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查看: 7053|回复: 2

岁月留痕 · 贾建设

[复制链接]

289

主题

121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07
发表于 2020-11-16 10: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口述者:贾建设
整理者:许星星
间:2017年3月10日
点: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52-225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000\wps4.png
   图片6.png

       贾建设,宁波余姚人,1956年出生。1971年浙江省余姚县兰塘公社红联学校(现为余姚市黄家埠镇上塘小学)毕业。1975年插队于余姚县兰塘公社红联大队。1977年参加高(中)考,同年考进宁波地区农林学校(现为浙江万里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学习。1981年毕业后留校工作。现在已经是万里学院的元老。2006年开始旅行,现在足迹已遍布15个国家。


  一、不能读书的年代
  我是1956出生的,家里有兄弟姐妹四个。我父亲最早的职业是“道士”(做丧事超度亡魂)。文革时被抄过好几次家。说是“破四旧”,但好多与四旧无关的物品也被拿走了。如:我祖母准备做孝衣的白布本来已经染成黑布,也被拿走;我姐姐出嫁前准备了一些做被褥(嫁妆)用的棉花及布料,也被抄去了;反正喜欢什么就拿什么。连家里的破地板(一楼)也被他们撬掉了。每次看到造反派竖着红旗,敲锣打鼓地过来,家里人都吓得直哆嗦。
  那时,我父亲在供销社下伸商店工作,平常有人会把废旧书籍卖到店里,我看到后就挑选其中的小说书看看。小时候,没什么文化生活,家里没电视,也没收音机,就喜欢看这些“借”来的书。那时候书看的比较多,像《林海雪原》、《苦菜花》、《铁道游击队》、《红岩》,还有苏联的侦探小说《无形的战斗》等等。以前农村很少放电影,我们晚上看电影得跑五里十里地,看书可以说是生活的最大乐趣。
  文革的时候抄家抄出很多旧书及“四旧”物品(很多是工艺品),大队里曾烧过两次。后来造反派们觉得烧了可惜,就搞了一个仓库,把抄家抄来的东西放里面,有人就把书往自己家里偷。我就向造反派借来看,像《西游记》、《水浒》、《三国》、《前汉演义》等都是那时候看的。能有看书的机会,哪怕是偷偷摸摸的,也算是一种幸运吧。那个时候大家都不读书,我多看了一点书,基础知识可能会比同龄人稍微好一点,特别是写作方面。
  我在学校里读书时,全校师生都知道我的成绩最好,作文最高分都是我得的。有一次,我们考物理,全班所有同学都是2分(当时是5分制),就我4分。可是学习好也没有继续升学的机会。我读了8年书,读完初中就没得读了。我们公社有两个初中,六年级毕业以后再读两年初中就叫八年级,当时叫八连,不叫班(因为那个时候都是军事化管理,称“连”而不称“班”)。71年恢复办高中,我们公社里没有高中,隔壁临山公社高中分配给我们学校不到10个名额,一个大队1-2个,我们居委会2个名额,结果被两个父亲在上海、兰州工作的同学占了。有一个各门功课都不及格的同学也上了高中。但我却就此中断了学业,我的每个老师都替我感到可惜,他们还向临山中学推荐了我,但是因为名额有限,我最终还是被时代淘汰了。留下的是终身遗憾。我的语文老师不但通过同事向临山中学推荐我上高中,还让她在杭州工作的先生帮忙,想让我进公社五金厂工作。但最后都没成。

