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96|回复: 16

一座水电站的薪火传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7 08: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

“一下火车,迎面就看到全部用混凝土浇筑起来的拦河大坝,雄伟地屹立在青山翠峦之间……”

  60年前(1963年9月23日),《浙江日报》和《解放日报》在同一天首次公开报道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发电,以头版消息、头版社论、长篇通讯、整版图片的方式,大篇幅、多维度、全方位集中报道,如此规格的宣传在当时极其少见。

  由此,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揭开神秘面纱,以一个时代的象征展现在世人面前,“三自精神”振奋人心。

  “前靠江,后靠山,头顶天,脚踏滩。”翻阅当年的报道,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期种种艰苦扑面而来——峥嵘岁月里,在国家一穷二白、缺乏大型水力发电站建设经验的情况下,数以万计的建设者为之日日夜夜辛勤付出汗水、青春乃至生命,仅用短短3年时间就建成完工。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很多风险挑战,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尤显重要。日前,记者重访新安江水电站,重温那段艰苦奋斗的光辉岁月,探寻“三自精神”对于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7 08: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万众一心的力量

要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

  一江碧水,两岸新绿。

  站在新安江水电站坝顶俯瞰,一边是“高峡出平湖”的巍峨气势,一边是电机转动带出的轻盈浪花。远处,大坝主厂房入口,一幅工人踩着波浪、扛着红旗的浮雕图案,仍提醒着人们勿忘那段火红的建设岁月。

  60年前,浙江日报记者贝新荣接到任务,搭乘火车,转道金华,来到新安江水电站。他也曾站上坝顶遥望这一切,写下了《新安江上的万丈光芒》长篇通讯,首次公开了诸多建设细节和故事。

  不为人知的是,新安江水电站当时已发电3年。“这个项目太重要了,建成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公布。”聊起这段往事,如今已是90岁高龄的贝新荣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很多采访细节仍历历在目。

  贝新荣回忆说,他亲眼目睹了水力发电的优越性,这里调度室一打开送电枢纽,2分钟时间,14万千瓦电力从浙西山区立马进入上海,把繁华的一整条南京路打扮得如白昼一般明亮。如果用火力发电,得用3至6小时才能实现。

  这是一个堪称伟大的工程,也是值得敬畏的项目。

  3年时间,筑起105米高的大坝,拦截3000多个西湖的库容水量,建成66.25万千瓦装机容量,其规模不仅大大超过当时我国已建、在建的水电站,也超过了苏联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水电站之一。

  当时,全国6座大型水电站同期建设,都遇到了很多难以想象的特大困难,结果1座报废、1座停建、1座失败、2座不顺利,只有新安江水电站顺利建成投产。

  相比三峡大坝花了36年,葛洲坝工程18年,白鹤滩水电站12年,虽然难度不同、体量不一,但新安江水电站在没有任何经验、技术、援助的条件下,仅花了3年时间,可以说是新安江上的人间奇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7 08: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巍峨的大坝下来,步入新安江水电站展览馆,我们遇见了国网新源新安江电厂企业文化主管宋宏亮。作为水电站的“建二代”,在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面前,他介绍起那段气势磅礴的往事,细节尤为生动。

  从1956年下半年起,来自长白山麓的丰满、永定河上的官厅、江西南部的上犹、四川的狮子滩以及浙江的黄坛口等水电站建设工地的大批技工,和当地数以万计的民工一起,以“要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日夜三班轮番作业,克服了无数个困难。

  当时的新安江,还是一片荒涂。没有职工宿舍、没有澡堂、没有商店,大家从头开始,在山坡搭建起一排排草棚竹屋;交通不便,大家就建铁路,搭浮桥、悬索桥,为整个工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在展览馆,陈列着一段6米长的老旧铁轨,下方的枕木已泛黄开裂。一旁的资料介绍显示,这是为修建新安江水电站运输物资修建的铁路,从设计到投运,建设时间没超过一年。

  类似的故事举不胜举。没有风钻,就挥动18磅榔头,将钢钎扎进岩石,打出一个个炮眼;没有挖土机、汽车,就用畚箕装渣,靠肩膀搬运;没有拌混凝土的机器,就用小型的拌和机、手推车浇筑大坝……

  “这些不是神话,都是活生生的事实。”宋宏亮说,每逢追忆这些事迹,他内心就充满着各种感慨,这是万众一心的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胜利。

