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轻人盼着过年也很怕过年,因为长辈们喋喋不休的唠叨通常是长假“标配”。今年长辈唠叨了啥?年轻人受不受用?记者开展街采,随机向40岁以下受访者和60岁以上受访者分别发放问卷,发现唠叨声中有深意。
“虽然我28岁,在外早已独当一面,但在爸妈眼中还是需要呵护的孩子。”1996年出生的余璇奕看得十分透彻:这唠叨是“杂音”还是“妙音”,取决于心态和聆听的角度。她以前总是想逃避父母的嘀咕,经历几次抱恙后,也加入了父母的晨练队伍,目的就是让二老少些担忧、多些放心。
37岁的郑静则表示,自己当妈妈后,才明白长辈的唠叨背后是关心和牵挂,“质疑长辈、理解长辈、成为长辈”,真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别熬夜,多锻炼。”“找对象了吗?”“工作顺利吗?”在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竞舟社区,80%的年轻受访者都表示,健康、工作、情感分列长辈唠叨的高频前三甲榜单,对此他们并不排斥。
记者发现,唠叨不仅表达了割舍不了的牵挂,还流露了代际互动的渴望。当外婆对春晚节目《山河诗长安》提出各种疑问,23岁的骆金琳耐心解释:这是利用AR实现真人与动画交互。74岁的褚洁每逢过年都会拿着手机来“唠叨”孙女,看着难题在年轻人手里轻轻一点就解决掉,老人总是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唠叨里还蕴藏了欣欣向荣的期盼。80岁的周连生喜欢和儿子聊热点时事。周连生说,有代沟不怕,怕的是不敢沟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唠叨声里藏祝福。来年春节,好好收下长辈的唠叨吧,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至幸呢。
来源:浙江老年报头版版 记者:张文利 赵培希 付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