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月雅湖

《知青问题研究》200篇文章连载

  [复制链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楼主| 发表于 2021-9-5 09: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月雅湖 于 2021-9-5 09:41 编辑


       《知青问题研究》编者按:2017年7月,孙成民著《四川知青史》(三卷本)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这是全国第一部以省域为研究范围全面、客观地展现知青上山下乡全过程的知青史专著,系国内省域知青史研究的一大标志性成果,在中国省域知青史学研究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34-.png

四川知青史专题一:
《四川知青史》出版暨学术座谈会综述
       由四川省社科院、四川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四川知青史》 出版暨学术座谈会”于2015年7月20日在成都举行。来自四川当代史编委会、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档案局、四川省志编委会、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委党校、四川省社科院、四川人民出版社等多家单位7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四川省知青办公室原工作人员、四川省著名知青代表也出席了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四川知青史》(三卷本)的出版意义与学术价值、研究视角与撰写思路、知青历史的回顾与反思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关于出版意义
有专家认为,《四川知青史》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史料性、可读性,是让读者喜欢读、多次读、常想读的书,读后很有收获和感悟的书。这部书记录的是四川,透射的是中国;讲述的是知青,告诫的是哲理;挖掘的是时段,剖析的是全局。书中有情、有义、有画、有物,从中可以读出勇气、豪气、大气、地气,读出启示、警示、经验、教训,读出血性、人性、诗性。这是一部敢于担当、凸显良知的书,是一部跳出情感、冷静分析的书,是一部还原历史、总结经验的书。
       有专家说,这部133万字的史著呈现了四川知青上山下乡的全过程,打破了目前尚无知青全史的状况,填补了学术空白。该著作具有“全程全面”“实事实录”“理正情真”的3个突出特点,是第一部厚重朴实、难能可贵的知青全史。也有学者用4个字概括了该书的特点,即:“宽”——全景式研究、“实”——资料翔实、“重”——历史厚重感、“特”——思路独特。
       有专家指出,四川人民出版社先后派出10余人其中有6位是经验丰富的编审,参与了该书稿的编辑工作,并从编辑、印发各个环节精心安排、严格把关,确保以最高质量和水平出版此书,反映了出版人对该书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的高度敏锐感和责任担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楼主| 发表于 2021-9-5 09: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月雅湖 于 2021-9-5 09:45 编辑

34-2.png
二、关于研究价值
      1.学术价值
       有专家认为,该著作有三大学术意义:第一,是知青上山下乡研究题材的一个代表作,拓宽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的研究;第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努力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思想性和探索性的融合,总结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宝贵经验和历史教训;第三,弥补了以往地域知青研究的历史局限,是一个具有全面性、正面性和正能量的标志性成果。
       有专家说,对中国知青历史进行研究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以往的研究往往情绪化倾向较多,而该著作以理性客观的求实精神来研究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段治国理政的路径和经验,这将起到引导、示范相关研究的作用。有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的问世,将丰富中国知青史的研究史实,拓展四川当代史的研究领域,弥补国内省域知青史研究的缺陷与空白,在中国省域知青史学研究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有专家指出,与目前全国以知青上山下乡为题材的众多文学作品、口述回忆等不同,该著作以新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当代四川的实践活动为基点,以党和国家对知青问题的基本结论、基本文献,以及四川党政的知青历史文献和决策部署为线索,客观展现四川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全貌和发展轨迹,其研究视角是值得肯定的。可以说,这是一部奠基之作,也是一个传世之作。

2.史料价值
       有专家说,该著作以文献资料和历史真实为依据,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四川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历程和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中引用了大量知青工作的文件、讲话、社论、报道、简报、统计,以及专著、回忆录、大事记等,仅在全书1700多页中注明引文出处的就达3000多条。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专家说,仅从该书大量运用档案资料来看,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可信的。从事地方党史研究工作的专家说,该著作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了四川这一特定历史,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曾从事过知青工作的老专家说,书中引用的一些史料反映了自己当时所处地方的知青工作实情,这样丰富的史料和翔实的注释,读来令人信服。
       有专家说,在运用大量史实再现历史的过程中,该著作除了专列“导言”“结束语”外,还在各卷末尾作出“小结”,并以“附录”方式列出若干综合性数据等,使该书的厚重感和史料价值得到增强。