  我们可以看到,新安江水电站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比拼、人力较量,在其背后有国际国内复杂的大局,有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勇气。正因如此,新安江水电站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7 08: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群众的智慧 土法加洋招,更生凭自力

  在展览馆内有一张巨幅照片,时间定格在1959年4月9日。

  那天,周恩来总理视察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工程,并题词:“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

  周总理的题词,高度概括了新安江水电站的“三自精神”: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

  当时,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水泥供应不足。建德当地人王一中热衷于研究新安江水电站历史,他提到了一个特别的设计——为了解决水泥、钢筋等重要物资短缺,加快工程建设,新安江水电站创造性地将原设计的实体重力坝改为宽缝重力坝。在大坝内部设计了20道宽缝,这样的构造,以前的水电站从来没有过。

  我们来到大坝内部,这是一个个高近百米、宽近9米的独立空间,在水泥包裹之下显得冰冷而厚重,说话时回音不断。这样的构造可以降低坝基扬压力,减少坝体混凝土散热,在节省大量混凝土的同时,便于人员进入宽缝的空腔对坝体和坝基进行检查和维修。作为新安江水电站的首创,宽缝重力坝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广泛采用的一种坝型。

  “国家百废待兴,什么事都要自己来,也只能自己来。”在水电站值班招待所,我们拜访了时任新安江水电站副厂长的项传发。1956年11月,当时还在浙江省委办公厅工作的他收到一纸调令,从此开启了他和新安江水电站一生的缘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7 08: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回忆说,当时物资缺乏,大家就用铁丝做铁芯,用铝线代替铜线做电焊机;为了不错失第一个枯水期,在机械化、自动化混凝土生产系统建成前,工人们采用人工采挖砂石料、小型拌和机拌和混凝土、汽车和手推车运输等办法,将浇筑拦河大坝的时间提前了半年。

  最让项传发感到自豪的是,水电站使用的全套发电设备都由中国自己建造——这里的水力发电机,是哈尔滨电机厂的产品;安置在大坝顶上的巨型变压器,诞生在沈阳变压器厂;像楼房似的门式起重机,上面钉着太原重型机器厂出品的牌子。

  细节往往都在小处。在水电站,我们见到了一座有故事的落地摆钟,表盘指针上的闪电标志,显示出它的与众不同。

  “这是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制造的大型调频水电站专用电频钟。”国网新源新安江电厂总经理李建华介绍,带有闪电标志的指针下,原先还有一根秒针,秒针由机械驱动,闪电指针则由电驱动,当两者的前进路径保持同步,就意味着电网频率在50赫兹的基准线上。

  别小看了这座电频钟,它的技术要求在上世纪60年代的电力系统属于“高精尖”,一般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但上海市仪表局和上海钟厂成立了攻关组,最终自主研制成功。

  所有这些,一点一滴凝聚成了“三自精神”,这不是封闭式的自我发展,而是在困难面前的敢于突破、积极创新。今天,中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正是薪火相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7 09: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强不息的精神 着眼一盘棋,顺应大趋势

  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严峻,部分国家不断增强技术封锁。这样的境遇,与建国初期时,唯有靠着自己的力量去解决,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粮食、能源、金融,并称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以新安江水电站为参照,对浙江有何启示?面临诸多不确定挑战,我们又该如何破解能源短缺瓶颈,怎样守住能源安全底线?

  首先,能源安全不是一地一域之事,而要着眼于“全国一盘棋”。

  重温当年,为何要建新安江水电站?新中国百废待兴,包括浙江在内,整个华东地区极度缺电,上海的火电厂经常遭到轰炸,开发水电迫在眉睫。然而,以平原为主的长三角,适合开发水电的地方并不多,新安江水利资源成了开发首选。

  当时,新安江水电站建成之后,浙江从能源小省一下子成为水电大省,一度担负起华东电网七成的电力供应,尤其重点保障上海等地。如今,浙江用电需求量相当于韩国,超过欧盟最大工业国德国,自身能源底蕴已无法承担起经济发展需要,必须目光放长放远,积极争取外来电来应对负荷高峰,这是保障浙江能源安全供给的关键。

  今年以来,浙江与宁、新、川、晋、闽、青、甘、藏等8省(区)签订协议,达成长期协议外购电量1920亿千瓦时。利用浙皖两省负荷紧张时段不同的特点,开展电力置换互济,最大置换规模达到100万千瓦以上,增加两省迎峰度夏电力保障能力。