  二、不得不下乡
  我们家是居民户口,吃的是供应粮。1971年毕业后,在家里待了整整六年。70届初中毕业生,有招收到萧山建设兵团的,也有被招工的(如常山轴承厂)。但是70年以后就再也没有招工机会了。一开始,我们也不是很在乎,反正年龄还不是太大,就在家里做做家务。但到了74年,上面就开始逼着我们下乡了。
  农村的传统观念都是重男轻女的。我是儿子,所以我姐姐就主动做出牺牲。心想她去了农村我就不用去了。于是,她74年去了附近农村(兰塘公社诸家桥大队,离我们家大概两公里)。想不到,75年居民会又来逼我们下乡。好多人都不愿意,就跟他们吵,居民会的人就将国家政策摊了底,说:一户人家只可以留一个居民户口,其他统统下放。我说那我还是可以留下来的。他们却说我姐姐也算居民户口,不能再留。其实我大姐早些年已经出嫁,并且有了两个孩子,不应算在我们家了,但他们说不行。其实是上面有任务,要赶紧逼人下乡去完成任务,所以被逼无奈我只得去了附近的红联大队。
  我落户的生产队离我家大约有一公里路,吃饭睡觉都可以回家。我们下乡的时候国家对知青的政策已经相对改善了一些。因为七三年福建的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诉说下乡“知青”的生活困境。毛泽东给他汇了三百块钱并指示统筹解决有关问题。有了这个“最高指示”以后,我们下去时的待遇算是略有提高,各种农具基本是配好的,还发了木头小桌子、菜橱、竹制床铺等一些生活必须品。住的小房子也建了。但是我们这一批下乡的都是本公社的居民户,所以都回家住了,建好的房子就空着给大队用了。
我和城市的知青不太一样,是住在农村集镇上的居民户。我家那个集镇在清朝时相当兴盛。药店、棉布店、百杂店、生产资料商店等各种店铺应有尽有。我曾祖就是因为看中上塘街的市面才从上虞横塘迁徙到这里开豆腐店的。后来因为政府将公社驻扎在远不如上塘的黄家埠才使我们家乡慢慢衰落了。但因为我父母在合作商店工作,还是有幸保有了居民户的待遇。当时我们国家是城乡两元结构:一个是居民户口,一个是农业户口。所谓居民户口,一般是住城镇的,吃供应粮,归国家管,这些人是由国家来负担的,粮票、油票什么的都由国家分配。而农业户口国家只负责收公粮,其他什么都不用管。比我们更不幸的是“下放居民”(俗称Gei社户),他们在所谓的“困难时期”就被下放到农村,成了农业户口了。国家不再配给粮油,也不得享受下乡知青的各种待遇。就连后来的顶替政策(父母退休后接替其单位工作)都没得享受。
当时,居民会的人隔三差五的组织人员敲锣打鼓做下乡“动员”工作,有的人家干脆把大门锁上避而不见,但居民会的干部更加干脆,你不见可以,但他们干脆就把你的户口划到农村去了。所以要想躲是躲不了的。我们那条街有户人家,家里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知道反正逃不了,就“主动”报名去了附近农村,这样一来还成了积极分子,在大会上发言表态:愿意扎根农村一辈子。但后来没过几年就把农村的根给拔了。
  不过也有例外。我父亲的供销社里有个小青年,是个正式工,他父母亲都过世了。这个小青年在商店里待腻了,就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其实没人要他去,他有正式工作,不在动员范围内),踊跃报名去黑龙江支边。那上面当然欢迎(这样对公社来说是额外消化了一个指标)。后来又冒出来一个女的,她是下放居民,也不在动员范围。当时正暗恋那小青年,提出要跟他去支边。听到女儿要去支边,她的母亲就哭(她父亲早已过世),死活不让她去。那女儿就说她妈妈破坏上山下乡。她母亲怕死了,只得同意她去支边。她不是知青,户口也不是居民户口,公社里居然也同意了。两个人跑到黑龙江后,那女的看到山外有山,又将那男的甩了,跟另外一个余姚城区的支边知青结了婚。最后那女的跟随夫君招工到了余姚城区。那个男的在黑龙江待了好几年,回来后还在供销社工作,白白受了几年苦,最后找了个本地农村女人。你说荒唐不荒唐。
  我一辈子要感激的是我二姐。她是为了保我才下乡的。后来七六年政策放宽,父亲退休子女可以顶他的职。二姐想我一个男的,一直在乡下也不是个办法,就主动提出让我去顶职,她留在农村里。但是当时我下乡还不到两年,政策不允许,因而没能进商店工作。虽然这事没办成,但我还是一辈子感激我二姐的。后来她的商店黄了,就整天在外面摆地摊。我看看也不是办法,就帮她办了提前退休,领起了劳保工资,并将她一家连同我母亲安排到宁波生活。日子过得比在余姚老家好多啦。我父母亲过世后,老家房子处理后的所得,我都给了二姐。当时我大姐已经36岁,我就动员母亲病退顶了她的职。

