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查看: 6367|回复: 0

《晚钟悠悠》连载--兴教寺感怀

[复制链接]

289

主题

121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07
发表于 2021-3-11 09: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1-3-11 09:16 编辑

  车出西安东南四十里,放眼远望,终南山雄踞南面,峰岭连绵;关中平原沃野沟渠纵横,一派田园风光。纵横交错的是浑厚质朴的“塬”,这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特殊地貌四周陡峭而顶部平坦,远看似山,走上后才发现,原来是一大片泛着金黄的的麦田。我们行驶的道路其实是塬下经过千万年冲刷形成的沟壑。
  下午时分,我们的车沿水泥路面拐入上坡的路,停在少陵塬旁黄土坡的一侧,周边植被茂盛,环境幽空,景色秀丽,兴教寺静静地坐落在村子背靠的半坡上。寺的山门用清砖砌成,“护国兴教寺”五个砖雕金字熠熠生辉,两旁“法相”“庄严”四个大字映衬着朱红大门,格外庄严肃穆。拐过山门,进寺院,一般寺庙不同,一座大雄宝殿独立一侧。寺内非常清静,没有人声喧哗,也没有盈盈香火,雅静古朴,更有种庭院深深的安祥感。 
  一位僧人领我们从正门以东的铁门入院,西拐经大雄宝殿迎面的偏门,在竹林掩、花木扶疏下,现出二轮月亮门,门顶水磨砖镌刻“安稳”“塔院”字样。进了月亮门,满眼是月季花,幽香沁人。眼前是一块石板铺成的平地,三座砖塔呈品字型傲然耸立在古柏竹林之间。中间塔最高,五级二十几米,另两塔三级十许米。僧人到此双手合掌,道声阿弥陀佛就转身走了。
  我见过许多寺庙里的砖塔,式样不同、大小不等。中间这座砖塔为楼阁方形,静穆古拙得犹如入定的老僧,猜想该是为寺内某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圆寂所建的灵塔吧!
  我很随意抬头望了一眼,瞬间,就被塔上镌刻的大字所震住了!再定睛细,不错!砖塔上清清楚楚地刻着个大字——“唐三藏塔”。我一声惊,随行的伙伴们马上围拢过来,大家都激动不已,这是千百年来传颂至今的唐僧灵塔吗?玄奘大师的灵塔原来在这里!除了领队杨先生外,这是大家事先完全没有想到的他是想让我们来个大惊喜吧!
  玄奘大师之盛名,一千三百多年来天下无人不知,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能留下浓重一笔的人物中绝对不能少了玄奘,他的影响早已远远超出宗教,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是座空前绝后、难以逾越的丰碑。
  世人都熟知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他九死一生,风暴、沙漠、雪山、骄阳迭起袭身。西行路上常不得饮食,迷失方向。经历谋害抢劫强留等各种危难。然而,玄奘大师发誓宁可死,不能屈,坚持走到了天竺。数渡恒河,遍巡圣迹,在烂陀寺学习五年,为众僧设坛授业,释义排难,名声鹊起。在曲女城法会连续十八天宣扬大乘之旨,千目仰视,万耳倾听,竟无一声诘责反驳,从而威望隆盛。
  一个彻底追求真理的人同时也能抗拒富贵和权力。西域路上高昌王敬玄奘大师,奉为国师供养一生,遭玄奘大师坚拒,他的目标并不在地位与生活的优越。回国后,唐太宗请求他辅政治国,也被他婉拒了,因为他所追求的不是世俗的显赫。
  站在大师的灵塔前,我低头冥思: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究竟什么才是玄奘大师的真精神、真品格,令我们为之感怀至今呢?
人们赞颂大师为追求理想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动他摆脱世俗纷扰一心向佛的志向。依我来看,玄奘大师西天取经的经历固然令人感动,但更伟大的是大师对佛教普度众生思想的实践。他千辛万苦到西方取经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他想帮助世俗的人们觉悟,让处于残酷现实之中的人们从痛苦中得以解脱。以舍身救赎世上芸芸众生作为他一个僧人的责任,这种思想已经远超出通常意义上的大爱概念留给世人的不是财力、权力或舍利子而是“困知勉行、普度众生的价值与精神”体现了一个完整人格风范。如果说玄奘大师前一半旅程所完成的是自利度己的小乘道果,那么后一半旅程所完成的则是利他度人的大乘行愿。大乘与小乘真正的分野在于所行所做,而非仅仅是所学所思。
  现代人需要佛教,是因为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加剧,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竞争与公平的关系明显失衡。佛教文化可以为人类矫正这种文明失衡提供助力,
  “一悟成真称大雄,万德庄严为宝殿”。开悟的人是极少的,大雄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透过舍利塔,我仿佛看见了当年拥有万般雍容气度玄奘大师,看到了一个让女儿国心动的真正的男子汉。当年只身赴险的和尚,如今寂然地长眠在长安城外的清古寺。
  塔旁植着苍翠的树,绿影逶迤,光斑驳地映在塔砖上。一对夫妻领着个小男孩走进塔院,小男孩独自跑到塔前抬头观望,殷殷然的一脸稚气。夫妻手教孩子双手合十跪拜大师,孩子很听话,庄重的样子令人莞。修行之人原本皆有大情,无情之人又焉得亲近佛法呢?我想玄奘大师一定也看见这可爱的孩子了,他会微笑着,像面对着西行路上一株天真开放着的白玉兰。
  我素来喜爱寺院里的烟火真香,青气缭绕在殿堂和庭院,它滤去了游人些许轻浮和烦躁。更有钟楼上的铜钟,敲击出慑人心魄的幽远清音。僧人们穿着黄色的袈衣目不旁视地走过,平缓悲凉的乐声接纳了我所有的心思。我不通佛法,却分明感到这里一花一叶,一砖一阶,皆染着僧人的壮怀。想必玄奘大师如水般悲悯的眼里,正无奈地看着俗世间的人们一代又一代徒劳挣扎。
  走出这座红墙青瓦的幽静之地,环顾四周塬下,落日深沉,红尘远隔。我喜欢这座古刹,是因为大师在这里,也是我心目中名副其实的佛家胜地。曾经去过许多的寺庙古刹,痛惜那里已经不是远离世俗的清静之处,人们对于利益的关心,侵扰着寺院这片净土中的灵魂。
  唉,我徒有无奈而已。2008)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大乌珠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