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029|回复: 5

有梦想,就行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13 07: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嘉友(加友) 于 2022-10-13 07:35 编辑

【转帖】

据央视新闻、《钱江晚报》等媒体报道

  ●金华市中心医院的护士陈岚考上了浙江大学医学院护理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成为了自己儿子的“学妹”。2021年,儿子童者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茶学专业。

  ●52岁的鲁新林成为了武汉某高校的一名新生,引起轰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3 07: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两则让许多人感佩的新闻。

  网友们有羡慕的:有梦想,有行动,有勇气!

  有祝福的:矢志不渝,圆梦浙大,了不起的母子。

  有深受鼓励的: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给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样。

  ……

  其实,像陈岚、鲁新林这样的中年人读大学,近些年来并不是少数。比如2019年,52岁的杨小勇考上了贵州民族大学;2022年,重庆涪陵51岁的卢江容与女儿一起考上了研究生;厦门大学2022年硕博研究生新生中,70后有51人,4名60后……

  相较大多数人而言,他们的努力与成功更值得敬佩,因为需要付出的是比年轻学生更多的努力与汗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中年人的压力来自家庭、工作等多方面,能像学生时代那样心无旁骛学习的几乎不太可能。有很多网友就非常感慨:我有两个娃,一大一小,别说学习了,就连看书都没时间。

  在一片点赞声中,也有网友质疑:这么大年纪了,读几年书出来能发挥什么作用?纯粹是满足自己,还占了年轻人的位,“是在浪费教育资源”。

  面对指责,鲁新林坦然相对,他说自己按照政策,凭本事考上的,怎么能说是“浪费”呢?而且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也感染了身边的很多人。“我们国家倡导终生学习。有些人退休了爱好钓鱼、打麻将,我选择到大学上学,两者没啥区别,都是个人爱好。”

  其实,鲁新林并不是第一个面临这样诘问的人,在他之前的大龄大学生,很多都曾受到过这样的质疑。

  那么,对他们个人来说,付出这样的辛苦与努力,是否值得?对国家来说,是否真的是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3 07: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人愿意“自讨苦吃”。特别是,那些新闻人物中的大多数人本可舒适度日。比如陈岚已经是主任护师,算得上事业圆满;鲁新林可享受退休生活。在旁人看来,高考、考研、读博,对他们来说,完全是再吃一遍学习的苦。

  那是什么支撑他们如此努力?

  他们几乎每个人有一个年轻时便一直念念不忘的大学梦。就如陈岚所说,“高校成了我一直追逐的那道光,我非常憧憬大学生活”。

  哪怕是抛开梦想不谈,从学习本身来说,这些人到中年甚至老年的人的求知欲,才是最本真的学习态度,也是最本质的学习意义。他们探索的不仅是知识,还探索着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相较来说,有不少年轻人的学习,更为功利。学什么、怎么学的背后,往往会考虑未来的就业、前途等等外在的因素,而忽略了学习的真谛。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那些质疑的人有着过于功利的教育观。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近些年,教育理念上确实是有些这样的风气,一些人学习的初衷就是为了达成某种物化的目的,比如就业、升职、加薪等等。于是自然便会对纯粹的学习观,产生怀疑和抵触,总觉得“谁动了我的奶酪”。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正需要有更多的陈岚、鲁新林,来充实大学校园,让学习更纯粹些。人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更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放在了人类需求的最顶端,那些超龄大学生的行为,正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行动诠释。

  对于已经52岁的鲁新林来说,学习肯定不同于年轻学子们,但知识将发挥出本质的光芒。

  此外,工作了几十年的人们,在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上,肯定会比从没有走出过校门的学子们,更为深入和全面。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他们的学习经验,同样可以作为年轻同学们的参考,甚至带来适合一线工作的创新灵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3 07: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度功利化地看待教育,其实不仅存在于成人社会,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孩子也因此有了类似的想法和行动。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想过,或者感受到,在学习某项技能时,我们往往以考级来作为评判标准,特别是涉及艺术、体育项目时,考级几乎成了唯一目的。

  拿前几年十分火爆的钢琴考级热来说,钢琴等级简直成了评奖、评优、择校的“敲门砖”。于是一些家长们也不管孩子条件是否适合、是否喜欢,二话不说直接往家搬钢琴。

  不知道同学们被迫学琴的感受如何,但我们身边一定有人因为不是发自内心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学了很久的钢琴,最终却只会弹考级的曲子而已,因为根本不会有自我学习的动力。

  举个例子,许多同学爱唱歌,喜欢跟着当下流行的曲子哼哼,比如今年火爆校园的《孤勇者》,但是你们会一边唱歌一边在乎考了声乐几级吗?想来不会,大家更在乎的是,音乐能带来愉悦的感受。

  考级本身其实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当人们把它当成功利的事时,它便有了问题。

  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类似的事情一旦变多了,最终导致的便是教育的变味和偏差。

  很多同学喜欢看名人访谈节目或者名人自传,你会发现,他们往往会谈到自己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读大学时有多努力,会谈到那时的大学校园人人觉得学习时间不够用。

  因为那时的国家,急于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那时的大学生,渴求知识。但这些年,我们却会看到大学劝退学生的新闻,这些学生或因为打游戏旷课,或因为成绩不过关等等原因,导致没法读完大学。去年和今年,连续有上海交大、云南师范大学等劝退多名本科生、研究生的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可能将“考上大学”作为了人生目标,还可能受家长的影响,于是便有了“考上大学想怎么玩便怎么玩”的思想。

  如果我们看到大学教育的本质,看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我们就会觉得,真正珍惜学习机会的人,才是最应该享受高校教育资源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3 08: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现实的支持。

  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视角下,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系统正在发生着改变。

  2001年,当国家放宽高考“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便意味着我们国家的高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已经从最初的批量培养人才,开始进入按需培养个性化、差异化人才的阶段。20多年过去,不但本科生的招生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今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过60%,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也达到了14.4%。

  这是国家发展的必然。当初级教育普及,高校教育资源渐渐宽裕之后,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成为必然。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将9年义务教育延至12年。这就是全民教育底线的上移,越来越多超龄大学生也将会随之出现。

  以前,我们会感叹有些国家许多老年人读大学、读研究生,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而如今,这样的现象也开始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国家富强起来、生活富裕起来的标志之一。

  试想,当温饱还成问题,教育资源都紧缺时,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所以,毋庸置疑大龄大学生们,相反我们应该欢呼这样的现象,因为那意味着,人人接受高层次教育越来越成为可能。

      来源:钱江晚报时事开讲版   主持人:郭闻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11 收起 理由
紫皮甘蔗 + 10 赞一个!
大乌珠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3796

帖子

1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2636
发表于 2022-10-23 00: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肯定是为了提高,但是提高以后未必一定是将其转化为经济利益,也可以进行某些学科的深入研究,从而为社会提供精神层面的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