  三、做知青的日子
  下乡后,自然得干农活。我虽然生长在农村,但是从来没干过农活。上小学的时候学校说要支援农业生产,每年要交给生产队几十公斤草,我父母就会出钱向人家买草上交学校。所以从小就没劳动过。到农村后,就必须得干农活了,对我来说最轻松的活是施肥。那时候不用化肥,把泥土翻过来,用粪便做有机肥,春天的时候把它们一块块扒开来,扔到田里去,很脏。有时候需要到三公里以外的公社所在地把肥料从商店挑回来,去的时候是空担子,回来是满担子,一百斤左右,挑起来虽然很累,但感觉还是比干其他农活轻松。最忙最累的时候是农村双抢的时候,早稻割完以后,马上要将晚稻插下去,有时候一晚上要把收过来的稻谷脱好粒,早上一早又去插秧,我曾干过好几个通宵。
  我们知青干农活肯定不如农民。生产队里的工分全劳力是男的十分,女的八分,我只有4.5分。后来上面政策下来了,说对知青不能太严,工分一定要和农民差不多,但生产队也没照办。想想也是的,你政府把知青下放到他们这儿与他们争食,政府有没有补贴给生产队?一年干下来就分点粮食一点油,还欠生产队的钱(这叫倒挂)。我们街上有个上海知青,常被农民笑话。说他“做做大人生活,拿拿小赤佬工分”(就是“干的是大人的活儿,拿的是小孩子的工分”)。我们那儿有几位69年前后来的上海知青。因为上海离浙江比较近,我们家乡早年跑到上海去做生意或做学徒的比较多,他们的子女为了避免到黑龙江等地去支边,就到老家来投亲靠友,或者在农村找个对象突击结婚。结婚对这些知青来说实在是个悲剧,女知青嫁的老公都是那种在农村找不到对象的人,好一点的人家不要她们,因为上海人从小娇生惯养的,又不会干活。最后大返城的时候多数女知青走掉了,把农村的老公抛弃了。只有个别人留了下来。
  我村里有一个上海女知青,挂靠到远房亲戚家里了。那户人家儿子比较多,就暗中打算让女知青给他家二儿子当媳妇。女知青就吃住在他们家里。有一天,那女知青跑到我家向知青朋友哭诉(我家也住着一知青,亲戚),说昨天晚上被那家的二儿子强奸了。后来,那男的父亲说,事已至此,你就同我儿子结婚吧!如不同意也行,就把这么多年在他家吃住的花费结算给他们。她没有钱,最终无奈之下就成了亲。
  在插队的农村里,我和农民的关系挺好的。因为插队的地方就在附近,我父亲就在大队商店里工作,所以都是很熟的。大家看到我干农活十分吃力,很同情我。我父亲跟我相差四十岁,我支农时二十岁,可我父亲已经六十岁了。一想到这些,我思想压力真的很大。不要说成家立业了,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父亲已经衰老了,我以后会不会饿死啊?
  我思想压力很重,也想过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那个大队里政治上还是挺先进的,有一个高音喇叭。当时有一个活跃分子不太想干农活,就跑去跟支部书记说想去大队广播站里工作,后来大队居然同意了。因而经常可以听到那人进行一些广播报道。我不知怎么的,居然就有了写广播稿的冲动。晚上收工后,就随便写篇通信稿,今天说一说任劳任怨的生产队长,明天夸一夸不让须眉的妇女主任,有时也报道一下抢收抢种的进展情况。没有想到的是,这番写作为以后的高(中)考练了笔,加了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9

