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17|回复: 2

后备厢里大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28 07: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

  元宵节过完,中小学开学,工作生活恢复了常态。每年这个时候,网上都会出现一个热门话题:“返程后备厢大赛”。父母会在子女的汽车后备厢里塞满家乡的土特产,让远行的人带着家人的爱奔赴新的征程。早年笔者在外地工作时,父母也会在我的行李厢中塞进很多杭州美食,带的最多的要属酱鸭和茶叶。后来几年渐渐就不带了,因为这些东西在网上就可以很方便地买到,不必再自己辛苦地背来背去了。

小时候,身边有亲戚朋友从外地出差或旅游回来,总会给大家带点那里的土特产。比如上海的糖果、内蒙古的奶制品、北京的茯苓饼和果脯。后来可能是有人觉得“土特产”这个名字有点土味,就慢慢地改叫“手信”或“伴手礼”了。早些年去外地,笔者也会买一些当地的礼物回来送人,直到有一次,因为行程太紧没时间购物,加之行李比较重,就想了一个替代的办法:请教了当地人那里最知名的土特产和品牌是什么,然后在网上下单——有时候人还没到家,东西就已经送到了。

当然,网购再方便,也抵不上家人亲手装的后备厢那么有爱。父母给孩子带的东西一定是最好的,一定是孩子们最爱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年一度的“后备厢大赛”也是一个宣传展示家乡的绝好机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老的土特产由于没有跟上市场发展的节奏,慢慢地式微了,在当地人的生活中不再占据那么重要的地位,仅仅成了名义上的土特产。而另一些土特产历久弥新历久弥坚,成了人们想到家乡时最难以忘怀的“那一口”。远行人的后备厢,就是对土特产最好的诠释和检验。观察当地人最爱带什么东西,就能对一个地方的风物有更准确的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07: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仅如此,有时候家乡的土特产也给了我们一个认识家乡、认识时代的机会。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小品叫《咱家来客了》,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南方游客对餐馆老板说“我回家之后给你寄我们的蔓越莓”,结果东北老板说“那蔓越莓好像就是从我们这嘎达邮过去的”,另一个东北服务员说“我在咱这边都没吃过”——这里玩了一个“热梗”:前段时间广西11个小朋友在哈尔滨游学的经历引发大家对东北文旅的关注,为了感谢哈尔滨的厚待,广西送了一批当地特产砂糖橘到哈尔滨街头免费发放,作为回礼,黑龙江也送了一批蔓越莓到广西——直到这个时候,很多东北人才知道,原来市场上的蔓越莓大多是黑龙江省抚远市出产的。通过这个事情,很多人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发现了不少自己原本不知道,却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很有影响的家乡特产。

所以,后备厢里有大文章。后备厢里的土特产,不仅凝聚着父母家人的心意,也可能是家乡经济的重要支柱。以前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在我们也可以说,家乡的就是世界的。尤其是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物流业和电子商务已经相当发达,我们真正喜欢的土特产,完全可以走出家乡,被更多的人认识和喜欢。后备厢就像一个大数据分析器,告诉我们在这个时代,什么样的土特产是最有生命力的;后备厢是一个窗口,让离家已久的人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家乡的发展面貌;后备厢更是一个最好的公益广告,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的家乡,让家乡的产品能够被更多的人知道。

   来源:每日商报每日经济时评  评论员:徐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0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网购再方便,也抵不上家人亲手装的后备厢那么有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