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610|回复: 2

姚东古韵—57最忆是丈亭

[复制链接]

289

主题

121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07
发表于 2022-8-21 12: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8-21 12:54 编辑

    滔滔的姚江,东到丈亭为两支是姚江(旧称溪江、前江、大江)继续奔向大海是慈江旧称后江、小江,发源于镇海境内的小桃花岭,与汶溪汇合后,经化子闸始称慈江,经溪古县(今慈城)流至丈亭汇入姚江。丈亭老街,就在两江交汇处的北岸。
    对于丈亭,志书有过记载,说是三叉江分流处有一个十七八丈方圆的石矶,上面筑了方丈室而得名。这个有着千年文化的石矶以及古亭,为了给航道让路,在上世纪的50年代末就被运管部门炸毁、清理了。从此,丈亭没了中有长亭号丈亭”这样的景象了。
    光绪《慈谿县志》说:“丈亭渡,县西南四十里,慈溪江分流处旧建丈亭于其上,宋绍兴中改为丈亭馆。一名镵头渡。”渡口的江面形状,确实像农民犁田的犁镵头。作为宁绍水陆通道上的重镇,丈亭渡曾经是百里姚江的中枢,前江经宁波入海,后江可逆水抵旧慈溪的县城,当然,旧慈溪的官船也必须经丈亭抵杭州。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泛舟经此,留下不少诗篇南山明,北山明,中有长亭号丈亭,沙边供送迎。东江青,西江青,海上潮来两岸平,行人分棹行”这是当年隐居大隐人称大隐先生的宋代词人杨适写的《长相思题丈亭馆》,描写的就是当年三叉江的风光。陆游的一首《发丈亭》,更是脍炙人口:姚江乘潮潮始生,长亭却乘落潮行。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字里行间,可以想象当年的三叉江的繁华。
    1970年12月的一天,我参加入伍体检,夜宿凤凰山下的余姚三中校舍。这里原来是始建于南宋年间的延庆寺,当时寺院的正殿和两侧厢房还在。那天晚上,我们在教室里打地铺,半夜里有医生进来抽血,说去检验血吸虫病。血抽好后却久久不能入睡,一种百感交集的味道,让身下的稻草窸窸窣窣响了一夜。这本该是我要读书的教室啊,我收到过这所学校的入学通知书,因为家里贫困没敢告诉父亲,继续在生产队参加劳动。现在要去当兵了,再也不能圆上学梦了。第二天一早,几个小伙伴,趁着乘火车还早,就沿着杂草丛生的古老的河堤去丈亭镇上。老街很狭窄,还没有二六市老街宽。我们在照相馆拍了一张合照,我又拍了一张一寸单人照,这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二次照相。记得八岁那年,父亲带着我与妹妹特地去慈城照过一次。
    二进丈亭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被借调到余丈公路指挥部的丈亭办公室工作。当时的区委设在丈亭富绅王养安的老宅,砖雕墙门、硬山重檐、穿斗式梁架,一个传统的四合院。正房是区委领导的办公室,两侧厢房则是公安、法庭、农办、工办等部门。晚上我住在西面的一间小屋里那时候没有电视,吃过晚饭,有事没事就往老街西头的我岳母的跑,老人当年80多岁了,每当我要告辞的时候,总是说“龙虎,我再讲一句”,这一句又很久有时候,我丈亭工作的战友,一起在铁路周围的田塍上散步,这位战友的大名叫钟志敖,汇头人,当时在丈亭的一家交电商店做营业员,算来已经30多年没见面了
    三进丈亭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了。1982年六七月间,我从余姚碳素厂调到丈亭螺钉厂。当时的丈亭商贸中心已经从江边老街拐弯向北、向东发展,向北延伸到了瓦窑路口,向东延伸到王养老宅屋后池边。新街只有半边,面东的有农业银行、新光商场、食品公司等;面南的是螺钉厂、电影院、区中心小学。周围大多还是稻田,但已经很热闹了。我报到,工厂还在搬迁中,机器、设备陆续从三七市老厂运来。职工大多是三七市人,都住进了簇新的工厂宿舍,个人一间。记得一天半夜,我突然肚子痛,是一位叫金明光的室友将我送到饭瓜岭墩的公社卫生院,输上液后,他不肯回去睡觉,硬是陪着我到天明,至今让我感动。这间,我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自行车,绍兴产的飞花牌,是工厂供销科通过关系组织来的。星期天一回到家,我至少要花半个小时来擦拭这辆宝贝自行车。
    前几天走进久违的丈亭,发现老街真的老了,寂寞地躺在冬日的阳光下,没有一丝生气。青砖黛瓦、空斗隔墙、木门槛、排门板和二楼屋檐下、窗沿上那些醒目的文革时期的标语,给人一种时光停滞的感觉。街上大多是老人,见我拍照,主动上前打招呼。然而,我的脑海中却浮现了当时的情景这里曾有过一家鞋匠店,店主阿大师傅曾经硬要送我一双他自制的棉鞋;这里是供销社的食堂,30年前与一位搞外调的同事路过丈亭,在这里吃过一顿饭;这几间是书店,是我在丈亭工作期间逗留时间最多的地方;这三间是饭店,同学陈建军曾经在此工作;这里是码头,曾经热闹过,东到宁波、西到余姚都在这里坐船。我住过的原来区委西边的那间小屋,如今开着一家理发店,店主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忽然,迎面走来一位面熟的老人,他叫出了我的名字。我突然想起,这是当时一家二轻企业的陈书记。老人72岁了,自从1983年底我调离丈亭,算来也有20多年未曾见面陈书记很客气,主动给我带路,临别时又再三挽留,想让我到他家吃了中饭再走!
    忽然,听见了欸乃摇橹声,声音带给我许多回忆,熟悉、亲切、遥远。原来到了郑家渡。今天的渡口虽无往昔的热闹,但候船的、洗菜的人还是很多。渡船刚刚要靠岸,岸上的人、船上的人有推摩托车、自行车的,也有背包的、挑担的,先下后上,秩序井然。有人告诉我,不远处的大桥马上就要通车了,这个用了千年的古渡,或许就要退出历史舞台。
            此文原作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叶龙虎  原载《宁波晚报》2009年12月7日A20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9

主题

121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07
 楼主| 发表于 2022-8-21 12: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8-21 12:57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大乌珠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3454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954
发表于 2022-8-28 00: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旧地重游,眼前景象与记忆中的旧貌交相叠影,对故人的追忆与重逢的旧友轮番映现,叙述平实而亲切,让读者有想去实地观光的兴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