制的障碍等诸多突出难题异常尖锐地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把改革进行到底,从而广泛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3、改革目标论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指出,“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明确回答了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这一重大问题,体现了中国改革的“根本前提”与“实现途径”的有机统一。其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途径,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即我国推进治理现代化不是为了抛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在于加强并不断完善这一制度体系。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又明确指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上述五个方面,是总目标在各个领域改革的现实要求和具体体现,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一起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目标体系,为我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提供了动力保障。
4、改革功能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改革开放的现实,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宏阔的战略眼光,回顾改革历史,放眼发展未来,在中国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坐标中,揭示了改革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历史和现实表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可以说,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正是依靠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才带领人民走上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 :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
5、改革动力论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中,改革主要源于内生动力,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利益增长的需求。如果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改革就会失去内生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生产供给的视域来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意味着人民的基本生存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但供给体系没有根据需求变化与时俱进进行调整,人民群众更多元更高水平的新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大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高供给效率、抓好供给管理,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促进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的基础上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从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才能激发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参与改革的热情。
另一方面,美好生活显然不只是物质生活,更包括精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就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推动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愉悦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而满足人民精神愉悦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又会成为改革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人民参与改革的热情。
6、改革方向论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生产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坚持这一改革方向,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统一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用社会主义来改造市场经济,进而发掘市场经济中现代化的文明因素。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能够有效规避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确保经济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要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资源配置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更不是不要政府的作用。对此,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7、改革主体论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进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他指出:“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力量来自人民,这是改革实践中人民主体地位的集中体现。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其过程本身即是尊重、汲取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进而指导实践的过程,人民的创新实践与社会的改革创新是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同一过程。改革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 13 亿人民的力量。
8、改革保障论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既是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也是顺利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保障。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我们党既是改革的领导者也是改革的推动者。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性、复杂性、协调性,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科学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和改革举措,克服部门利益掣肘,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不断促进中央和地方的联动与协调,有效化解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风险,实现改革的既定目标。实践也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不断提高,解决复杂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增强,完全有能力引领我国改革开放步入新境界。
9、改革空间论
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指出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随后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8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继续强调,“中国人民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随着资源全球配置和全球产业分工的纵深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产业分工之中,成为全球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中国只有继续扩大开放,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开拓新市场、整合全球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应对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最重要的平台,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抵御逆全球化的一剂良方。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刻揭示了国际社会命运紧密相连、共生共荣的现实,指明了世界各国包容共进的方向。
10、改革方法论
坚持唯物辩证法,综合运用系统辩证的思维
在有着 13 亿人口的大国进行改革,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世所罕见,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这就需要既坚持正确方向,又讲求正确方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习近平强调的“正确的方法论”,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综合运用系统辩证思维在改革领域中的生动体现。概括起来,这一辩证思维所体现的方法论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改革的起点,改革是为了解决问题。正如习近平所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是注重整体谋划。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体系的形成及能力的建设与提升都需要在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统筹考虑,调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使之与总目标相契合。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全局、辩证施治,尤其是要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
三是强调重点突破。在复杂的改革中,只有重点突破,才能以点带面,激发改革动力。习近平认为,从改革全局来看,重点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因而,只有抓住改革的“牛鼻子”,才能一石激浪,以重点突破牵引和带动全局,不断开创改革新局面。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一级教授、博导,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钱路波对本文亦有贡献;来源:文章原载《人民论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