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没有参加2007年11月17日聚会的筹备工作。来到聚会现场以后,我惊喜地发现,聚会的组织者已经开始考虑组织老知青们实行合作养老的问题。我们当年的许多经验、教训,都可以被合作养老计划借鉴。当年的运作并不轻松。各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不一样,困难的家庭要多寄些钱,条件好的家庭不寄钱。那时候,许多人的父母到了干校、三线。有人探亲到北京,有人探亲要到四川、甘肃、湖南,路费都不一样,都是按需分配。那时,从衬衣到皮袍,都是统一制作。我真希望这个合作养老的计划能够成为现实,并愿意为之贡献一份力量。 关于合作养老计划,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自愿原则,自愿加入。自愿退出。 2、主要的经济活动保持高度透明。避免出现违规行为,也避免出现猜忌和疑虑。 3、民主产生管理层。一个组织没有秩序很难保持稳定。秩序由管理层来维护,管理层通过民主程序产生。 4、代际经济隔离。在加入计划之前,需要先和子女在经济上分割清楚。一旦加入计划,与子女不再发生经济上的联系。 5、注意把好进口和保持畅通的出口。没有把握的人,不能轻易放进来。太麻烦的人,可以请出去。接收和劝退都需要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多数的同意。 6、量力发展。合作计划参加者的生活水平如果不能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就难以保持稳定性。因此,只能量力发展。一方面,要竭尽自己的能力多吸收一些成员;另一方面,难免会将一些人暂时拒之门外。 7、作为合作计划的衍生物,开办一些老人免费午餐食堂。面向社会,面向那些生活困难的老人,每日提供一顿免费午餐。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30岁以前不信社会主义是缺乏良知,30岁以后仍然信社会主义是缺乏理智。很难说马克思、罗素、爱因斯坦、毛泽东等至死相信社会主义的人缺乏理智。因此,社会主义者或许可以反驳说:30岁以前不信社会主义是缺乏起码的良知,30岁以后不信社会主义是缺乏足够的良知。相反,社会主义最坚决的敌人、自由主义集大成的代表人物哈耶克(Hayek)却举出罗素(罗素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对20世纪数学的发展产生几乎最重要的影响)、爱因斯坦等许多人的例子说明,智力越高的人越倾向社会主义。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偏好是高智商者的一种自负。他的代表作之一是《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错误(The fatal conceit: the error of socialist,1988)》。 伴随普遍生活水准的提高,伴随越来越多的人更看重不仅仅是金钱的“整体生活质量”,一些以前难以实现的理想,今天未必不能实现。一些以前失败的实验,今天未必一定会失败。1958年的“公共食堂”曾经造成灾难。今天,基于自愿的、以自助餐方式实现的“按需分配”的“公共食堂”,完全可能成为一些不愿自己烹调的人们的选择。当年欧文未能取得成功的共存主义实验,今天完全可能取得成功。事实上,以色列具有“按需分配”色彩的农业公社“基布兹”已经延续近一个世纪。在我国的南街村、华西村等地的探索中,也在积累着一些建设共存主义社区的经验和教训。
|