主题

121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0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6 10: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0-11-16 10:45 编辑

  四、参加高考
  我初中毕业后没能继续升学,老师们都觉得很可惜。我的几个同学初中毕业以后去读了高中,回来以后就去教书(代课)了。这些同学里面有一个在兰塘公社初中教书,消息比较灵通。有一天特意跑到我家里来,通报下半年就要恢复高考的信息。当时我觉得不太可能,他说消息已经出来了,还是准备准备去参加高考吧。他说我一定能考上。我当时把他的说法当成了小道消息,也不是很在意,但是过几天有些老师也对我说了此事。但是我想,就算真能参加考试也没什么希望。首先,我们公社起码得有一百多号高中生吧?我怎么同他们竞争?还有哪怕考上了也过不了大队、公社这一关呀。当时读书都要通过公社大队的,我一个连高中都上不了的人怎能通过这一关?但是在农村我看不到一点希望,怎么办?无论如何得碰碰运气。于是,我们几个要好的下乡知青就凑在一块进行复习。有个跟我很要好的江西知青,家里就他一个人,我们几个人就去他家里复习。他家里就一张床,我们几个人轮流睡觉,一个人就睡几个小时,大家的学习劲头都很足,把这次机会当成救命稻草。
  考试在隔壁临山公社的一所小学进行。第一门考语文,作文题目是《战斗》。由于前期经常写报道,又刚参加过抢收抢种,我的灵感一下就来了,就写生产队的抢收抢种,外加台风的肆虐,我自己觉得很满意,可以得高分。第二科是考数学,居然一道出答不出,估计是零分。回来以后就失去了信心,放弃了,又重新回到原来的生活。没想到过了两个月通知下来说,初试已经通过,准备复试。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一次是宁波地区的初试,接下来是浙江省的复试。我们红联小学的老师很负责,主动免费给我们举办复习班,帮我们复习。复试以后,我也没什么信心,全公社百十个高(初)中生都拼了命的考,我们大队就有有十几个人,说什么也轮不到我呀,真的没信心。
  那时候填报志愿是考试那天进行的。报志愿的时候我就想:反正我竞争不过人家,我只要能离开农村就好,我就选最差的学校最差的专业来报。当时大家都在议论宁波农校最差,我就选报了宁波农校。宁波农校里的林业和农学专业有很多人报考,我就不报林业和农业,选了最差的畜牧兽医。当时是凭直觉,也不知道这叫剑走偏锋。但现在想想还真的走对了。当时有个女同学觉得自己考得很好,在大队公社这边也没问题(她父亲在余姚城里工作),她报了绍兴卫校,家里把读书要用的东西都准备好了,结果没考上。最后没想到我被意外录取,当时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我被录取后,顿时成了村里的红人,算是给我们大队和我的母校争了光,他们都很高兴,走的时候还送脸盆、笔记本等物品给我。
  去迁户口的时候心里真的很高兴,那个时候从农业户口转到居民户口可以说是鲤鱼跳龙门啊。当时农村里上升的唯一通道就是当兵,而当兵又轮不到我们,一般都是大队干部的子女亲属。工农兵上大学也是轮不到的。刚刚恢复高考的77年,我下乡的红联大队就考上了两个,一个是我,另一个考上了浙江农大(她是读过高中的,父母亲是当地的医生)。当时以为只有这一次机会,考不好就完了;没有想到知青政策会越来越宽松,第二年那江西知青考上了宁波商校,最先向我通报信息的同学考上了余姚梁弄师范。最后所有知青都以各种名义回到了镇上,至少是铁器、竹器等小集体企业(不过好多人后来又下了岗)。
上学后我很用功。因为觉得我这辈子还有机会读书真不容易啊,从71年到现在还有机会读书,我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高兴!三年后因为我读书的时候太用功,相比其他同学来得实诚,到81年1月份毕业的时候,被老师看中,就留校任教了。

