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知青安置政策在延续中得到逐步调整与发展 1964年1月9日,经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通过,1月17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发出《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此后,全国性的知青安置政策体系开始逐步建立并得到健全。“以插队为主”,这是邓小平1963年“想了好长时间”(12)提出来的,获得周恩来的首肯。这一知青安置的基本形式,在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以后继续贯彻实施,一直到知青上山下乡结束为止。 “文革”开始后不久,1967年至1968年全国有199.68万城镇知青奔赴农村、边疆,对知青的安置政策仍沿袭“文革”前的相关规定,其中知青的粮油供应、冬装补助等政策按1964年粮食部、商业部等相关规定执行。 对插队知青的安置补助费,1965年国家规定为南方每人230元,北方每人250元,这个标准从规定之日起,一直执行到1972年底。毛泽东提出“统筹解决”知青问题以后,知青安置补助费才提高到南方每人480元,北方每人500元。(13) 知青安置政策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政策,贯穿长达27年的知青上山下乡的全过程。不同时期的安置政策虽不完全相同,但体现在这些政策中的思想、立场、观点和方法却是一脉相承的。 (三)编制实施一项善始善终的上山下乡总体规划 1965年8月,中央安置领导小组编制了从1966年至1980年的15年上山下乡安置规划。从那时算起,一直到1980年9月中央明确提出“能够做到不下乡的可以不下”时为止,全国上山下乡按此规划推进实施的时间刚好15年。 无独有偶,1973年7月国务院制定《1973年到1980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初步规划草案》,1978年12月中央决定在两年内优先解决1972年底以前下乡知青回城安排的问题,这些时间节点都确定在1980年。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初始决策层与后来领导层接力实施这项长远规划的必然结果。 尽管不同时期知青上山下乡的背景有所差异,运行中也出现了不均衡的状况,但其总体趋势、发展模式、时间步骤等并没有脱离最初“规划”确定的基本框架,它客观上反映了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事实确是这样,在知青上山下乡的发展历程中,党和国家决策知青上山下乡的初心,不仅表现在不同时期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文献之中,而且体现在不同阶段党和国家矢志不渝地坚守这一初衷的实际行动之中。不能忘记“走过的历程”,就是要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时期的知青上山下乡,从本质上看,都是属于中国共产党延绵不断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都是属于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关于“知识青年与工农大众相结合”思想的基本内涵,它们之间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那种认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应从整个知青上山下乡历史中剥离出来,并扣上“文革产物”“政治运动”的帽子,进而要“全盘否定”,也是站不住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