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查看: 241520|回复: 719

《知青问题研究》200篇文章连载

  [复制链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10
发表于 2021-2-22 17: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这一论述,对于正确把握和认识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本质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10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17: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是党史、国史这一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知青上山下乡本质特征所依托的最重要的历史背景。

我们知道,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结束于80年代初年,大致经历了前后27年时间,是在共和国的特殊时期和环境中产生、发展和结束的。这一历史进程清楚地表明: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程中开展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的政府组织行动。它是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几乎贯穿于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无论是从发动和组织的基本动因,还是从经济和社会的客观现实,都离不开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都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都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我们研究和评价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最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基本依托。

对新中国建立以后前30多年的历史,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作出过评价:“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来说,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

这一历史时期,正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也正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辉煌成就和经历曲折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幸福而不懈奋斗,是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诚然,党和国家在这一历史时期走过曲折的道路,但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动摇和改变,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主流和本质,也没有动摇和改变。

毫不讳言,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来就存在着不少问题而且有些还十分突出,但是这些都不是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在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进程中,党所领导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与农民大众结合”的本质特征,其核心内容就是广大知青怀着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直接参加改天换地、建设新农村的实践,经受了锻炼,发挥了作用,并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道路中作出了无私奉献。就是在“文革”期间,尽管知青上山下乡一度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也出现了更多一些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都仍然不会改变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关于“知识青年与工农民众相结合”思想的基本内涵,也不会超越中国共产党延绵不断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内容。当然,也不会动摇和改变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流。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是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是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同样会证明,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与党和国家在这一历史时期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主流和本质,是联系在一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10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17: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是伴随着共和国的历史发展而逐步演绎过来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认清主流发展趋向,则是正确认识和评价知青上山下乡最基本的思想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认识事物要有客观性和全面性,要分清什么是本质、什么是现象,还要区分什么是主流现象、什么是支流现象。对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这一特殊历史现象进行研究,唯有站在国家全局的角度去观察认识问题,并将其放在中国这一阶段的特殊历史发展背景中去考察,方可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较为清楚地看到其本质,进而获得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本认识和历史借鉴。

在当今中国,对知青上山下乡的认识和评价有不同的见解、各异的观点,本属正常现象而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有的人在知青上山下乡的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的问题上,却认识模糊,见解极端,出现了一些不可理喻的问题。

有的把在少数知青身上发生的个别现象,当作是知青队伍中的普遍问题,或者有的把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认为是下乡知青的独有现象。如知青到农村后,有的地方出现了少数知青因吃不饱而“偷鸡摸狗”的现象,就认为知青大多就是这种“顺手牵羊”的人;有的地方少数知青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而出现东游西逛的现象,就认为知青大多“不爱劳动”“不误正业”;有的地方少数知青出现了打架斗殴、致伤致残的情况,有的人就认为他们“爱搞武斗”“惹事生非”等。这些看法,实质上是把“个别当一般”,或者把“一般当个别”,没有看到下乡知青中的绝大多数是听党号召、积极劳动、尊规守矩的这一主流现象。

有的把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部分知青生活不能自给、住房条件较差等问题,当作知青上山下乡的“主流”问题,并与知青上山下乡的本质联系起来。不可否认,这类现象在不少知青亲历中确实有较多的反映。但是,如果将其置于当时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中去考察,置于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中去分析,就不会认为这只是知青中才有的现象;如果将其置于当地许多干部和社员群众对知青的尽力帮助和关照中去认识,置于当时从上到下都在致力知青实际困难的统筹解决中去把握,就不会认为这是上山下乡中的主导现象。况且,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重的,不仅与当地生产条件、收入水平相联,而且与知青劳动时间、身体状况有关,也与领导重视程度、政策执行等有一定联系。它是由诸多客观的和主观的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知青工作上存在的问题,但并不表现为知青上山下乡的本质内涵,也并不表现为知青上山下乡的发展趋向,当然它也不可能成为知青上山下乡的主流和本质的方面。

有的认为知青上山下乡是“甩包袱”,造成诸多“不满意”。在这些人眼里,知青到农村只是“分粮”“花钱”的,“干不了什么事”,而没有看到绝大多数知青是任劳任怨劳动、勤勤恳恳做事的。他们中的许多人把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大搞科学试验,为当地粮食增产作出了贡献;他们战天斗地,积极参加农田基本建设,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付出了辛勤劳动;他们办起耕读夜校、建起文娱队伍、开起合作医疗、安起喇叭宣传,使广袤的贫瘠山乡传来了读书声、广播声和锣鼓声;他们积极参与创造的许多业绩,至今都在继续发挥着作用和效益,他们带去的城市文明和先进理念,至今都影响着山乡的同龄人和他们的后代。这些都是知青上山下乡到农村去的主流和本质的反映。