3.时代价值
       有专家认为,该著作对于知青一代的总体肯定,对于知青精神的赞扬、继承,是理正情真,有别于某些偏颇、过激、片面的看法,是能够站得住脚的。有专家指出,今天仍然需要“忠诚、担当、奉献、吃苦”的知青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今天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些学者从知青精神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角度来思考。他们认为,现在党和国家各条战线上有过知青经历的领导干部的执政风格大都体现了知青精神。这一代人身上所体现的基层情节、百姓情怀、关心农村的忧国忧民意识,这与当时的知青生活有着较为深厚的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楼主| 发表于 2021-9-5 09: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27-.jpg
三、关于研究思路
       有专家说,该书是一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研究、论述长达27年“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一起演进”的四川乃至全国知青史的巨著。作者抓住知青上山下乡与四川乃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一同演进这个主线,抓住党政及其工作部门决策及其实施这个基本线索和史料,以文献为主,按照“正史”的写法,构建起该著作三卷本的结构体系,其思路清晰、视野开阔、领域宽厚。
       有专家认为,作者将长达27年的知青历史的研究,与党和国家在这期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联系起来,而不是单纯地联系“文革”10年的背景,这就把“知青史”的研究与党史、国史、地方史的研究联系起来,用全方位、全程式的场景来描写和展现这个问题,其立意深远、定位准确。
       有专家还说,该著作用史实说话,如实记述历史,在宏观上不溢美,在微观上不掩丑,并从历史到现实、纵向到横向进行全方位、多层面地阐述,全面真实地勾勒出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全貌,这在同类研究成果中属于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的研究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楼主| 发表于 2021-9-5 09: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25.jpg
四、关于结构体系
       有专家认为,该著作对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划分为“文革”前、中、后“三个阶段”,主要依托了这几个阶段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这些不同阶段的知青上山下乡共同构成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全过程,同时这些不同阶段的知青上山下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样的谋篇布局与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是相吻合的。
       有专家说,该著作以新颖的研究框架勾勒出了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来龙去脉。从书中可以看出,这段历史进程并不是径情直遂,而是相当曲折、复杂的。从该书按不同的阶段来划分的三卷,以及各卷里按时间顺序,并以形势变化与不同的工作重点相结合来划分的章节,就不难看出其间洪流滚滚、潮起潮落以及暗流涌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发展轨迹,也不难看出其间从上到下各级各部门为解决好知青问题而付出的极大努力,以及各项知青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调整、完善的演进过程。
       有专家指出,以四川党政及其工作部门决策乃至实施为基本线索,构建该著作的庞大体系,并在对历史资料的撷取、梳理中体现出高超的辨析能力,在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论证中体现出严谨的学术风格和知性的表达方式,使人感到视角高远、脉络清晰、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还有专家说,该书的设计理念,包括封面封底的色彩、主题内容的提炼,以及草帽、书包、水壶等细节的点缀,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使该书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得到了较为完美的展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楼主| 发表于 2021-9-5 09: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150.jpg
    五、关于理性思考
       对知青上山下乡的动因问题,有专家认为,知青上山下乡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国家在特殊历史时期为解决城镇就业、培养接班人、加快建设新农村等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有学者指出,从战略的角度来审视,知青上山下乡从一开始就渗入到了全国就业安置、融入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纳入到了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中。
       有专家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角度反思该问题。有的认为,党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仍然要思考解决治国理政不能回避的城市青年就业、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培养等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三大问题,这不仅是昨天的问题,而且今天仍然要面对,明天依然会遇到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要辩证地看待这段历史,既要看到不足之处,更要认识其积极的一面。知青上山下乡这件大事,不是暗淡的历史而是多彩的历史,不是苦咸的历史而是回味的历史,不是血泪的历史而是探索的历史,不是个体的历史而是国家的历史。其失误在于,统筹力度不够,后续举措较少,局部地域失控,政策支撑乏力等。
       有专家还从干部培养的角度来反思该问题。他们认为,在新形势下,如何把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的培养理念融入到基层、民众、田野中去,探索一种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措施,这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有专家对劳动就业安置、培养接班人、建设新农村的途径、方式、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辨析。还有专家提出引用当时报刊、简报资料时,对其中个别提法的真实、可靠性应注意鉴别和作出独立判断,避免出错。
       此外,一些专家对该书作者、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孙成民10余年来孜孜不倦地追求,潜心钻研,不懈努力,终于完成这部填补重要空白的鸿篇巨著,给予了赞赏,认为非常难得、功德无量。一些专家还对作者曾有9年插队落户的知青经历,曾兼任县、地、省知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省知青办公室副主任的工作经历,以及后来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奠定的理论功底等,给予了评价,认为这是其宏观把握发展历程、客观记述历史真实、全面再现本来面貌的重要基础与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楼主| 发表于 2021-9-5 09: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网、四川报道网,摘载于2015年第5期《毛泽东思想研究》,来自《孙成民新浪博客》。)

