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625|回复: 0

姚东古韵—33虎胛山下的无择浦

[复制链接]

289

主题

121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07
发表于 2022-7-26 07: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8-20 11:28 编辑

  在余姚市的地图上,三七市镇(旧属慈溪县)有一条叫“吴泽浦”的河流。据清光绪《慈谿县志》记载,“无择浦,县西二十五里。成化府志,以孝子张无择名。嘉靖府志,按雍正志有无择浦又有吴闸浦,县西南三十里,其实即无择浦也。今删吴闸浦。”显然,现在的地图标“吴泽浦”也属“声之讹也”。
  无择浦是三七市镇境内的主要河流。它汇北山张湖溪、独山溪诸水,弯弯曲曲,流程十余里,缓缓注入南边的慈江(旧称后江、小江),沿途有现在的三七市、幸福、胜利等行政村。旧时河上有很多石桥,大多是三孔石梁结构,两个条石叠砌的桥墩,呈长方形且前后剖水,桥两边坡面有长条石铺就的台阶,连接着两头的官路。桥面、桥栏、望柱做工精细,远远看去,雄伟壮观。据光绪志记载,浦上自北至南有无择桥、东庄桥(永泰桥)、上新桥、下新桥(永顺桥)等。其中对无择桥是这样描述的:“县西二十六里,无择浦直港东庄桥北。金川乡招义村唐孝子张无择庐父墓日建,后人因以名之。今呼为吴石桥,声之讹也。宝庆志、雍正志作吴闸桥。”张无择,唐永隆初(680年)由进士举明经,曾任饶州刺史。可见,无择桥的名字很可能自唐代就使用了,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光绪志说:“县西三十里虎胛山,袁州司马卒归葬此山,无择庐墓二十年以终,葬司马墓左,博士贺知章志于墓。”张无择为唐朝从三品官员,却以孝子被历代史志记载,正如志所述“官至刺史者自古何限,而称为孝子者一代能几人”。正因为其孝,后人才会将虎胛山下的河流称为无择浦、近山的石桥叫做无择桥。
  今天的三七市、独山、虎胛山一带,就是唐代的金川乡招义村。张无择的子孙们,至今还在这里生息;孝子太公的故事,流传甚广。可惜的是,在上世纪中叶那个众所周知的年代,村中的张孝子庙(张氏宗祠)先被改建成生产队仓库,后被彻底拆毁。村中老人指着现在成了农家草蓬地基的遗址说:“祠堂没了,祖祖辈辈的祭祀活动也没了,代代相传的‘孝子太公’,等我们这些人过世,恐怕也不会有人知道了。”看来,这个曾让子孙后代引以为荣、作为孝义典范的张无择名字,要与孝子庙、与虎胛山上的坟墓、与诗人贺知章写的墓志铭、与因为采石已经失去了“虎胛”形状的虎胛山一起湮没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了。
  说到无择浦、无择桥又称为吴闸浦、吴闸桥,由来已久。据笔者考证,应当始于南宋。宋宝庆志已有“吴闸桥”的记载。宋宝祐四年至开庆元年(1256-1259),有一个叫吴潜的官员,以观文殿大学士、光禄大夫身份任沿海制置大使判庆元军府(明州)兼管内劝农使。吴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由丈亭分流的慈江在他的努力下得以贯通,从而让“慈定鄞三邑皆蒙利焉”。当时整个庆元府境内,河流得以疏通,大量的塘、闸、碶、坝、堰得以兴建,无择浦也不例外。明人冯瑛在万历甲辰年(1604)讴思庙作祠记,说宋丞相吴公“堰双河、浦吴闸、坝小新,种种不可枚举,公尝有诗云:‘数茎半黑半白发,一片忧晴忧雨心。’仅慈溪一邑可见。”冯瑛所列举的双河堰、吴闸浦、小新坝至今尚在。金碑银碑,不如百姓口碑,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为了祭祀吴公,他身后庙宇遍地,仅无择浦两岸和三七市集市附近就有上湖头庙、下湖头庙、吴侍郎庙、吴公庙、吴大郎庙。当地百姓将无择浦与无择桥呼作吴闸浦、吴闸桥,原因于此。
  因此,南宋之前称“无择浦”,南宋之后“无择浦”与“吴闸浦”两种称呼并存,却从未称过“吴泽浦”。地方无关大小,每一个地名都有出处,深究起来,背后是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按照历史延续、习惯命名,既尊重了历史,也保留了历史。
此文原作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叶龙虎原载《宁波晚报》2009年11月9日A24版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20 收起 理由
桥工涛哥 + 10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大乌珠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