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月雅湖

《知青问题研究》200篇文章连载

  [复制链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2-2-10 10: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62-9.webp.jpg
   第三篇  顺应民心调整知青上山下乡政策
粉碎“四人帮”以后,四川知青上山下乡继续惯性推进。1978年12月结束的全国和全省知青工作会议,确定把知青工作重点从动员安置转移到就业安置上来,成为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转折点。
一、创造解决知青问题的条件  
  随着拨乱反正的进程,知青工作中很多棘手的问题开始理清思路。而要根本解决上山下乡中的问题,则需要有一个时间的过程,也需要从多方面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对知青实行集体安置,既是解决知青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又是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内容。省委要求,对插队的知青要建立青年点,积极试办集体所有制的知青场队,推广“厂社挂钩、对口安置”的经验。到1977年12月底,全省集体安置知青人数达到21.56万人,占应集体安置人数的48.65%,全省有62个县实现了知青安置集体化。
继续有计划地抽派带队干部,配合当地党政做好知青工作,是这一期间稳定知青情绪、发展安定局面的重要措施。到1977年12月底,全省先后有2.35万名带队干部,既承担着动员地区的重托,又担负着安置地区的责任,在知青的教育、管理、保护以及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恢复大学招生考试的消息发出后,激发了四川数万知青的热情。省委要求,各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鼓励符合条件的知青报考大专院校,并统筹安排他们的生产和学习。省知青办推广了郫县组织知青进行高考复习的经验。仅在1977、1978两年间,全省通过招生调离农村的知青就有4.65万人,占同期全省大中专招生录取人数的35.4%。这样良好的氛围与导向,为从根本上解决知青问题创造了条件。
在这期间,充分发挥知青在新长征中的生力军作用,是知青工作的重要着力点。1978年2月16日,新华社以《四川省60多万知青活跃在农村》为题,报道了四川知青为建设新农村发挥作用的情况。开江县组织知青向科学种田进军,在全县136个大队办起农科队,集中安置1700多名知青,仅1977年就搞了110个科研项目,成功65项。重庆市北碚区组织动员单位帮助147个知青场队办起小工业52个,仅一年时间,小工业的纯收入即达46万多元,相当于这些场队农业收入的10倍。
    与此同时,四川加紧知青问题的调查研究,从多方面提出解决知青问题的政策建议,并形成《关于我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情况的调查报告》报送国务院知青办公室,为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召开及其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决策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2-2-10 10: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62-10.webp.jpg
二、调整政策统筹安排知青就业
1978年12月16日,四川省委召开知青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刚刚结束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精神。会议结合四川实际,讨论并提出了调整知青政策,改进传统作法,进一步解决好四川知青问题的具体措施。
根据四川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会议提出缩小上山下乡范围,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做到“不搞现在这样的知青上山下乡”;积极地有计划地把在乡知青安排好,并决定在两年内优先解决1972年底前插队知青的问题。
首先,对知青留城政策、下乡范围作出重大调整。从1979年起,渡口市、阿坝、凉山、甘孜自治州、一般县城和小场镇的非农业户口的中学毕业生,不再列入上山下乡范围。地区辖市原则上要继续组织上山下乡,但有条件能自行安排的,报经批准,可以不动员上山下乡。成都、重庆、自贡市和需要继续动员上山下乡的地辖市,对中学毕业生的安排,实行进学校、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城市安排“四个面向”的原则。
其次,改进安置形式,妥善安置下乡知青。成都、重庆、自贡市的下乡知青,在本市郊县进行安置。主要安置在工矿企业、机关等单位自办的农工林牧渔场和改建为知青农场的“五·七”干校,以及已办的又有发展前途的知青场队;还可兴办集体所有制的城市造林队,不下户口;对安置知青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制定扶持政策。
再次,广开就业门路,统筹安排在乡和留城知青。主要通过发展商业、工业、交通等集体企事业,组织参加城市和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扩大大中专院校招生和参军规模,做好在职职工的退休、退职的子女顶替,适当放宽对下乡知青的招工年龄和扩大招收女知青的比例等办法,进行统筹安排。
随着“一揽子”改进措施的实施,知青下乡范围大大缩小,很多地方的动员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与之相联的知青安置,也仅限于在市郊扶持办好集体所有制的知青场队和农副业基地等,此时知青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城乡广开门路,统筹安排知青回城就业,全省知青工作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以安置就业为主的轨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2-2-10 10: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62-11.webp.jpg
三、坚持“国家关心、负责到底”
全国和全省知青工作会议以后,四川按照“国家关心、负责到底”的精神,积极解决知青上山下乡中的遗留问题,并贯穿于这一时期知青工作的始终。
在优先解决老知青回城问题上,省委强调,在安排上要从实际出发,因人、因地、因事制宜,在一两年内逐人落实;要下达专项指标,不受年龄、性别、婚否、文化程度的限制。经过从上到下的努力,全省在1977、1978两年招调知青回城40.2万人的基础上,1979年前11个月又统筹安排了知青16万余人,其中1972年底前的老知青安排了5.7万余人,占1978年底在乡老知青的78.7%。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插曲,就是1978年底前后在云南西双版纳垦区发生的支边知青“请愿”风波。四川作为动员组织知青到云南支边建设的重要省份,高度重视农场知青的诉求,率先提出全面解决支边知青回川的6条办法。到1979年12月底,四川赴滇支边知青中已回成都、重庆的有2.7万余人,占1978年底在滇支边知青人数的97%。
与此同时,四川还配套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涉及知青经费清理、解决已婚知青安排、办理知青子女户口、处理病残知青问题、平反冤假错案、知青工龄计算,以及扶持集体经济发展等问题,这些成为解决知青后续问题的基本依据。
1980年9月6日,经中央书记处讨论并原则同意后,国务院知青工作领导小组宣布:“能够做到不下乡的,可以不下”。1981年12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宣布:今后不再划分留城和下乡的界限,也不再划分动员城市和非动员城市的界限。至此,在巴蜀大地进行了27年之久的城镇知青上山下乡落下帷幕。
知青上山下乡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一历史时期,四川151.47万知青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奔赴农村、边疆,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他们见证了四川的蓬勃发展,也经历了四川的艰辛曲折;他们在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为改变四川农村落后面貌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胡耀邦1979年所指出的:他们是令人起敬的,要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写上一笔,用来教育我们的后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2-2-10 10: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孙成民,系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曾于1969年至1978年在四川省开江县红岩公社插队落户;著《四川知青史》(三卷本)于2017年荣获四川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2等奖;本文分载四川省委刊物《四川党的建设》2016年第4、5、6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2-2-16 09: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经典中,更渗透于人们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之中。知青上山下乡,不管当时中国领导人的主观认识如何,但无意插柳,他的客观存在是一场文化交流。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他们将城市工人的那种守纪律、努力学习的精神带到了农村,与中国农民那种朴实、刻苦耐劳的精神相互融合交流。他们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与底层民众建立起一种难得的人文情感联系,就好比某些知识需要在书本中学习,而更广阔的社会知识和人文素养,只能在实践中磨砺、提高。
    大批具有一定知识的青年深入穷乡僻壤和边疆,必定会引起农村的变化,但更重要的,也为随后的变革奠定了基础。今天的农民工,当年农民的后代,他们的血液中都不乏当年知青和他们父辈交流后形成的文化基因。