知青上山下乡是一个跨越近30年之久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就知青个体来讲,由于不同阶段上山下乡的知青在理想、追求以及心态上有所差异,也由于他们各自所受教育程度、家庭熏陶和社会影响等有所不同,还由于他们下乡后的安置方式、劳动环境、生活基础、经济条件以及下乡时间、自身状况有所区别等,他们对各自曾有过的这一段亲身经历会有着不同的感受,也会就此产生不同的认识或发表不同的见解。如果不能跳出个人局限,也不能超越片断经历,而是简单地站在个人恩怨立场和个人得失角度去观察认识问题,或以个人的好恶感受去断言和评价整个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必然是只见枝节不见主干,或者以支流替代主流,就不可能获得知青上山下乡的真谛与本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10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17: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几乎贯穿于共和国建立以后前30年历史的全过程,以“为国分忧、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知青精神”,凝聚了数千万知青的热血与青春,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最重要的本质特征。

几乎贯穿新中国建立以后前30年历史全过程的知青上山下乡,究其初始动因,主要是为了解决“城镇就业安置、接班人培养、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对这三大历史性任务的解决,周恩来总理曾在1965年2月就指出,应当从关怀后代、培养革命接班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缩小以至消灭“三大差别”的深远意义来看待这项工作。[4]党和国家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把城镇青年就业问题、革命事业接班人培养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解决,并把这三者辩证统一于动员组织知青上山下乡的实践,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是十分必要的,很有价值的。

这种“必要”和“价值”,不仅早已反映在许多曾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知青的发自内心的认知与感受之中,而且也早已表现在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对当年知青的浓浓情感与眷念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它也早已体现在许多知青为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继续作出的不懈努力与奉献之中。

知青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锻造出的特殊群体,他们的青春岁月与共和国同步,他们的艰苦奋斗为共和国添砖,他们的勇往直前为共和国奉献,他们的敢于担当为共和国分忧。可以说,这是一个始终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群体。正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才锤炼了这一特殊群体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格;正是分担着国家的困难,才铸就了这一特殊群体勇于负责、甘于奉献的精神;正是肩负着建设新农村的理想目标,才培养了这一特殊群体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情操。“为国分忧、无私奉献”,就是这种品格、精神、情操的高度凝练。

正是靠着知青精神的鼓舞,这一代特殊群体中的许多人把这一段难忘的经历,作为他们熟悉国情的基础,作为他们成熟成长的基石,作为他们自强不息的动力,带着艰苦磨练的毅力,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勇敢而坚毅地面对人生,继续迈向过去曾多年向往但现实并不平坦之路。他们劳作在摆摊设点的商海中,奋战在合伙经营的企业中,冲杀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线,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正是凭着知青精神的积垫,这一代特殊群体中的许多人从来都不畏困难,不言失败,从来都顾全大局,维护安定团结。他们在上山下乡和返回城镇以及下岗分流的几次人生转折中,尽管都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而这些却成为不少人再次创业的新起点。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被新的困难所吓倒,没有在新的艰辛中折头,而是靠着信仰的支撑、理想的追求,以及凭着坚强的毅力、年轻的筋骨,无怨无悔,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

正是依着知青精神的支撑,这一代特殊群体中的许多人胸怀大志,孜孜以求,抓住机遇,各显才能,努力奋斗在祖国的各行各业。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各个领域的行家里手。时势造英雄,磨难出人才。一批曾经有过知青经历的优秀人才,从基层做起,在实践中成长,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新一代领导群体成员,他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时代的顶梁之柱。

正是怀着知青精神的情操,这一代特殊群体中的许多人在返城后的几十年间,一直把“第二故乡”作为自己向往和回报的热土。这种眷念之情、感恩之意,来源于在广阔天地的艰苦磨练中而培育的敢于吃苦、勇于耐劳、不畏艰险的品格,来源于这块热土及其父老乡亲对他们的真挚情感和片片赤诚,来源于对中国农村的真实了解、对农业的真心关切和对农民的真情厚意。正是这段难以忘却的青春之路、故乡之恩,把许多知青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以至演绎出“后知青”时代这一幕又一幕可以载入史册的画面。

以“为国分忧、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知青精神,是这一代知青群体用热血、用激情、用青春凝聚起来的,是数千万知青用忠诚、用智慧、用奋斗铸就起来的。它是中国知青跟随共产党奋斗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了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也是当今中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展现和生动诠释。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69年至1978年上山下乡在四川省开江县红岩公社4大队插队落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发表于 2021-2-23 16: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的问题只有经历过上山下乡的人才有发言权。但知青问题只能是研究,却谁也说不清!
01.jpg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10
 楼主| 发表于 2021-2-25 10: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1-2.jpg
       作为一名老三届的老知青,时常想起逝去的知青岁月;苦辣酸甜也时常涌上心头。作为过来人,应当正确地评价那段历史并客观地书写那段历史,我想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10
 楼主| 发表于 2021-2-25 10: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月雅湖 于 2021-2-25 10:19 编辑

