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戴望天

诗 法

[复制链接]

68

主题

4161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9399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06: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3-12-3 08:59 编辑

                 221、呼 之 欲 出         
          形容塑造的人物十分逼真生动,好像唤一声就会从作品中跑出来。宋苏轼《郭忠恕画赞》:“恕先在焉,呼之或出。”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三:“‘天际识归舟,云间辨江树。’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为活景。故人胸中无丘壑,眼底无性情,虽读尽天下书,不能道一句。”


                                   ——-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附:
谢朓的《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4161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9399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06: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3-9-20 18:27 编辑

              222、知 人 论 世         

       言为了了解历史上的人物,必先研讨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万章上》:“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后来用以泛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下:“又如题画山水,有地名可按者,必写出登临凭吊之意;题画人物,有事实可拈者,必发出知人论世之意。”


                     ——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4161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9399
 楼主| 发表于 2019-8-11 08: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3-9-20 18:28 编辑

                   223、依 样 葫 芦         
           比喻模仿前人,缺乏创造。宋魏泰《东轩录》卷一:“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葫芦耳,何宣力之有?”陶穀乃作诗道:“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清叶燮《原诗》:“惟有明末造,诸称诗者专以依傍临摹為事,不能得古人之兴会神理,句剽字窃,依样葫芦。如小儿学语,徒有喔咿,声音虽似,都无成说,令人噦而却走耳。”


                                   ——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4161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9399
 楼主| 发表于 2019-8-11 08: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3-9-20 18:28 编辑

                224、金 声 玉 振         

       《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指钟;玉,指磬。古代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孟子以此比喻孔子的声誉远扬。后来泛指才学高超。《晋书•卫玠传》:“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后又用以比喻诗歌的音韵(坚强)。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 声 玉 振。”


                                     ——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4161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9399
 楼主| 发表于 2019-8-13 05: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3-12-3 09:06 编辑

                        225、金 针 度 人         

       唐冯翊《桂苑丛谈》载:郑侃之女采娘,得到织女送给她的一根金针,因而具有高超的刺绣技巧。后因以“金针度人”比喻把诗文创作的秘诀传授给别人。金元好问《论诗》诗:
“鸳鸯绣出从教看,
莫把金针度与人。”


                       ——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4161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9399
 楼主| 发表于 2019-8-13 05: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3-12-3 09:08 编辑

                 226、波 澜 老 成         

       喻文章诗歌波折很多,技巧很熟。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宋孝宗《文忠苏轼文集赞》:“岁晚归来,其文益伟。波澜老成,无所附丽。”


                                  ——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附:
敬赠郑谏议十韵 [ ] 杜甫
谏官非不达,诗义早知名。
破的由来事,先锋孰敢争。
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
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
野人宁得所,天意薄浮生。
多病休儒服,冥搜信客旌。
筑居仙缥缈,旅食岁峥嵘。
使者求颜阖,诸公厌祢衡。
将期一诺重,欻使寸心倾。
君见途穷哭,宜忧阮步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4161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9399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06: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3-9-20 18:29 编辑

                     227、诗 中 有 画         

       形容在诗歌创作中善于描写自然景物,读起来像置身画图之中一样。宋苏轼《书摩诘(王维)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4161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9399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06: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3-9-20 18:30 编辑



                  228、诗 家 三 昧         
           三昧,本为梵文的音译,意为排除杂念,保持心中的自然宁静。《智度论》卷七:“善心一处不动,是名三昧。”后转为对诗文创作的诀窍或奥妙。《宋史•李之纯传附之仪》:“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苏)轼谓入刀笔三昧。”清王士禛编有《唐贤三昧集》三卷,共选四十三家,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为主。盖以唐贤作诗的诀窍和奥妙,尽在于此。朱庭珍  《筱园诗话》卷一:“又谓如着盐水中,但辨气味,不见其形,所喻入妙,深得诗家三 昧。”
                                   ——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4161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9399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07: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3-9-20 18:30 编辑

                              229、披 沙 简 金         

        言在众多的作品中发现精华。梁钟嵘《诗品》上:“潘(岳)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机)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也作“排沙简金”。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杨诚斋积至二万馀,周益公如之。以多为贵,无如此二公者;然排沙简金,几于无金可简,亦安用多为哉?”


                                     ——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4161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9399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07: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3-9-20 18:31 编辑

                                   230、斫 轮 老 手         

       比喻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作者。典出《庄子•天道》中的一个寓言:说轮扁在堂下斫制车轮,桓公在堂上读圣人之书,轮扁嘲笑桓公说:那些都是古人的糟粕,读它有什么用? 桓公要他说出道理来,否则就要杀他。轮扁说:根据我的经验,凡是真正的精华,都不可能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臣不能以喻臣之子,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宋苏轼《嘲子曲》:“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


                                     ——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