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2-7 07: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年过了立冬,天气逐渐转冷。特别是过了大小雪时节,阵阵山风如同刀割一样刺面,室外结冰打冻,我祖母早早烧好了早饭,就把其中的一只火熜添上红红的炭火,上面覆盖上一层薄薄的过夜冷灰,放在较为暖和的火缸和灶洞前备用。而到了晚上,全家人都到齐了,保证两只火熜都是热烘烘的,大火熜不仅可以用来烘双手,还可以用来烘双脚驱寒气。
吃过晚饭,左邻右舍相互串门的乡亲们一般每人都捧着一只只大小不一、材质不同的火熜,各坐一把竹椅子围成一圈。大家伙儿谈天说地,家长里短,东拉西扯,不也乐乎,形成了一道特有的风景线。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初春,我小舅舅结婚时,我翻遍了所有绣着桃花、牡丹和凤凰图案的新被子、鸳鸯枕头和樟木箱等嫁妆,终于在不起眼的一只火熜里找到了两只煮熟了的红鸡蛋,一时间高兴极了,胜过中了头彩。
随着新型取暖产品的陆续普及,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的火熜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来源:浙江老年报浙里养俱乐部版 老年作者: 张能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