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0|回复: 9

深植着杭钢人的奋斗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
  身着旧工装,蹬上自行车,雄赳赳气昂昂走进钢铁厂,烧结、炼钢、轧钢……这是老一辈钢铁工人“打卡”上班的景象。而穿着时髦有个性的服装,带上单反相机,兴致高涨地走进公园,拍照、露营、蹦迪……这是新一代年轻人“打卡”公园的方式。两种截然不同的“打卡”形式,如何穿越时空,在现实中无缝衔接?

前不久,大运河杭钢公园试运行的消息让不少人激动不已。杭州钢铁厂旧址复建成为“网红”公园,不仅成了年轻人的户外聚集地,也成了老一辈杭钢人集体记忆的具象载体。“我是1970年进厂的,那年我17岁。”老杭钢人李和平说,她怎么都想不到,上了一辈子班的地方,如今竟这么受年轻人欢迎,“能够以公园的形式把老厂区保留下来,这样很好。”

“超级明星”的破圈回归,象征着当年的热土上开启了一段跨越近60年的新对话,而对话的“开场白”,李和平再熟悉不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嘉友(加友) 于 2024-6-28 07:48 编辑

嗨翻全场和热火朝天 “热闹”在这里有不同味道

李和平出生于1953年,如今已年逾古稀的她,“电子乐”“草莓音乐节”等流行词汇居然也能脱口而出。从5月初的“风暴电音节”开始,整个大运河杭钢公园音乐季将持续到8月,晚上高炉亮起了灯光射向远方,这在乐迷眼里看来就是“妥妥的赛博朋克”,而对于李和平这样的老杭钢人来说,这是另一种“热闹”。

李和平称得上是老一辈杭钢人的典型,她从小跟着父母在杭钢长大,读完大学后回杭钢技校当了10年教师,后转岗到杭钢组织部门工作直至退休。如今,她在杭州博物馆担任志愿讲解员已有十余年时间。作为第二代杭钢人,李和平对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如数家珍,她的诉说也足以串起几代杭钢人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尽快解决浙江钢铁供应不足的问题,浙江钢铁厂应时而生。1956年9月浙江钢铁厂筹备处成立,1957年4月基建的序幕由疏通河道拉开,1958年2月26日7时7分,炼铁车间1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同年5月17日10时30分,1号转炉炼出了第一炉钢水。

成就这一钢铁奇迹的是杭钢初代建设者们,李和平的父亲就是其中一员。当时的工人,住茅草屋、睡破庙、搞建设、搞生产,结束了浙江没有钢铁生产的历史,浙江的钢铁工业就此起步。而后几经更名和创业,有了如今家喻户晓的杭州钢铁厂。

鼎盛时期,半山区块一度有“十里钢城”之称。杭钢有一个庞大的生活社区,人们生活在这里,就像一个小社会,一座小城市。

“很多人跟我一样,好像从来都没有离开过那个地方。”李和平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火朝天的车间景象 “我梦里回到过那个地方”

奔腾的铁流,飞溅的钢花,穿梭的飞龙。在李和平一代人眼中,在杭钢的日子,用这三句话形容足矣——

奔腾的铁流,就是炼铁高炉流出的铁水,当铁水流入铁水包里后运转到炼钢炉冶炼,场面一度非常壮观。在工人们眼中“就像黄河长江奔腾的感觉,令人心潮澎湃”。

飞溅的钢花,是转炉运作过程中,工人用勺子排废时,火热的炉膛里会飞溅出无数钢花。那种热火朝天的景象,会让人们代入“火红的年代”。

穿梭的飞龙,就是穿梭的轧钢。炼好的铁放入罐里运到轧钢机床上,再将其轧成一根一根的钢锭,来回穿梭好似飞龙。很长一段时间,杭钢的钢材主要用于机械加工、标准件制造、日用五金等行业,产出的螺纹钢就是主打产品。

