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1-5-5 15:46 编辑
1959年到1961年间,由于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粮食短缺和饥荒,官方在1980年代以前称为三年自然灾害,后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海外则称之为三年大饥荒或大跃进饥荒。期间,我正在小学读书。 半个烤番薯 四年级的L老师写完板书转过身来,一眼瞅见有个同学鼓着嘴巴在蠕动。见到老师转身,他双手立即藏进课桌底下。L老师马上意识到这个同学在吃什么东西,便厉声问道:“你在做什么?”那个同学口里含着东西无法回答,只好涨红着脸,使劲将食物往喉咙里吞。L老师喝道:“把东西拿出来!”估计人没吃过早饭,犹豫着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L老师气呼呼地大步走到课桌边去搜,那同学没了办法,只得极不情愿地从桌子底下捧出一团东西来。大家眼睛一亮,立时咽着口水,哇,烤番薯!这可是难得的好东西啊! 在那个食物极其匮乏的年代里,见到的尽是些干僵的蚕豆、喂牲口的精饲料、用很少面粉拌和成的草籽饼。用番薯当早餐,真令人羡慕哪!难怪大家的眼睛会射出光来。番薯很小,只有我们小学生的拳头大小,咬过一口之后,斑驳的外皮上留下半圈明显的牙齿痕。L老师将番薯没收了,放在讲坛的角上。那个同学很伤心,眼睛红红的,没了听课的兴趣,伏在桌上呜呜地啜泣。 估计快下课了,可下课铃还没响。L老师说:“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说完将教课书和备课本叠在一起,放上粉笔盒,再把那团带齿痕的番薯放在旁边,匆匆离开教室。 教室里,好几个同学涌到那个同学身边,有夸他家“油佬”(富裕的意思)的,也有劝慰他下次一定要小心的。或许我自己心里也正惦记着这团番薯,忽然想到一个被大家忽略的问题:L老师怎么处置这大半个番薯?于是立即拉上一位同学,飞快地朝办公室跑去。 眼看着L老师进了办公室,“嘭”的一声关上了门。我们跑到门口,赶紧找到条门缝,眼睛贴着门缝朝里看。只见L老师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朝空着的老师座椅扫了一眼,随即一手抓住那带齿痕的大半团番薯,张开大嘴塞了进去,只两口,那团可怜的番薯就没了影子。大该吞得太快被噎住了,脸上露出不适的样子,他端起桌上的搪瓷口杯“咕噜”一声喝了口水,又用手在胸口上下抚摸起来…… 这时,下课铃响了。 晒鱼鲞 1962年我上小学五年级,同桌的A同学长得精瘦精瘦,活象个动物园里的猴子。原因是家里子女多,吃不饱饭,经常空着肚子来上学。上不了二节课,就拼命将皮带往里扣,哪里还有心思听老师讲课? 一天,他告诉我,说他终于找到了解决饿肚皮的好办法。问他什么好法子,他神秘兮兮地叫我等着看。 上午二节课后是全校课间操,那时候小学校还没有广播设备,由一个老师站在石阶上吹哨子,我注意到我的同桌没来做操,一下课,在门后抓起个象是网兜的东西,一晃就不见了。 第三节上课后过了会儿,他趁老师转身写字的时候,从教室的后门偷偷地溜了进来。坐定后,他很神气地从口袋里掏出四五条小鱼给我看,显然,这是他从学校旁边的小河里捕来的,这种鱼宁波人叫“差排鱼”,肉薄骨头多,比手指头长不了多少,其中两条鱼嘴还在一鼓一鼓地蠕动。他用铅笔刀刮去了鱼鳞,挖去内脏,又从书包里摸出早准备好的一小包盐粒涂抹在小鱼内外,然后郑重其事地将鱼儿放在窗台上朝太阳晒着。 阳光很好,就象他当时得意的心情。他告诉我:鱼蘸上盐腌一下,晒干了就是鱼鲞,大人们就是这么弄的,嗨,味道可好啦!我提醒他,鱼鲞得煮熟了才能吃,不然是生的。他愣了一下,不屑地说:“没事,生的也能吃,我吃过的。” 接下来,他一会儿到窗台边去翻一下小鱼,看看是不是两面都晒到了太阳;一会儿又拿来闻闻,看小鱼是不是已经变成了鱼鲞的气味。大概实在饿坏了,还没到放学,他已经急不可耐地将这几条小鱼统统吞进肚子里去了。我问他味道如何。他说吃得太快,没尝出什么滋味来,就是觉得腥味太重,跟从前吃过的鱼鲞不一样。他说话的时候,嘴里呼出一股难闻的鱼腥味。 他天天如此这般地捉鱼、剖鱼、晒鱼、吃鱼,终于有一次因为难以下咽而呕吐起来。他伏在课桌上,难受得眼泪都流了出来,表情十分痛苦。我劝他放学后去捕鱼,回家煮熟了吃才好。 他想想觉得也应该这样,放学后,他叫上弟弟跟他一起去捕鱼,他母亲将捉上来的鱼放在镬子里用文火烧干了撒上点盐,晚上全家一起吃,第二天早上他用玻璃瓶子装了几条带到学校来充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