  五、工作的地方
  毕业时我是很想去杭州工作的,当时我们班有4个人去了杭州。2个进了省农科院,2个进了省农业厅,我很羡慕他们。小时候我有个亲戚(舅公)在杭州,十几岁时我曾到杭州玩过几次,觉得杭州很好。心里真不想留在宁波,但是被留下来也没办法,那个时候没有自主权的,国家包分配,分配你去哪儿就得去哪儿。
  宁波农校最早可以追溯到溪口武岭学校,当年是蒋介石创办的。解放以后,共产党在那里办过农业干部培训班,后来就迁到了现在的回龙。在回龙道槐学校(港澳同胞私立小学)的旧址上办了个农村干部培训学校,后来变成了农林学校,和溪口林校(后并入宁波大学)合在一块,有农学、农机、畜牧兽医三个专业。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这里变成了农学院(恢复高考后被取消),大概是觉得这里条件还不错吧,学校领导就到省里要求,省里面就给学校挂了块“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的牌子,又加上宁波农业学校的牌子。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大多担任乡镇干部,最高的职务做到了省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后来学校又升格成农技师专,是为农村职业高中培养老师的,办得没什么起色。有一年省里派了一个校长,这个人挺能干,首先给老师解决住房问题(那个时候回龙是属于鄞县的,鄞县户口的教职工子女安排工作都有困难,老师们都想住到宁波市区来)。他来了以后马上造了两栋房子把所有人的住房问题都解决了。不过后来出了一些问题,那校长在内讧中回了杭州。省里大概没什么信心了,于1999年将农技师专进行了转制。记得转制的前一年我们学校庆祝建校五十周年,然后向各个校友募捐,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操场上搞了一个不锈钢的旗杆,没想到竟然被台风吹折了。当时我就联想起《三国演义》诸葛亮军中大旗倒了的情节,结果第二年农技师专就被兼并了。
  转制的时候老师们都很怕,怕劳保拿不到。老师还好一点,后勤通通解散了(叫就地趴下,点名起立)。自己有门路的外面去找工作,没有门路的继续回到学校里做,也有的人拿着学校的内退工资,再在外面赚正式工资。这样解决还是算好的,因为没有给职工造成很大的伤害。
  九九年转制以后,学校在以前农业方面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外语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文传学院这些不用大的实验设备的短平快专业。我因为酷爱文学,招聘时进入了文化与传播学院。我们文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最开始招生的时候就招了9个人,连教室都坐不满,就跟带研究生一样。他们9个人里有3个人考上了研究生,有个叫詹树的考上了国家财政部的公务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9

主题

121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0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6 10: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0-11-16 10:48 编辑