63-.web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2-2-16 09: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63-2.webp.jpg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当年大批知青深入农村,对中国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乃至当今,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为有了在底层社会接受改造的特殊经历,使“知青一代”比较了解中国的国情,比较重视民心与民情,对世界发展趋向也有一定的把握。尤其是他们当年在深入农村后,怀疑长期被灌输的思想观念,重新思考“中国向何处去”。而正是有了这些思考,才为文革结束后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也做出了人才准备,以致于当今活跃在中国经济、思想、文化、学术乃至政治各界的许多骨干,都是知青或曾在农村“接受再教育”。“知青一代”当年在农村得到的经验,对他们今天的观念、行动都有重要影响,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国的现实和未来。
    我作为知青的当事人,对此有深刻的体悟,我所接触的知青,几乎都异口同声地说,下乡这段岁月是对他们人生道路的铺垫,值。要我给知青一个评价:知青这场上山下乡运动,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也恰恰是几十年前的知青上山下乡,为我们今天城市化做了心理准备,做了文化铺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2-2-16 09: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63-3.jpg

       在宽甸县杨木川乡三年,我们把当地的风土人情都感受到了,同时我们的思想文化也感染了当地的农民。
       当地农民给姑娘找婆家,有自己的一套看人的方式和方法。他们在订亲之前,先打听好这户人家在哪居住,然后就以一个过路人的身份到这家去要水喝,这样就可以知道这家是怎么接待一个陌生人的。其实就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它包含了每户人家做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俗话说的一个家庭的门风。常遇到的是,有的人家,很热情,让你进门,给你舀一瓢凉水;有的人给你现烧一壶热水;偶尔还有的,把你请进柴扉,在院落的葡萄架的树荫里,摆一张净色光亮的四方形梨木桌,盛上饭菜让你吃。然而,有的,对你却不理不睬。农民们的文化有时候也透着一种机智,比如说有时候他们骂人,我们就曾被他们骂过。如果看到你剪头了,他们要骂你就会给你讲一个故事。说车道岭子上一辆马车拉着一车柴禾,走到岭子顶上车老板抽烟,不小心点火把整车柴禾点着了,这样就把马卵子烧了。我们被他们骂了还不知道,还问这个马车是哪个队的,直到社员捧腹大笑我们才知道他是在编故事骂我们。有时候他们也会两个人配合说一些话,一个人先说赞扬的话,说某某人甩得开,另一个马上说贬义的话:大鼻涕啊。这些都是他们独有的。
       这三年,我伐过木,干过大田,打过石头。我还记得夏天在林场捞木头的情景:伐下的大树,截去树冠,捞原木,要从一座山头捞上去,再下去,向上捞,肩上挎着钢丝套子,就像拉纤一样。原木的一端向泥里扎,每迈一步就象老牛耕地,喘着粗气,大滴大滴的汗珠像下雨似地向地上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2-2-16 09: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63-4.webp.jpg

    那段时间,读书是我最大的享受,也是我的奢侈。到处打听,谁家要有书我都想方设法弄到手。有一家说有几本书在顶棚上,他们不愿意给我找,我硬是找来梯子自己爬到顶棚,在那布满厚厚灰尘的板壁间摸索,终于找到了几册线装书。我满身满脸全粘满了厚厚的灰尘,我却不管这些,拿起鸡毛掸子到院子里小心翼翼地把这几册书的灰尘掸尽。下乡三年,我只回了一趟家,春夏秋冬,那间茅屋,多少个夜晚,捧读着自己费尽心思找来的书本。
    这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成就了农民,也成就了知青群体。岁月会流失,知青与农民思想的融汇,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不断传承,影响着几代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2-2-16 09: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jpg

       作者钟祥斌,系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会长;本文原标题为《知青时代:一场浩大的文化交流,成就中国城市化的心理准备》;来源于“钟祥斌的博客”。


0.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2-2-16 09: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喜鹊703KB.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