34-3.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楼主| 发表于 2021-9-9 09: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月雅湖 于 2021-9-9 09:17 编辑

       《四川党史》编者按:《四川知青史》是四川省社科院的重大科研项目,2015年7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以新中国建立以后前30多年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为背景,以当代四川的实践活动为基点,以党和国家对知青问题的基本结论、基本文献为线索,用大量的史实史料,系统展现了四川知青上山下乡起始、发展、结束的全过程。该书作者孙成民,系四川省社科院原党委副书记、研究员,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他曾在四川农村插队落户9年,又曾担任县委、地委知青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及四川省委知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省知青办副主任等职。对四川知青上山下乡这一特定时期的重大事件,他曾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现在又坚持数年、专注研究,成为其宏观把握发展历程、客观记述历史真实、全面再现本来面貌的重要基础与条件。
       本文选自作者孙成民在《四川知青史》出版暨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供当代四川历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

一、关于总体思路问题
      本书在“导言”中对此有明确的阐述,这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依据,以新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当代四川的实践活动为基点,以党和国家对知青问题的基本结论、基本文献,以及四川党政的知青历史文献为线索,客观展现四川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全貌和发展轨迹,系统梳理四川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历程及其演变过程。既能有效存史,也能有助资政,还能有益育人,立足四川,缩影全国,借鉴历史,昭示未来,这就是作者研究与撰写的总体思路。
在研究中,作者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坚持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和线索的原则;二是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将事件置于特定历史范围之内进行考察;三是坚持忠于历史、客观记述、用事实说话的原则。
       坚持这几条原则,核心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从历史实际出发,客观运用史料,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知青上山下乡的信史,为今后深入研究中国知青问题及四川当代史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史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楼主| 发表于 2021-9-9 09: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关于研究视角问题
       从宏观视角方面看,知青上山下乡的发展历程,尽管只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前30多年历史阶段的一个重要分支,但由于其持续时间之长、社会影响之大、复杂问题之多,已远超过同时期其他许多分支和事件。因此,将这一段历史史实放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中去考察,置于新中国建立以后前30多年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去研究,这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使然。
       这里,有一个最核心的基本事实,就是: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程中开展的,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透过大量的史料发掘及历史真实的展现,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就是:中国知青上山下乡,“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研究与撰写《四川知青史》始终把握的宏观视角。
       从基本视角方面看,四川知青上山下乡,离不开全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大背景、大环境,也离不开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独特背景。历史上的四川辖当今四川省与重庆市所辖全部人口和范围,可以说,四川知青上山下乡是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一个典型缩影。反映和展示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特殊时期和环境中产生、发展和结束的四川知青上山下乡,本身就有较大的难度,且有较大的挑战性。因此,本研究项目紧紧地以四川党政不同时期的上山下乡历史文献和知青工作决策为线索,以四川知青工作机构不同时期的主要工作为脉络,来全面地系统地展现这一段具有复杂背景及不同环境的知青上山下乡。
       既然是以省的知青工作机构的主要工作为脉络,本课题涉及到的研究内容、范围、对象等绝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因此,作者注意将四川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研究。从研究内涵来讲,既包括上山下乡知青的动员、安置、教育、管理、保护等各个方面,还包括这些方面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调整、完善等各个环节;从研究对象来讲,既包括上山下乡知青这一主体,还包括与这一主体直接关联的他们的家庭、学校及社会;从决策实施来讲,既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及其工作部门,还包括城乡基层组织特别是农村社队组织等。以四川党政及知青工作机构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和主要工作为脉络和线索,来研究与撰写《四川知青史》,是作者始终把握的基本视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楼主| 发表于 2021-9-9 09: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关于谋篇布局问题
       时间跨度较长、历史背景复杂、涉及人数众多、社会影响面宽,以及知青上山下乡的起伏发展、矛盾复杂、工作棘手等问题,特别是离去并不久远的知青上山下乡,不仅是国家的历史记忆,而对每一个曾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知青来讲,更是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因此,在研究与撰写进程中,既要有历史感,从宏观的视角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有责任感,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具体谋划。
       本项成果对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是划分为三个阶段的,即“文革”前、“文革”中和“文革”后,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主要是依托了这几个阶段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与中共党史、国史的相关划分是基本吻合的。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谋篇布局,本书在第一卷的“封底附言”中已作明确表述,这就是:“文革”前、中、后三个阶段的知青上山下乡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们共同构成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全过程。这些不同阶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它们之间又不是没有区别甚至是重大区别的。看不到这些阶段的密切联系,或者看不到这些阶段的重大区别,都不可能正确地审视、客观地研究知青上山下乡的全部历史。
       因此,《四川知青史》分立三卷,并将四川党政及其工作机构在不同时期的知青上山下乡的动员、安置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知青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发展,重要会议、重大决策的出台与实施,重大事件、突出问题的显现与解决等,一一分门别类地展现在全书共37章、118节的133万字叙述及200余张图片之中。这样的谋篇布局,既不游离主线又体现各自特点,既有骨架支撑又有实例衬托,以再现不同时期知青上山下乡的本来面貌。
       为使全书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本书在各卷末尾提纲挈领地作出“本卷小结”,并以“附录”方式列出若干综合性数据等,使本书的厚重感和史料价值得到增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楼主| 发表于 2021-9-9 09: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月雅湖 于 2021-9-9 09:21 编辑

