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043|回复: 0

姚东古韵—62十九都李家

[复制链接]

289

主题

121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07
发表于 2022-8-26 11: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8-26 12:00 编辑

    五马山北麓,姚江南岸,旧为慈溪县南乡的十九都(今属余姚市陆埠镇)。自从民国初年出了一个李思浩,十九都的名气更响亮了,还把“十九都李家”也一直叫到了今天。
    一直以为陆埠的十九都李家与河姆渡的高地李家一样,只是一个自然村,直到有一天袁明华先生陪着笔者踏上这块土地,才明白“十九都李家”并非自然村,是对这一带李氏的泛称。据光绪《慈谿县志》记载,十九都旧属石台乡太平里,时有五图三十个自然村,除一图的官路沿徐家和东江沿吕家外,其余四图如九四房、黄浦桥、俨七房、老八房、大门头等,均有李氏聚居。
    旧时的“都”、“图”,应该是行政区划“乡”、“里”的一种补充。元代时,“都”一度改为“社”,但很快又改回了“都”。笔者的家乡,就有“四乡八都”、“乱梦做了八都里”之类的说法,据了解,我国至今还有许多带有“社”或“都”的老地名,如陆埠的“十九都”,江山的“廿八都”,丽水的“十八都”,还有笔者家乡老人们嘴里的“老社”、“白龙社”等等。
李思浩的故居在大门头(现称仓前),距离袁明华老家东江沿村有十里路。袁明华说,他小时候李宅就改粮站了,高中毕业那年去仓前的同学家时进去过,印象最深的是铺满红石板的天井和一个十分精致的水塘。仓前的村名,大概是李思浩的故居改作粮站后叫出来的。
    到仓前已经是午后了。粮站的大门紧闭,袁明华打了很多电话,就是找不到保管大门钥匙的人。在围墙外转的时候,发现北围墙新开了一个门,原来,院内的北厢房新开了一家工厂。征得工人师傅的同意,我们由北厢房进入院子。
    李宅为民国初年李思浩所建。原先,门前宽敞的道地一直要到东边的河埠头。南围墙与古村仅一弄之隔,那边才是真正的古村,还有他出生时的老房子。西围墙外是稻田。北围墙外是小河,与东边的小河贯通。如今,南墙外的祖居已摇摇欲坠,大门头倒依旧挺拔。北墙外的小河已填塌改成了道路,大门口的道地上也造满了房子。
    根据幸存的后进痕迹和袁明华的介绍,李宅原本是一座坐西朝东的院子,有前后三进,南北都有厢房。三进正屋为硬山重檐、七间两弄,南北的厢房各有十多间。三进之间隔有天井,前后进之间有廊屋连接。如今,后进屋的前挂面拆了重檐,前两进屋拆掉重建,改建成南北朝向的两座粮仓。粮仓之南砌了围墙,使南厢房成了独立的民居。粮仓之北的北厢房成了当年粮站的办公室,现在也成了工厂。袁明华把我们带到北厢房的东侧,那个条石砌筑的水塘还在,埠头也依旧如故。袁明华说,这是生活、消防用水的水塘,原先是活水,与围墙外的小河贯通,很干净。小河填埋后,成了一池死水,到水塘边就觉得气味难闻。
    光绪七年的立夏,李思浩出生于大门头的书香人家,自幼从塾师习经史,天资聪颖,早年先后就读于储才学堂(今宁波中学)和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据民国《慈溪县新志稿》,李思浩光绪二十九年中举入仕,三十四年任度支部(财政部)主事。民国初年任北洋政府财政部厅长、次长兼盐务署署长、代理总长兼中国银行总裁。1924年任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1928年后隐居天津,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经委主任。北平沦陷后,避居上海、香港,出任香港赈济委员会委员。1941年香港沦陷被日寇拘禁,次年被押回上海,不得以出任四明银行董事长、新闻报董事长等伪职。抗战胜利后,先后供职于中国救济总会上海分会、中国佛教公会、世界红十字会上海分会,曾协助中共秘密组织将医药用品运往解放区。1949年前,他借故拒绝了汤恩伯诱其去台湾。1949年后任上海临时救济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市分会常务委员、上海佛教居士林名誉主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顾问等职。李思浩是近代经济学家,他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为历代政府所采纳。1968年春节的前两天,李思浩在上海寓所病逝,享年86岁。
    李思浩虽短时期被迫任过伪职,但没人当他是汉奸。这与他期间出任赵朴初主办的佛教保婴院董事长、曾保释营救爱国人士、做过许多抗日救国的好事有关。“九一八”事变后,当日寇把魔爪伸向华北时,李思浩将蒋介石派来的交通银行董事长钱新之引见给段祺瑞,说服老上司离开天津到上海定居,粉碎了日本人试图拉拢段祺瑞出来充当代理人的阴谋。人们还记得他在拒绝汉奸王揖唐想拉他下水时说过的一句话:“一顶汉奸帽子压在头上,总是不舒服的。”1949年5月25日下午,李思浩寓所发生一起重大的历史事件:他介绍中共接收代表李公然与国民政府上海市政府代市长赵祖康见面,在其寓所,双方就政权交接事宜达成共识。两天后,上海完整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李思浩在家乡的故事并不多。有一年笔者去姚江北岸的杨陈采访,当地杨棣臣老人告诉我:“曾祖父杨泰亨是同治四年的进士,两度出任湖南乡试副主考,晚年主持编修光绪《慈谿县志》。杨泰亨的侄女适陆埠李钟鼎,大名鼎鼎的李思浩就是李钟鼎的亲侄子。”还有一次,笔者去丈亭东岙,有人指着一座破败的老房子告诉我,这是李思浩的外婆家,李思浩幼时常来做客,从小知书达理,待人谦和。外婆去世时,已是高官的李思浩千里奔丧,到村口就步行进村,在外婆灵前长跪不起。
    饱含百年沧桑的仓前已经没有多少遗存了,也没有几个老人能讲述李思浩的故事。但是,姚江依旧滔滔,五马山上的落日还是一如往日将余辉洒在这片土地上。对于十九都李家,直到今天依然是贤达辈出。姚江流域注定是人文渊薮的地方。可以告慰李思浩先生的是,余姚名人馆里有他的生平介绍,家乡并没有忘记这位坎坷的老人。
           此文原作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叶龙虎  原载《宁波晚报》2011年7月12日A32版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20 收起 理由
桥工涛哥 + 10 生在乱世,有许多事情是由不得自己的......
大乌珠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