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积极探索 毛泽东同志不是书斋里出来的学者,而是在长期革命战争和建设实践中锻炼成长的革命家,特别推崇实践和直接经验,特别重视自学和学以致用,也使他对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苏联的教育模式持怀疑和批评。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中多次提出:“实践出真知”;“卑贱者最聪明,尊贵者最愚蠢”;历史上发明家创立新学派的,多数是年轻的、学问比较少的,被人看不起的,被压迫的;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一个人能够发明什么,学问不一定好多,年纪也不一定大,只要方向是对的;人学问多了,不行了。毛泽东同志还说,“历来的状元都没有很出色的”,“凡是当了进士、翰林,都是不成的”,“书不能读得太多了。读多了就会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修正主义”。“大学文科现在的搞法不行,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书本里怎么能出哲学?”“书可以读一点,但是读多了害人,的确害人。”“现在这个大学教育,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梁、菽,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地,看不见怎样做买卖,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要改造文科大学,要学生下去搞工业、农业、商业”。“高中毕业后,就要先做点实际工作,单下放农村还不行,还要下工厂、下商店、下连队,这样搞他几年,然后读两年书就行了。大学如果是五年的话,在下面搞三年。教员也要下去,一面工作,一面教。哲学、文学、历史,不可以在下面教吗?”“从前的大学问家,大科学家,很多都不是大学出来的。” 1968年7月28日,毛泽东在接见北京红卫兵五大领袖时又表达了相同的意见。他在肯定大学还是要办的后又说:“但旧的制度、旧的办法不行,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没有做过工人、农民就去学哲学、那个哲学叫什么哲学”。“真正的大学是工厂、农村”。“知识分子最不文明了,我看老粗最文明”。“过去的办法培养是修正主义的”。“社会是个最大的大学嘛,整个社会是个最大的大学”。他在结束谈话时还说:“现在学生的缺点在什么地方呢?学生最严重、最严重的缺点,就是脱离农民,脱离工人,脱离军队,脱离工农兵,就是脱离生产者。”在这次讲话后不到五个月,毛泽东就发出了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号召。因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实质上也是对社会主义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制度的一种积极的改革、探索和创新。这种根本性的教育制度上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探索,不是几个月、几年能够完成,也不是一次、几次运动就能够实现的。 许多人都认为,上山下乡耽误了一代人的学业,影响了一代人才的培养,表面上似乎有道理,其实不然。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回顾历史上任何一个真正有用的发明、创造,任何一个对社会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科学家、理论家、文学家、艺术家,都不是在书堆里长大、学院里培养的。真正有用于社会的人才,无不是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基层一线的摔打中成长的。最典型的就是国共两党军事人才、文艺人才的鲜明对比。共产党“在战争中学战争”的教育路线,在硝烟炮火的“抗大”成长的“土包子”打败了国民党黄埔军校培养的“高才生”。山沟沟里的“鲁艺”培养出的农村娃,在深入连队、参加土改,与工农兵结合中所创作的优秀诗歌、歌曲、歌剧、戏剧、小说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而且从根本上奠定并影响了新中国新时期的新文化新艺术。仅仅“鲁艺出来的”马可同志一个人创作的《白毛女》、《南泥湾》、《兄妹开荒》、《夫妻识字》《我们工人有力量》就非常典型,非常有说服力。其他的如《暴风骤雨》、《林海雪原》等一大批小说,远远超过了大城市经典院校培养的博士、硕士们。事实难道不是吗? 表面上看,上山下乡影响、耽误了年轻人的文化、理论学业,但总体说还是促进了青年人的学业,并终身影响了他们科学、文化、文学、艺术等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以及文学艺术的成就。这里仅举二个小例。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5年首次公开招生,从全国7000多个美术少年中挑选了50多位学生。仅学了一年,1966年文革爆发便停止了学业。1968年开始,30多位同学下乡,20多位留城。40年后的建国60周年庆典时,全班同学回到母校,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当年凡是下乡的30多位同学,后来全部考上了大学,全都从事着自己钟爱的美术专业,大多数成了著名美术院校的教授、主任,最差的至少也是中央、省市级重点报刊杂志的美术编辑,其中三位还获得了国家美术界的最高金奖。相反,当年留在北京没下乡的20多个同学都表现平平,居然没有一个上大学,也没有一个继续从事美术专业的。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3团一连的知青理论学习小组的10多位各地知青。由于,1977、78年的“清查四人帮”运动的扩大化,影响了这些知青参加全国高考,没一个被允许考大学。但是,就是这批没上大学的知青,无论是返城,还是留在北大荒,后来都很有作为。回上海的四位知青先后创办了《上海教育报》、《上海家庭教育报》,担任了《文汇报》“文艺天地”栏目的主编等;留在北大荒的几位先后担任了农场的场长、农垦总局的处长,著名的北大荒农业股份上市公司,就是他们经办的。另外,回到江浙农村老家的几位,后来也都担任了县文化局、教育局局长、校长等。虽然,他们并没有大学学历、文凭,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在各个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的优秀的领导才能。 有人会说,文学、艺术类人才,上山下乡培育了不少,但是,科技类人才培养得不多。其实不然。这里也举一个小例。1963年9月江苏镇江近400名应届高、初中毕业生响应号召奔赴地处江淮大地的白马湖农场,分配在四个中队。农村的贫穷落后激发了这批青年人学习农业科技的强烈愿望。为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其中100多人参加了江苏函授大学,边劳动,边学习,带着问题学习,为解决问题研究,将学到的知识与生产建设紧密结合,在引进良种、推行各种先进生产技术等方面成为农场科学种田的先行者。最有说服力的是,仅仅一、二年时间,这四个中队就涌现出一批科技人才:由一中队组建的良种站,成功繁育和纯化水稻优良品种,将农场建成了国家级水稻良种基地。1965年由三中队种植的“农垦58”水稻,单季亩产达814.8斤,超《农业发展纲要》苏南的指标,获江苏省农业先进单位称号,省长亲自颁奖。更令人骄傲的是四中队水稻试验亩产超千斤,团支部书记张勤1965年出席了全国水稻高产经验交流会,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和表彰。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遍及全国农村的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名基层会计、统计、医生、教员、技术员、驾驶员、科普员、土记者、土编辑、土作家、土诗人、土演员比比皆是。文学创作、艺术表演、各级管理人员,都是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知青们在干中学、学中干,迅速成长起来的。如果按旧常规,这些人员的培养教育需要经历多少大、中专、技校的培养、教育!这几千万青年人的培养教育在当时的中国有那么多大、中专院校吗?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有36名是有知青经历的。在国家重要的“985科技发展计划”中70%的学术带头人就是当年的下乡知青、正是被一些精英们所看不起的“工农兵学员”。 科学的特殊性决定了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的系统性决定了学习的系统性。我们并不反对学习的系统性,尤其是基础教育的系统性。但是,学习的系统性,并不排除学习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而是相互相成的,不应该将其割裂、对立起来。上山下乡对多快好省地培养中国特色的实用型人才的促进和启发,是一种史无前例的极其有益的探索和启发,其深刻影响和深远意义,还将在以后数十年、数百年内不断地反复地体现出来,我们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