四、关于研究方法问题
       在运用史料和研究撰写的方法上,主要采用文献法,辅之访谈法、个案法的方法。本书采取以编年体为主的形式的同时,又结合“纪事本末”的体裁形式,对一些重要事件和问题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记述。
       如,知青的动员、安置、教育、管理、保护等,是贯穿上山下乡进程中始终的基本内容,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特点与情况,因此在三卷本中每一卷都有这方面的章节加以专门叙述。而有所不同的是,后一阶段基本上是前一阶段这项工作的延续与发展,并显示出新阶段的不同背景与特点,其层次感应是较为明显的。
       又如,知青上山下乡所牵涉到的各层级各领域的工作,既包括工作现状、进展成效,还包括突出问题、解决措施等。书中不仅反映出各级各部门对这项工作付出的极大努力及其取得的成效,而且展现这项工作在历史大背景和各地小环境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其中特别是各阶段都不可回避的诸如知青生活困难、住房条件较差、女知青受迫害等问题,以及不断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措施和工作力度等。不虚美,不掩过,用事实说话,如实记述,这是本书始终把握的思想方法。
       再如,对贯穿上山下乡全过程的一些重要问题,为保持记述的完整性,本书在一些章节又以事件为主线集中专题材料进行撰写。如第三卷中的“知青婚姻问题的显现及困扰”“广泛开展知青慰问活动”“知青工作机构发展演变历程”“带队干部的制度与作用”等章节,以尽可能地集中展现这些问题发展演变的渐进性和完整性。
       还如,对四川支滇知青情况的记述中,除在第二卷的“组织知青赴云南支边”外,还在第三卷专章记述“解决赴云南支边知青的问题”。由于是写“四川知青史”,本书不能过多地记述这一时段在云南发生的支边知青的若干重要事件,而本书则把重点放在叙述四川如何关注云南知青事件、如何率先提出解决回川方案,以及协调解决支滇知青返城的问题等。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四川知青史》应回答的基本问题。这方面的记述,恰好是众多记述云南知青问题的书籍及史料中所没有的内容,也从另一侧面突显这些史料的珍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