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3-10-15 15:00 编辑
--对“知青文化”的思考 《知青文化的大旗还能打多久?》,写下这个题目后,感到不妥,一是有抄袭之嫌,二是似乎太讲“政治”了,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地位不符。却又想不出什么好题目替代,先就这么用着吧。 9月28日那天到慈城参加宁波知青活动时,宁波知青博物馆叶馆长将3本知青专著交给我,分别是:中国文化出版社发行的《《后知青时代》调查报告》、《中国知青图书要目》和中国现代出版社发行的《中国知青馆藏珍品录》,我知道这是他对我的信任和赏识,是想让我看看,但肯定还有其他目的--是想让我读后写下一些文字,是要交“作业”的。 先是忙不迭地在《中国知青图书要目》寻找,认为一定能找到当年我们参与全国知青图书展的那些书目,果然,在265页找到了我送去的我的知青朋友黄承漳大哥的《草根瑣语》,在290页找到了我们东方知青网编印的《东方知青网文集》,记得当年我们也是很认真地进行了组织、收集、发送,那时候北京的知青们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出了很多力,记得我联系的那位编辑叫陈虎(有一个女字旁的虎),更感谢那位杭州十分热心的知青朋友诸勇,他帮我们把有关的参展证书、荣誉证书带回杭州,又设法交给我,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会展现场的热烈氛围,尤其是让我们省下了许多精力、费用。也因此,我与诸勇兄的友谊更加深厚,他不幸因病早逝,令人非常痛心、非常惋惜!
说起知青文化这一词汇,有的知青朋友持否定态度,而我是持肯定态度的。不仅肯定,而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其间,尽心尽力为这一“文化”添砖加瓦。以十多年深入参与这一文化活动中的体会来说--十多年中我参与了许多知青网站、杂志的发帖、评论、座谈、聚会等各种各样的活动,至今仍参与在许许多多的知青微信群中。就个人的印象来说,我对上海的知青团体比较欣赏,他们之中有识之士众多,我结交的两位名人叶辛、丁惠民都是上海知青。他们中许多人的视角、认知水平高出一筹,令人信服。我曾经参加过一次《知青.上海》杂志社的座谈会,其间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代表的发言就很吸引我。我也那么认为:我们知青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回忆、记录自已的经历,更应从历史文化的高度、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我们走的这一路,更不能聚在一起只是唱唱跳跳。这次读到这几本书,感到我们知青中有思想、有水平的智者还是有一些的,虽然“知青文化”的衰退已成不争的事实,许多知青网站停了、关了,杂志、报纸停了。客观上知青们均垂垂老矣,当年的两届生也已70岁,即便有身体健康者,各方面条件优越的,也多数被沉重的生活担子压住了,所以,衰退、衰落甚至衰败是客观的、难以避免的。但是,还是有那么一些坚韧不拔的老知青在深入思考、继续研究,知青,这个十分特殊的群体的过去、今朝和以后,这是令人欣慰的。 知青文化的大旗还能打多久?我以为,这要看京、沪等大城市的知青能人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