       我所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指1968年12月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讲话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之后的那段历史。1968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在国际上苏、美两霸掀起了疯狂的反华浪潮。特别是当时被我们称之为社会帝国主义和新沙皇的苏修叛徒集团,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亡我之心不死。
       在此前后,毛泽东审时度势,向全国相继发出了“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 “全民皆兵”, “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一系列指示。在国内,由于取消了考试制度,各类大专院校尚未招生;另外,国家还面临着上千万青年人就业的压力。这里所说的“压力”,并没有确切的数字统计。然而,从《人民日报》发表的《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社论来看,这个问题是存在的;否则,是不会让这么多人吃闲饭而不安排就业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时,大部分青年去农村“插队”当农民,也有一部分青年去农场、林场当工人,还有一部分青年到了“生产建设兵团”当上了“兵团战士”。所谓“兵团战士”,就是屯垦戍边,平时搞建设,战时能打仗。当时,全国新建扩建了以知识青年为主的12个“生产建设兵团”。据1975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国有近1000万知青上山下乡 。也有的资料显示,知青总人数为1600万和2000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10
 楼主| 发表于 2021-2-25 10: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所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这里关键是“很有必要”。
       毛泽东在1939年4月给抗大的题词写道,“知识分子之成为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结合工农民众,他们的分界仅仅在这一点”。毛泽东也曾讲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总是要在大风大浪中成长的”。我以为,毛泽东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除了考虑到当时国际国内的诸多因素外,则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中国走苏联“和平演变”的道路,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正是“实行结合工农民众”,在广阔天地中锻炼,在大风大浪中成长,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不变。
       知青在上山下乡那段岁月,由于环境和经历不同,对人生的感悟也各不相同。上山下乡那段生活苦不苦,确实很苦。正因为苦,才出现了一些“逃兵”。而绝大多数的知青,都在那艰苦的环境中,磨炼了意志,锻炼了体魄,并加速了世界观的改造。不可否认,广大知识青年在那不寻常的岁月,用自己的双手,用青春的热血和汗水,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为共和国,为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坚信:对于这些,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也必将载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史册。
       70年代后,有的知青参了军,有的上了大学,有的通过招工等形式,相继返城;也有一些知青由于各种原因留了下来。后来,一些地方发生了知青请愿之类的事情,这里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大多数知青对一些干部子弟通过“走后门”当兵和上大学而心理失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如今,当年的知青大多已近老年或已进入老年。回顾当年,反思过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受,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10
 楼主| 发表于 2021-2-25 10: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在号称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度过的知青岁月。那时,每个星期吃两顿细粮(黑面馒头),平常就是高粱米饭,很少吃到新鲜蔬菜,大多是吃各种干菜。有一年连续10个月没吃上一顿猪肉。上山五年,干了三年重体力劳动;修路、伐木。有一年修战备路,每天5点钟起床,晚上10点钟收工。后来得了肝炎,腰部也在抬木头时被压伤。由于受文革中“派性”的影响,档案中还有所谓的“黑材料”,为此,申请加入共青团还“考验”了两年。如今,我将步入老年,让我常常回忆的仍然是那个地方。正因为有了那段经历,一般的苦难我能承受,一般的困难我能克服。正因为如此,我在后来的工作岗位上,从不向困难低头,也不向邪恶让步;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多的科学知识充实了自己,成为一个并不糊涂的人。
       有人说,“‘上山下乡’使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还说使“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长期务农”。我却不这样看。我视那段经历为人生的宝贵财富。如果时光倒流,我倒希望那样“荒废的青春”再来一次!至于“长期务农”又有什么不好?一边瞧不起农民,一边吃着农民种的粮食,说这话的人的良心何在?!
       有人说,“一些曾经积极参与过文革运动的城市年轻人经过在农村的艰苦生活后,意识到自己被人所欺骗利用,至此彻底放弃了曾经坚信不疑的马列主义革命理想以至于一切理想”。我却以为,坚信马列主义的人都是生活中的强者,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培养强者的过程。
       还有人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历史的倒退” ,这种屁话不值一驳。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将告诉人们:上山下乡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次伟大的壮举!――共和国可以作证:在过去的岁月里,千千万万的知青,是共和国的名符其实的中坚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10
 楼主| 发表于 2021-2-25 10: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作为一名知青,应当实事求是,应当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去认真地思考一些问题,特别是思考一些历史问题,而绝不能以个人的得失来评价毛泽东以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时至今日,我仍然无限怀念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他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寄予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殷切希望。
       时至今日,我依然无限崇敬佩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因为,他――看得很远很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