  六、我的家庭
  再说说我的家庭。我爱人当年在余姚临山供销社工作,父亲是供销社主任。择偶要求比较高,对长相什么的也有一定要求。起初对我不太满意,接触一段时间后,觉得我这人还不错,想想长相还是次要的,主要还是考虑人品。认识不到一年就结了婚。
  说起来,有件事一直觉得很难忘掉。我27岁结婚的时候,父亲是67岁了,我刚工作的时候每月工资是30多块钱,在宁波和余姚之间来来回回也没剩多少钱。有了孩子以后,我爱人一个人在家里带着孩子,我也没给她寄过钱。有一次放暑假回家,我带了一两百块钱,藏在一个铁皮罐子里,给了我父母亲。我没有告诉爱人,但是她可能发现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不理我,可能是因为这件事情吧。想想这事我也很为难,我父亲都那么老了,我是想孝敬孝敬他。但是我爱人也不容易,一个人在外面工作,带着孩子。没人帮她照顾,我也没寄钱给她。她在供销社里一个人带着孩子吃饭,点一盘螺狮,都是把螺狮肉掏出来给孩子吃,自己喝点汤。我想想也是挺对不起她的。当时我是坚持想调回余姚老家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调成。没办法我就满足学校的要求,把我爱人调来宁波。虽然她调过来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当时供销社的工资比学校还高一些)。为了我她做了那么大的牺牲,但是也没办法呀,所以最后我爱人调到我们学校,进入财务处工作。自那以后就很少回老家(毕业刚参加工作前几年,还经常去插队的地方每家每户拜访一下,对那块土地感情还是很深的)。
  说起爱情和婚姻,从我的人生经验看,我认为女孩子找对象至少看两条:第一看能力,起码得养家糊口吧;第二是责任心,一个男的如果没有责任心,再有能力也没用。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虽然不能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内心还是有责任心的,有的人就没有,碰到这样的人就苦了。
  我的女儿喜欢旅游,本来想报旅游专业的,是我和她妈妈不同意。女孩子嘛,报个师范应该是最好的,所以最后还是给她报了师范(后来她在读书期间考了个导游证)。她现在觉得我们的指导是很正确的。当老师一年有两个假期,可以跑好几个国家,而且没多大的风险,比当导游好多了。我女儿师范毕业后找工作,到市教育局服务中心报名,那年有几所市属中学招聘英语老师,但名额都只有1-2个,有的还注明是学校推荐的。她当时觉得没了主意,就回来让我一同去报名,以便让我拿主意。在报名登记处,我偶然听到有两个工作人员在聊天,说慈城建设中专本来还不错,但因路途遥远没人愿意去。我就让女儿把志愿改掉,报建设中专。后来一打听,该校校长居然是我校友,我女儿就很顺利的进了该校。后来建设中专与其他学校合并,就搬到了市区。由此可见,开始找工作不要想得太完美,应先考虑迈进门槛,待以后有机会再予改变。

  七、回头看知青
  在知青这个特定群体里面,我还算是比较幸运的。第一,我下放的比较迟,农村待的时间比较短,人家长的十年,或者十几年的都有。第二,恢复高考后我第一批就考上来了,还是比较幸运的。有的人去顶替了,没有什么技术,干了几年又下岗了。比我们吃的苦、受的委屈多的多。还有那些更早把户口从城市划到乡下的,连“知青”的身份都没有,什么好处都没捞到。与他们比起来,我还是比较幸运的。
  记得我一要好同学的爸爸就是从上海工厂精简下来的,他是党员,先在大队里当支部书记,后来当了公社五金厂厂长。他不是居民户口,国家不用负担粮油供应。他的子女是农村户口(挂靠在生产队里),不算知识青年。和我同学爸爸类似的这群人最倒霉,比我们知青还亏。他们在农村里,被逼着变成农村户口,但又不能享受国家相关福利政策,后来我们享受了知青待遇他们也没享受。我父亲一同事退休后,想让他儿子顶职,但因他们属于下放居民,没有“知青”身份,因而不管他如何拍马屁、送人情,就是不能顶职。一辈子就这样被耽误了。
  “知识青年”其实就是个政治称谓,在这个群体里,有的人根本就没什么知识。像我这种初中毕业的还算不错的啦。有些人连小学都没毕业,竟然也成了“知青”。而知青运动前下放的城市人口,却只能算回乡青年,不算知识青年。我上面提到的同学高中毕业,后来去教书,但他什么也没有。这批人在精简的时候就被赶到农村,最后却什么都不算,这种人在我们那儿还不少。
知青的经历对人的心态影响可能是一辈子的。经过下乡“锻炼”之后,觉得只要能生存下去,其他什么事都无所谓了。辛辛苦苦干一年,光买了点粮油,分红时还倒挂(欠生产队钱),以后做其他工作再累也累不到哪里去啦。心理容易平衡,不怕吃苦,不怕脏。这对身体也是有好处的,我小的时候身体毛病挺多,如神经衰弱,整晚上都睡不着;还有一个就是胃病,严重时胃出血。从农村回来以后这些毛病都没有了,之后身体也没出现什么大问题,所以一生中受点挫折还是必要的。现在的年轻人没受过什么挫折,万一遇到什么大问题就经受不了了。学校同事说我任劳任怨,我想这也与有过“知青”经历有关吧。我56年出生,58年没饭吃,一直饿肚子,受过苦的人承受能力就强多了。