  其次,能源安全要顺应能源发展趋势,自力更生突破能源瓶颈。

  回顾过往,浙江能源结构并非一成不变。很多人都知道浙江是能源小省,却不知道浙江一度也是电力强省,这与能源布局有着密切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7 09: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世纪60年代,浙江水电比重从1%上升到70.7%,形成了以水电为主的电源结构,成为当时华东电网的供电基地之一。然而,单靠水力发电,满足不了浙江经济建设长期发展的需要,到了70年代初期,浙江竟由电力输出省变成输入省,拉闸限电成了常事,电力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后,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浙江连绵数千公里海岸线成为建设港口电厂的战场。如1978年12月,镇海电厂第一台容量为12.5万千瓦的机组建成,实现了我省港口电厂“零”的突破;1984年,台州电厂一期工程竣工,缓解了我省东南沿海用电紧张的矛盾;1991年,我国火电建设史上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火电厂——北仑电厂一期工程的两台容量为60万千瓦的机组相继投产。

  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4月,被誉为“中国核电摇篮”的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在海盐建成投产,从而使浙江成为国内第一个水电、火电、核电并举的省份。

  进入21世纪,浙江漫长的海岸线,再度成为“追风逐日”的宝地,推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过去一年,浙江风电及光伏装机容量就从约2200万千瓦增加到3000万千瓦,增长约4成。”国网浙江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水电及新能源处处长陈文进说。

  直至如今,顺应能源发展趋势,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成为浙江应对能源危机的关键所在。《浙江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浙江将核电作为中长期主力电源。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比起水电和火电,核电的成本更高,但对于保电量和保电价而言,至关重要。

  此外,浙江还在积极布局“21世纪的终极能源”——氢能。不久前,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建设厅联合印发《浙江省加氢站发展规划》,通过布局加氢基础设施,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氢能全产业链全面铺开。

  重温新安江水电站历史,依旧闪耀着万丈光芒,自力更生的精神历久弥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7 09: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次永难忘却
的采访
口述人:贝新荣(浙江日报老记者)
  口述人:贝新荣(浙江日报老记者)

  我当记者有几十年的时间,经历过千百次采访活动,要说哪次印象最深、最有意义,还是60年前采写新安江水电站。

  新安江水电站提前建成发电后,因为保密原因,不让向社会公开报道。3年后,由中共中央华东局亲自点题,我有幸成为了水电站的第一批采访者。

  这次报道是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后第一次向国内外公开、全面地报道,水电站所在位置、装机容量、发电规模无保留地公之于世。为了完成这一重大任务,上级同时指派《解放日报》和《浙江日报》合作,要有要闻、通讯、图片、言论,所有稿件统一审定,两家报纸一起发表,同日见报。

  当时,我们先去浙江博物馆看新安江底钻出的岩心,然后深入新安江水电站现场,采访工程的管理者、设计者,召集很多建设者参与座谈会。座谈未设固定主题,但他们总会讲述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震撼我们,如日夜不停浇筑大坝的姚新根、独守孤岛全天测量水位的宣荣耀、不吃不睡也要弄懂电路图的柴松岳……他们坚守在各自岗位上长年累月埋头苦干,是无名英雄,是建成新安江水电站的真正依靠力量。

  宏伟的新安江水电站,证明了自力更生方针的伟大正确,也成为世界了解新中国的一扇窗口,诸多外媒来浙江采访首选这里。1965年的一天,我陪同一位名叫巴顿亭的英国记者采访新安江水电站,一起游水库、看大坝。就在回到杭州的当晚,他向英国报纸传送稿件,开头是这样说的——

  “用一万双勤劳的双手,3年时间构筑起一座世界排名第十的大型水电站。”

  简单一句概括而有气势的句子,把我们吸引住了。这篇不到2000字的报道,有现场观感、有可靠数据,巴顿亭把这座自力更生的水电站大大赞美了一番。这篇报道在当地引起了不小轰动。

  没有人民群众的贡献,新安江水电站也就无从谈起。几十年过去了,我见证了新安江水电站的排名从当年的“第一”,慢慢退居变成“小弟弟”,但其为祖国水力发电事业所作的贡献,仍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笔,是人民群众书写的。

  (本报记者 吉文磊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7 09: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嘉友(加友) 于 2023-10-17 09:18 编辑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7 09: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