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衲 于 2023-2-28 10:15 编辑
山乡旧事 前言 上山下乡运动至今巳五十个年头,对于上世纪这场牵动千百万人的运动,人们的评论各异,因为各人的视角不同、经历不同,所見也难以“英雄所見略同”了,然而,被视作“史无前列”却是亊实,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因为是国家政策驱使,并不是个人选择,因此也谈不上“青春无悔”或“有悔”,至于“很有必要”、“大有作为”,这只是当时的宣传需要,在学校瘫痪、企业萎顿,把这一批所谓“知识青年”动員到农村去,是国家的权宜之计。因为有千万个家庭的诉求与文革后政府的反思,也就有了以后的知青返城潮。 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在苦难中长大,到农村后的艰辛也就坚持下来了,必竟在那片土地上的农民,世世代代就这样生存着,并且还在继续,我们不必自怨自艾。 今天,想写下一些自已在乡村时的一些生活经历,这只是生命中的一部份,是一段遥远的记忆。 登黄龙尖 在我支农的余姚二六市施岙,通向里山唐李张村落的大岭二侧,有二座高高的山峰,当地人分别称之谓“黄龙尖”和“青龙尖”,那黄龙尖要比青龙尖高峻得多。如今,从甬城乘车经慈城到余姚去,天气晴好,过二六市时,总会瞧見车窗右侧远处的一座山峰,云雾萦绕,这就是“黄龙尖”。 当年,我们一帮知青,开门就能瞧見那耸立在眼前的毛森森的山峰。能登上此峰,是我们这帮从未見过大山的城里小青年的心结。秋收前的一个短暂空闲,我们几个知青,在本村青年小友和阿二的引领下,向黄龙尖登攀。 黄龙尖面施岙一侧的斜坡很陡峭,除了上山砍柴的例外,很少有人会选择此面斜坡登山,我们选择黄龙尖的延伸坡攀登,没有山道,完全是依山势而上,有灌朩条和树枝就借力一下,爬爬滑滑,费了很大劲,终于登上山脊,山脊上有村民踏出的山道,在山脊上攀高,省力多了,有时陡峭,有时也平塌,但总体是向上,登了近二个小时,凭借年青气盛,互相鼓励,终于登上了主峰,远看尖尖的山峰,来到跟前,踩在脚下,并不見得狹窄,山岩裸露,一些矮壮的灌木在石缝间顽強生长,令人称奇。山峰的另一侧,山势稍平坦,林木茂密,与我们邻村的相岙村,就在这一侧山下。 回望施岙村,我们的知青房和附近的村舍,犹如侧放的火柴盒般大小,隐藏在山脚下、树丛间,不远处,座座山坡,形如乌龟、如田螺、如伏牛,千态百姿,散落在田野上,最往远处,看得到铁道线,如一道划出的直线,把淡黄的田野分为二侧,还隐隐瞧得見余姚江那边延绵起伏的四明山脉------ 早阳巳高,和风吹拂,我们个个虽然汗流脊背,但也神旷气爽,喜形于色,分别撩衣方便,痛快淋漓,给黄龙尖来个洗礼。我忽然明白,动物们涉足新的地域,会撒上一泡尿以宣示领地,原来我们人类亦有此情结。“嗬---嗬---嗬---”,我们的喊声此起彼伏,——黄龙尖,我们登上了!你就在我们脚下! 在我以后的岁月里,若旅游登山,不是凭车就是索道,记得去年结团登横溪松石岭,只到半道就放弃下山,要不是知青经历,一辈子恐怕不会有徒步登上山的记录! 当车窗外的黄龙尖在视线中划过,我在内心会说,那个山头我曾登临过,那片土地我曾生活过,那片白云曾载着我少年时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