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1-13 09: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67、意趣
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主要是指创作主体以鲜明的思想情感为主导进行审美选择而创造出来的文艺作品的审美意蕴和独特风格。只是历代论及者,有偏有全,不尽一致。宋惠洪《冷斋夜话》云:“意趣所见,多见于嗜好。欧阳文忠喜士为天下第一,尝好诵孔北海‘坐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范文正公清严而喜论兵,尝好诵韦苏州诗‘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东坡友爱子由而性嗜清境,每诵‘何时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山谷寄傲士林,而意趣不忘江湖,其作诗曰(略)。”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三引《西清诗话》语云:“渊明意趣,真古清淡之宗。诗家视渊明,犹孔门视伯夷也。”这是论诗之意趣,较偏重思想情感的例子。明汤显祖论戏曲也强调思想情感的决定作用,不过又兼指创作主体和审美客体。其《与宜伶罗章二书》云:“《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相同了。”其《答吕姜山》亦云,“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汤显祖讲意趣,强调的是鲜明强烈的主体意识主导下进行的审美选择。明谢肇淛《五杂俎》批评“今人画以意趣为宗,不复画人物及故事……取其省而不费目力,若写生等画,不得不精工也”。清黄钺《二十四画品》谓“意趣高妙,纵其性灵”。二家对主体意识的态度虽然不同,但都认识到它对作品意趣的决定作用。文论家谈意趣的另一种类型,则较偏重于主体的审美取向和作品的审美品格。苏轼《答李方叔书》云:“惠示古赋、近诗,词气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明李开先《塞上曲后序》云:“客有读中麓子《塞上曲》者,以序所称引乃五言律诗,非七言绝句,与所作漫不相类。中麓率然应之曰:诗在意趣声调,不在字句多寡也。”各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意趣同语言文字等艺术形式诸要素的关系,但实质上还是来自作家对艺术与生活的认识和体味。也有人从兴象、枯调、风韵着眼论述意趣。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二:“初唐词藻丰饶,而气象宏远。中唐格调流宛,而意趣悠长。”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诗之妙谛,在不即不离,若远若近,似乎可解不可解之间。即严沧浪所谓‘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但可神会,但以迹求’。司空表圣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也。盖兴象玲珑,意趣活泼,寄托深远,风韵冷然,故能高踞题颠,不落蹊径,超超玄著,耿耿元精,独探真际于个中,遥流清音于弦外,空诸所有,妙合天髓。”意趣之流宛、活泼虽然体现于格调、兴象、风韵,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在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的主导下所作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审美选择。所以有的理论家谈意趣,特别强词审美独创性。如宋张炎《词源•意趣》云:“词以意趣为主,不要蹈袭前人语意。”接着他列举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冰肌玉骨);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姜夔赋梅的两首名作《暗香》、《疏影》。最后评曰:“此数词皆清空中有意趣。”但上列诸作抒写的主体情怀,创造的艺术境界,内涵的审美义蕴,具体的美感特征,各不相同,并非都是兴象玲珑、超以象外。主体情意的复杂性,审美客体的多样性,艺术方法的丰富性决定了人们讨论“意趣”的多种视角。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