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57|回复: 4

陪诊之路,如何走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7 08: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

  近年来,各地医院多措并举,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在医院的自助机前、分诊台旁、候诊室内,总能看到穿着红背心或者绿马甲的人,任何疑问,他们都能解答。这是医院里的志愿者们,他们就像灯塔,为前来就诊的市民,扫除了障碍,照亮了前方的路。

  从2020年开始,各家医院在原有服务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陪诊服务”。不同于市场上的“陪诊师”,志愿者们提供的陪诊服务完全公益。

  他们能做什么?又遇到了哪些问题?未来的路该如何走得长远?带着种种问题,我们走进了不同医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08: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陪诊服务帮助了很多病人
但也有帮不上忙的时候

  每周至少一次往返于浙大二院与萧山的家,这是两年多来,顾燕娜的固定行程。

医院的陪诊服务实行预约制,每一次陪诊前,志愿者都会提前有针对性地接受培训,比如这次陪诊的全部流程,涉及到的几个科室,以及要做的哪些检查等,做到“心中有数”,在服务的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也能实时线上询问得到解决。

“彼时,我是一个陌生的‘家人’,帮患者去跑腿,做各种检查的时候能够合理利用时间,缩短就医过程。”大部分患者是从外地慕名而来,对医院环境不熟悉,有了志愿者的带领,各个环节都变得高效,提升了就医体验。

因为医院推出的公益陪诊服务,必须有家属的陪同。理论上,相比市场上的陪诊师,医院的志愿者身上的“担子”轻了不少。然而在陪诊服务过程中有太多的“意外”了。

80多岁的爷爷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医院。儿子絮叨了一路:“他在家里就很作的,没事情老说自己这痛那痛的,要看医生,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陪呀。”

在候诊的过程中,顾燕娜接了个电话,回来就看不到那位儿子了。“他上厕所了。”老人这样解释。可是一直到门诊室里,也没见到儿子回来,打电话也不接。医生诊断老人需要手术,但要跟家属聊手术方案及是否同意手术治疗,老人也搞不清楚无法定夺,结束就诊后顾燕娜只能无奈地把老人送上了出租车。“来趟医院这么折腾,排队还花了时间,结果白来一趟,我们也很无奈。没办法,所有决策,我们没有权利也不能替家属做。”

“一走了之”的家属并非个例。这也是志愿者们最头疼的地方。

与之相反的情况,顾燕娜也遇到过。曾经一位外地来的90多岁高龄的老人,两个子女一起陪着看病。“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阵仗,老人看上去就蛮有底气的,觉得很自豪嘞。”

两种极端都有,更多的则是老夫妻俩相伴而来,成为彼此的陪护。“在医院里,我们看到了更多未来的自己和家庭。”在感受自身价值的同时,顾燕娜也看到了世间百态。在她看来,陪诊有价值,有意义,‘最是人间留不住’,对于老人来说,最好的陪伴是家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08: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陪诊需求量大,工作量饱和
“刀刃”用在哪?界定有点难

  相比浙大二院的“大而全”,浙江医院则更加聚焦老年群体,根据“中心制”诊疗的特点,实行了从门诊到专科导医台点对点的“接力”陪诊服务。由兼岗导医、护士和志愿者组成的门患服务中心与医院外联办协作,解决现场和基层预约的陪诊需求。

  据门诊部副主任章莎介绍,陪诊服务从2021年4月开展至今,浙江医院三墩院区服务了超过1000人次,其中接近1/3患者来自于社区双向转诊平台、养老机构和专家基层义诊预约,很多门患服务延续着“人工”模式。“对于中老年患者来说,他们更信赖面对面的交流与服务。”

  社区通过双向转诊平台上来一个病人,需要预约当天的颈部核磁共振检查,导医会确认可以预约的时间,预约完成以后,病人来院拿预约单时,就可以现场确认是否需要陪诊。在桐庐、临安周边的居民需要入院,门患服务中心也会进行对接跟进,还会进行后期的随访和再次复诊预约。陪诊服务往往一天只能服务10个患者,工作量已接近饱和。从门诊医生开具住院单再到入院准备中心登记预约,需要30分钟左右,如果社 区转诊过来的预约检查的病人不那么“守时”,可能会占用更长的等待时间。

  目前在门诊一楼参与兼岗的10个医护轮班,无法做到专人负责哪一类患者,陪诊医护采取首诊负责制,接到哪个病人,就需要负责到底或者交接清楚。章莎直言,目前陪诊工作仍然有不小的压力,门诊病人数量庞大,如果人人需要免费陪诊,根据目前的人员配置是陪不过来的,还是需要将服务用在“刀刃”上,优先帮到更需要的对象,以办理入院、预约检查相关的陪诊服务为主。

  医院门诊医护、病房床位都有配比,陪诊员的工作如何去核算,应该陪诊到什么程度?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层面,医院尽可能调拨资源优化医疗服务的闭环,往小了说,可能需要帮助停车的家属代看老人小孩。从家到医院再到家,如何让家属、让社区深度参与,目前没有相对完善的机制,没有标准的服务范围,全靠“一腔热情”的陪诊服务后道可能会有些疲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08: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市场化陪诊尚在探索
医院和病人都有不同看法

  无论是志愿者,还是医院,陪诊这条路,任重道远。

  曾经陪着83岁老母亲去医院看呼吸道疾病的刘女士说,自己就享受过陪诊服务。因为不常去医院,还是女儿帮忙预约的挂号和陪诊服务。“一路带我们去取号、候诊、拍片子、复诊、拿药,都很顺利。”刘女士说,如果是自己单独陪着,也能完成整个就医流程,但是有专人指引,有专人陪伴,“感觉医院里有熟人,就是会踏实一点。”让她满意的重要一点,是志愿者的“边界感”。“不会很冷漠,任何环节都是主动承担和帮助;也不会刻意套近乎,没话找话地拉家常。相处的一个小时里,不会因为陌生而尴尬,很舒服。”

  在此之前,她从新闻报道中知道了陪诊师,也在短视频中刷到过相关的博主。“职业的兴起,带动了就业人群。但是当这个职业人群逐具规模,问题也被暴露出来,那就需要相应的行业规范和准则。否则只有行业乱象,也得不到长远发展。”

  陪诊师一次陪诊300~500元不等,刘女士坦言,她不会买单,一是因为不放心,二是价格太高。

  现在医院推出的陪诊服务就非常贴心,“家属陪同”这一条也不可或缺,医院的考量她都能理解。“虽然这是一项公益服务,但我们毕竟是陌生人,志愿者们付出了劳动,而且是专属的陪同,所以如果让价值有了价格,我是愿意接受的。”毕竟,在她看来,相比市场行为,医院推出的服务是“靠谱”的,也愿意为此买单,她的心理价位在百元左右。

  摸着石头过河。目前医院的陪诊服务还有局限性,做不到“面面俱到”,也覆盖不了全年龄层的患者。“如果陪诊已经是大势所趋,那么医院和市场上的第三方公司可以合作,双方互惠共赢,扩大辐射面,共同探讨出一条新路径。”

  刘女士的建议,多家医院不是没有考虑过。

  其中一家明确拒绝:“公立医院提供普惠性医疗服务,如果市场上的陪诊服务想要进入医院,我们只能以公益的方式,不会产生任何利益。”

  另一家医院表示,正在接触第三方公司,还在进一步探索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08: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嘉友(加友) 于 2024-2-7 08:57 编辑

1

来源:钱江晚报健康读本版  记者:杨茜  郑佳颖 许紫莹 吴玲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