  八、对年轻人说的话
  对你们这些小年轻,我想说的是,一个人需要有点积累。专业知识要好好学,多看点书,指不定什么时候有用的。其他能学的尽量多学点,包括考会计证,教师资格证什么的,进入上流社会是有门槛的。如果你有了积累,参加各种竞争会比人家有利一点。你们现在的物质水平比我们当初好,国家政局基本稳定,但想达到你们的理想水平还要靠自己的努力,顺应大势,做好积累。还有一点,人生总会有起起落落的,你们要做好准备,虽然说人生大体是平稳的,但还是要面对一些困难。要求也不要太高,先找个差不多的,骑驴找马吧。像考公务员,研究生之类的,经过努力还是可以考得上的。还有就是不要怕挫折,社会的大形势,你是没办法扭转的,只能认命啊,但等有机会的时候再去闯一闯。比如知青运动,你再反抗也没办法,只能顺其自然。面对挫折,精神上一定要抵抗得住。人生总是会有跌入低谷的时候,包括知青运动,你只能去适应,虽然这种态度是消极的,但是它也能锤炼你的适应能力。
  有机会请多到外面走走,开阔开阔自己的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爱人去世之后,我和女儿走了十几个国家。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我也没有多少机会去周游世界。以前我真的很可怜,三十多岁了都没有出过省门。现在我已经跑了15个国家,我觉得最值得推荐的是埃及。埃及虽然政局动荡,比较落后。但是从历史上说,它是文明古国。它的金字塔我们都知道,但真正到了它面前还是觉得很震撼。埃及有非常多的神庙,也让人很震撼。这么宏伟的建筑,那么远的路,如何把几十吨重的石头运过去的,怎么建筑起来的,就像谜一样。还有一个是埃及的红海,在沙漠里面,我用相机拍它底下的珊瑚,都可以看清那里面的热带鱼在游动。从没看过这么漂亮的水,其他比如地中海啊什么海都不能和红海相提并论。但是埃及比较危险,我们去的时候车子都有警车跟着。还有坐埃及的尼罗河上的游船,进去以后都要刷门禁,否则很危险。但是,埃及真的很有底蕴,自然风光很震撼。
其他的,像欧洲的许多教堂也真够艺术的。还有缅甸,这个国家相当落后。它的佛塔很多,是实用性的,没什么讲究,就是砖头搭起来的,不好看也不牢固,拍拍照可以,就像影视基地一样,可以在电视上看,但是无法近看。像泰国,有白庙黑庙蓝庙,都很漂亮,但是却是工艺品,都是用水泥沙子、玻璃、马赛克之类堆砌出来,只是阳光下很美,和欧洲的教堂是不能比的。一座教堂可以修上五六百年,那雕刻真的无与伦比,这才是艺术品,人类的智慧。比如,意大利这个地方到处都是艺术。但中国没有这样的东西,中国搞土木结构,不要说像项羽起义一把火将阿房宫给烧了,不烧也有虫子蛀掉,大自然毁掉,根本无法长久保存。人家却能保存下来。包括印度的泰姬陵不会毁坏,除非拿炸弹去炸。这在中国就很少见,只有泉州开元寺的两座石塔例外。
  人不要把钱财看得太重,生命第一,钱财次之,然后做好准备,等待机会,找一个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不要老跟别人攀比,每个人的基础都是不同的,比来比去,反而让自己痛苦。我这些话可能跟我的知青经历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你们听进去的话会悟出其中的人生道理。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大乌珠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