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2-4 06: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过了几天,省委办公厅通知我列席省委书记办公会议,讨论浙江日报创办晚报的议题。会上,我汇报了创办晚报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强调浙报挖掘内部潜力、自力更生创办晚报,并作出“三不承诺”:不要拨款、不要编制、不要添设备。从省委领导同志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很高兴浙江能创办一张晚报,对浙报自力更生办晚报的思路十分赞同。最后,一致同意和批准浙江日报创办晚报的报告。我的心里就像一块石头落了地,心情非常激动,回到报社立刻把这个喜讯向编委会传达,并迅速传遍了全报社,大家都为报社即将诞生一张晚报兴奋不已。
万事开头难。我们都没有办过晚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省委批准浙报办晚报以后,我们紧锣密鼓,一个一个落实新办晚报遇到的问题:一是晚报名称如何决定?我们广泛征求报社老领导和各方面同志以及一些读者的意见,大家开始提出十多个晚报名称。从地方特色来看,比较集中的是取名《西湖晚报》或《钱江晚报》。大家认为西湖中外闻名,但它地处杭州市,地域范围小;而我们办晚报是面向全省广大城市居民的,钱塘江是浙江的一条大江,钱江大潮也中外闻名,因此,取名《钱江晚报》是名正言顺,符合实际的。这个报名也得到了省委书记王芳同志的批准。二是晚报的开办经费如何解决?我们决定不向银行贷款,不要企业赞助,坚持勤俭节约、因陋就简的原则,从浙报历年积余利润的资金中开支费用。三是晚报队伍如何组织?我们按照“人员精干、采编合一,老中青结合、年轻人为主”的原则,从浙江日报和经济生活报各部门抽调人员。使我十分感动的是,不论抽到哪个部门的人,部门领导从不讨价还价,一律放行;不论抽调哪个同志,他都二话不说,按时报到。这种“全社一盘棋”的全局观点和服从分配的纪律观念,是十分可贵和值得发扬的。就这样,钱江晚报的办报队伍很快组织起来了。四是晚报人员的办公室从哪里来?报社没有多余的房子做晚报编辑部办公室,只有千方百计从浙江日报各部门挤出六、七间办公室。有的部门原来办公室比较宽敞,现在一下子挤满了办公桌和人员,感到很不习惯。但他们听说是为了办晚报腾房子,就毫无怨言,高高兴兴搬出办公桌,挤到其他办公室办公。五是晚报印刷设备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去找印刷厂领导商量,许多工人听说要出晚报,纷纷表示:“为了印好晚报,我们加班加点也干!”……就这样,在浙江日报当年全社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各种困难,《钱江晚报》终于在1987年元旦诞生了。创刊初期发行6万4千份,以后月月不断上升,报纸不断“飞入寻常百姓家”。十年后,《钱江晚报》发行量达到60万份,广告收入超亿元,大大超过了浙江日报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真正成为浙江日报的支柱产业。后来,钱江晚报又闯进世界报纸500强的行列,名扬中外。
浙江日报三十年前播下的一粒晚报种子,现在已根深叶茂,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听说至今已有五百多位新闻人先后奋战在《钱江晚报》的各个岗位上,为这张晚报的成功倾尽心血、无私奉献。今天,我这个曾在浙江日报工作三十年的老同志,再三向《钱江晚报》的五百多新闻战士深表敬意和谢意!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钱江晚报》的今天。
来源:浙江日报钱塘江版 作者:郑梦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