“这三个景象,我至今记忆犹新。晚上睡觉经常会梦到自己回到了那个车间。这种场景永生不能忘怀了。”李和平说。

2015年,服役了近60年的老杭钢工厂在完成诸多使命后关停。当发出熄火指令后,转炉的机器轰鸣声戛然而止,所有人都缄默不语。李和平还清晰记得,那一年她62岁,已经退休,是从工友口中得知了杭钢关停时的场景。“听说炼铁高炉熄火的时候,不少领导以及在场的工人都落泪了。”她回忆道,“那一瞬间,感觉时间好像都停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时间停止的瞬间 走向另一个新生的未来

历史和创造了历史的人不会被遗忘。

杭钢关停之前,摄影师潘杰曾拍下了一组《百面杭钢》的摄影作品,他深入杭钢厂房,为112名杭钢工人留下了纪实影像,保留了那段难忘的历史。

直到今天,李和平和工友们都密切关注着杭钢老厂区的一举一动。得知杭钢厂旧址将打造成杭钢公园时,他们一下子就看到了希望和生机。

李和平的父母就埋在半山公墓。从公墓的位置,就可以俯瞰整个杭钢公园。“清明我们去给父母上坟,我姐姐和姐夫从宁波赶过来,他们说很想去公园看一看,那时候公园还没正式开放。我说去父母的坟前就可以看到。看完以后,姐姐眼泪都流下来了,‘原来保留得这么好啊’。我说等公园开放了,我们一起去逛一圈,看看以前工作过的地方。”

李和平在杭州博物馆从事志愿者服务,馆里正在开展“百万收藏”计划,杭州钢铁厂就是重要展陈区。对话中,老人拿出一张照片,照片里她穿着一件绿色的工作服,上面标着06-3152,这件是2006年的杭钢纪念版厂服。“杭州博物馆‘百万收藏’展捐赠老物件当天,我穿上了这件崭新的衣服。我怕弄脏它,里面穿了全套的半袖和长裤。当天热得我满身是汗啊,但是我穿着这身工作服自豪得不得了。现在我把它捐掉了,这是我第一次穿它,也是最后一次穿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以全新姿态回归的大运河杭钢公园里,工业遗存是最大的特色。高耸的3个高炉仍在施工中,工人们来回忙碌着,户外花园初具规模。据悉,高炉规划打造为艺术文化中心,包含矿槽餐厅、时尚酒吧等;筒仓和焦炉规划打造为筒仓酒店、艺术画廊。未来,公园将集聚音乐、露营、文创、亲子、运动、宠物等多类潮流文化业态,深入发展各类数字艺文产业,成为年轻人聚集的户外生活中心。

“听说我们的气柜会被打造成深水泳池。”李和平指指前方,说话时眼里都闪着亮光,“还有那边,看上去就跟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一样,那是运料车上去的地方……”

一切恍如昨日,一切又重焕新生。关于杭钢的故事,总有被遗忘和割舍的点滴,也有继续书写的部分。杭州人和杭钢的羁绊依然存在,也会留下“越来越好”的字眼。就像20世纪七八十年代飘扬在高炉上空的《杭钢之歌》那样:“多少人的青春,多少人的奋斗,汇成前进的巨浪,幸福就在这片土地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嘉友(加友) 于 2024-6-28 08:07 编辑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嘉友(加友) 于 2024-6-28 08:09 编辑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嘉友(加友) 于 2024-6-28 08:30 编辑

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嘉友(加友) 于 2024-6-28 08:37 编辑

4


来源:杭州日报融媒新闻版  记者:余紫琦 林观恒 钟旭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着,读着。也勾起了我的杭钢往事,2011年,我退休了,这时的杭钢,兴起了工业旅游,杭甬知青们,在我的带领下,我们走进杭钢,参观了钢铁生产。再到马岭去观鹭,千只鹭鸟,定居杭钢,是奇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